蝶变中的北风屋场
张述清
(一)
《北风屋场》在宁乡文艺平台推出不久,作者曾淑娟女士发来了采风邀请。故乡的山山水水最能唤起岁月的追溯,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字是饱满的抒情语言,能触碰读者的乡愁与记忆。湖南地形为三面环山、北向敞开的“马蹄形”,冬季北风可长驱直入,是季节赠予湖南的礼物,也是北风屋场吹醒冬日的风笛。

(二)
座落于煤炭坝镇贺石桥村的北风屋场,是一个普通的村落。四十八户人家分布在简易公路旁,或远或近,或疏或密,错落有致。房前有树,房后有林,屋相间,林相连,让出天空留白,构成最美的风景。北风屋场,在这广袤的田野,用绿色的飘带,截屏视野,留住乡愁。从群英河转入,就能见到火热的施工场面,刚拆完的杂屋和围墙,正在修建的水渠与道路,让这原生态的古老屋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村民告诉我,他们正在进行美丽屋场建设。

(三)
从乡村振兴服务中心胡奇寿同志那了解到,贺石桥村今年进行达标型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北风屋场为项目建设点之一。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有达标型、示范型和标杆型三类,达标型建设标准最低。美丽宜居村庄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最佳切入口,打造一个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之地。这里的美丽屋场建设,不是宁乡最早实施的,肯定不是最好的,却是我第一次以采风名义走访的村庄。

(四)
我想说,没有村民支持和参与的美丽屋场建设是残缺的,是没有灵魂的钢筋混泥土建设。村民的参与程度就是我的关注度。通过村民大会,每户捐款由二千元增加到六千元,同时村民自发投工投劳。北风屋场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理事会七名成员贺福安、曾望生、廖彬、贺辉、刘立红、贺朝霞、刘明青,分工明确,出资柒拾万元作为建设启动资金。项目建设以质量优先为原则。如修建的排灌渠,采用双层钢筋混泥土浇铸,做成“百年样板工程”。乡村振兴建设不光看面子,更要看里子,这是一条直达村民心底的路径。

(五)
村民告诉我,美丽屋场建设不光是环境的改变,更是民风的蝶变。乡村干部与村民的接触多了,很多矛盾纠纷成了面对面交流,容易解决多了。村民与村民的往来也密切了,整个村子呈现一片和谐景象。许多在外地打拼的老板也参与美丽屋场建设,捐钱捐物。村组干部更是舍小家顾大家,带头奋战在施工一线。年过六十连任十二年组长的曾望生,顶着炎炎烈日,起早摸黑奔走在施工现场。备受村民尊敬的曾志平“大哥”,多次自掏腰包组织各方人士谋划家乡的乡村振兴。安司机家俱城老板贺福安、盛林科技董事长贺朝霞、建筑老总刘明青、商业精英廖彬和刘立红、大货车老师傅贺新辉以及村民代表典型蔡希等一批事业有成的村民,丢下自己的生意,全程参与美丽屋场建设。美丽屋场建设,是乡愁的牵挂,也是民风的蝶变,更是乡情的汇聚。

(六)
令理事会成员没想到的是,年近七十的曾宪奇与上门女婿谢友祥主动拆除了几十平方的客厅、厨房和杂屋。年过八十的刘爱香舍弃了经营了半辈子的菜土。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随美丽屋场建设的推进而发生。阻力变成动力,担心变成惊喜。这是采风团亲眼目睹的一幕。胡奇寿同志来电说,北风屋场项目建设的领导班子得力,项目建设肯定会如期完成。我看到的是村民的力量,他们才是真正的建设主体。

(七)
诗散文协会秘书长张旭明是这次采风的主角。村民的激情如中午的太阳般火热,争相向他咨询业务问题,这次采风更像是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我想,美丽宜居村庄建设项目只是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决不是乡村振兴本身。国家的项目在一至两年内要验收结束,而乡村振兴的步伐却不能停止。北风屋场的蝶变不应只是今年项目建设带来的变化,更不止于十八个验收指标的完成。今天看到的虽然是残垣断壁、泥土满地的施工场面,但我知道,一个美丽的北风屋场即将呈现在村民面前,我衷心希望,北风屋场的蝶变,将是乡村振兴的延伸版,融入更多的内涵。

(部分图片由山歌提供)
作者:张述清,就职于宁乡市农业农村局,宁乡市诗散文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