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所谓“诗和远方”》
作者 诗赋南沧(湖南)
没有深度思考和文化积累的旅行,永远成不了远方。
一个人在旅游时必须带上知识,有了知识的翅膀,沿途的风景即成了凝聚人生智慧的源泉。
而缺乏深度思考的人,没有文化知识的积淀,不论走到哪里都不过是"到此一游"。
高晓松那句"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和诗"。但"诗和远方"听起来太美好,也太具有吸引力。
我有一个学友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生活现在太苟且,我想去远方看看"。我依稀记得他那次离开的情景。
他提上行李箱,踏上了奔向远方的路程。去丽江、行大理,去寻找他心中的"诗和远方"。
旅行,似乎成了能摆脱现实苟且的一剂万能良药?有人在高喊:"我一定要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个人去流浪的旅行,去感悟生命的真谛"。
于是行至西藏的土地上艰难跋涉。他用相机拍下三步一跪的虔诚朝神者,他自己也在大昭寺门前的青石板上,顶礼膜拜,绕着大殿推动的传经筒,再听一段喇嘛的经文,发到朋友圈,炫耀自己瞬间的美好时光,到达了所谓的"诗和远方"了!
可是,拿着别人的版图注定看不到自己人生路上的风景,套用别人的签名,也再活不出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往往不明白,所谓终其一生要到达的"诗和远方",到底是什么?
记得!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由是相对的,同样"苟且"和"诗和远方"也是相对的。"眼前的"苟且"不过是暂时的,更是一种对末来充满信心和"卧薪尝胆"。
或许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和远方",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它只存留在人心里的一个因素,你可赋予它诗情画意,也可勾画出辽阔深邃,但终归还是要面对赤裸裸的现实。尽管此时多了内心一份渴望,"远方和诗""眼前的苟且"在我看来!不是两个固定因素的搭配,"诗和远方""苟且"只是一个概念,远方未必不苟且,眼前也可以有诗。
有人感概!你为何从西藏回来却依然去掉不了无奈,其实到达的就是一种"苟且"。这一切只是源于一个无知的看客,对远方和诗一无所知,也不知道莲花主是谁,也分不清格鲁派和萨迦派的差异,你最多也只能背几句仓央嘉措的情诗。所以回来后你还不了解朝圣者的虔诚与执着,而喇嘛口中的经文在你耳朵里也只是一片嘈杂,你唯一可以炫耀的就是"到此一游"",远方和诗与你无关。
文化的欣赏和心灵的感悟是需要门槛的,更需要不断去积累去沉淀,才能去仰观宇宙之恢宏,俯察万物之丰盛,游目骋怀,才真正到达人生的"诗意和远方"。
只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受到灵魂启迪,才能到达另一种高度。
以文会友,推广交流、相互促进,我在这里等您
作 者 简 介
诗赋南沧 男,代名纪严明,笔名神剑,70后,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硕博连读,中共党员,现在职。喜欢诗词、散文、小说,在政法平台发表过诗词、散文,更喜欢与文字打交道,在冗杂的尘世里,寻拾诗意遗珠,闲时采风立笔,看花开红遍,皆月无影,不恋倾城,只闻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