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上的名家书法
作者:周密
我国古代的钱币与碑刻,题词、绘画一样,因保存了众多形态和风格不一的文字而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在这些古钱币文字中,有不少是出身名家之手,为后人所珍重。

春秋战国时期,流通钱币上的大篆体文字,是最初的古钱币文字,多出于铸工之手。字无定型,书无定势,浑厚质朴,稚拙自然,和民间的剪纸、版画艺术一样,具有自然、古朴之美。秦兼并6国以后,实行“书同文”的政策,通用小篆字。丞相兼书法家李斯,用小篆体写了体势修长、匀柔圆健、遒劲有力的“半两”、“两甾”铸于钱上,开创了名家书写古钱币文字的先河。唐高祖武德四年铸造发行的“开元通寳”钱(如图),上面的文字是大书法家欧阳询的手迹,八分楷意,端正古朴,法度严整,劲健含蓄,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

五代南唐书法家徐铉写篆、楷两体的“唐国通宝”,细长巧丽,浑重工整,笔意绝类,与简朴高古、瘦劲雄强的楷书相配对,布局严整和谐,笔迹新颖佳妙,犹如壁联珠合,恰似天地之作。

北宋初年的“淳化元寳”,是宋太宗赵医胤用楷、行、草3种字体书写的,也是最早的御书钱。其楷书浑厚端庄,笔力含蓄;行书隽永流走,结构得中;特别是草书,更加神采飞扬,奔放流畅,颇显功力。

这是古钱币文字书法上的重大突破,打破了古钱币文字的局限,使宋代的古钱币文字艺术达到了百花争妍,空前绝后的境地。居北宋四大书法家之首的苏轼书写的“元丰通寳”,其文潇洒独到,藏功于拙,体势秀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被人们称之为“东坡元豐”。

北宋徽宗赵佶,怠于政治,嬉于书画,在书法上匠心别具,自创瘦金体。他亲自书写的“崇宁通寳”、“大观通寳”,形体劲挺,锋芒尽露,用笔生动,铁画银钩,犹如美女簪花,龙飞凤舞,天仙织锦,别致多样,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金章宗泰和年间铸造发行的“泰和重寳”,是金代中期文坛领袖、书法家党怀英用玉箸篆书写的。其字柔婉流动,体势秀逸,精妙诱人,人称“金泰和”,为古钱币收藏者不可多得的珍品。

清代画家戴醇所书的“咸丰通寳”,近似瘦金体,骨体端庄,清峻开阔,神行兼备,打破了南宋“淳煦元寳”以来古钱币文字艺术特征不多,钱文方正呆滞的局面,呈现出创新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