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是福(长篇小说)
马存贤 著
第八章
1
高原县城只有一条街道,不宽,却很长,纵贯东西。
整条街道里,只有店铺集中的中街铺上了青砖,其余全是砂砾路面,有车驶过,便带起一股尘土。听说,这些青砖全是从各处财主的堡墙上拆下来的。
开拖拉机的师傅一路都不说话,直到邮电局门口把车停下,才看了韩根旺一眼,说:“知道文教局在哪吗?”
“不知道。”韩根旺摇了摇头。
“县政府知道吗?就在政府大院里。”开拖拉机的师傅又问。
“不知道。”韩根旺还是摇了摇头,说:“我头一回到县城来。”
“那里,”师傅抬起手,用食指指着前边,很有耐心地说,“看见吗?往前走,到那根拴了四个大喇叭的电杆跟前,左手街道拐进去就是。”说完,侧过身来,拔掉插在车门上的一根铁丝,打开车门,让韩根旺下车。
这辆车够破旧了,就是除了喇叭不响到处都响的那种。跑在砂石公路上,尘土直往车篷里钻,韩根旺觉得鼻孔和嘴里都是土。
就在韩根旺双脚落地的时候,师傅又补充了一句:“公社田文书交代的,我算是送到了。”
“谢谢师傅。”韩根旺一边说一边拍打身上的尘土。然后,沿拖拉机师傅指点的方向去了。
走在铺了青石砖的街上,看着街两旁虽然简陋却是干净整齐的门店房屋,韩根旺有些眼花缭乱。当他依次经过前面都写着“高原县国营”字样的粮油供应站、理发馆、食堂和旅社牌子的门店之后,就到了拴着四个大喇叭的电杆下。
县政府院子很大,地上全铺着青石砖。一进大门,就看见宽敞的通道两侧栽种着两行高大的新疆杨树,齐刷刷延伸到院子的深处。两行杨树的后面有一排一排青砖灰瓦的平房,平房里面便是县委县政府和一些机关单位办公的地方。
“牛县长就在这里上班。”韩根旺心里说。这样想的时候,觉得这地方很庄严,不由得心跳就加快了。放眼看了看,没有看到牛县长坐的那辆草绿色北京吉普车,也没有看到那辆给老龙山送馒头的卡车。心想,说不定牛县长又下乡了。继而,不由得笑出声来,自言自语道:“一个泥腿子农民,老想人家县长干什么,真不知道天高地厚!”
就在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中年人,想必是政府机关里的人。见他左顾右盼,就问了句:“你找谁?”
“我找文教局。”韩根旺向前走了两步,谦恭地说。
“南区第二排。”中年人用手指了一下。
韩根旺看时,中年人说的南区,就是通道右侧这排杨树后面的几排平房。于是,笑着向中年人说了声谢,向第二排平房走了过去。
在文教局的报到过程很简单。
办公室姓陈的主人看了韩根旺从石羊镇带来的表,就对另一张桌上埋头用铅字敲打文件的年轻人说:“郭干事,这位是刘局长昨天在石羊镇老龙山农田建设现场招的演员,你给送到文工队去。”说完,对住韩根旺很温和的笑了笑,用欣赏的语气夸赞道,“小伙子真精神。”
陈主任白白净净的脸上戴了副眼镜,头发梳的整整齐齐,显得很文气,一看便知是个一丝不苟的精细人。
郭干事刚才神情专注的打字,听见陈主任说话,这才抬起头来,打量了韩根旺一眼,很利索地收拾掉桌上的东西,顺手拿过挂在墙上的一把钥匙,说:“走,我送你。”
出了办公室,韩根旺才知道,郭干事要开着摩托车送他,心情不用提有多激动了。在石羊镇,只有公社书记才有摩托车骑。
乡下人把这东西叫“电奔子”,韩根旺连摸都没摸过。
出了县政府大门,郭干事就轰大油门加了速。坐在郭干事身后的韩根旺只听得耳边是乎乎的风声,有了飘起来的感觉。
驶出中街,道路两旁大片的农田里,城关公社几个生产队都在搞秋收,玉米和洋芋象山一样堆在地头上。
和韩家湾一样,今年,全县到处粮食大丰收。
也许是郭干事觉得开着摩托车很威风,一路不停地按喇叭,引得干活的人直起腰来看他们。韩根旺心里也很惬意,很自然的觉得自己已经与田里干活的人不同了。只可惜,文工队很快就到了。
新成立的县文工队借住在西郊一所闲置的学校里。原来学校老师住过的房子当做了演员的集体宿舍,学生上课的教室成了排练厅。因为空闲的教室多,队里就按门类分成几个组,有秦腔组,舞蹈组,曲艺组,器乐组。
韩根旺在老龙山登台演过节目,文工队大多数人都见过,也知道牛县长对他很赏识,今天又看到文教局派专人用专车送他来报到上班,大家自然对他高看一眼。再加上小伙子长相帅,形象好,有几个刚进文工队还没找对象的姑娘,看他一眼,就不由得脸红心跳,心里暗自喜欢。
文工队长许洁更是看重韩根旺。韩根旺第一天报到上班,就很客气的给他介绍了四个组的情况,然后,以征求意见的口气说:“你愿意去哪个组?”
韩根旺嘴也很甜,笑笑,说:“姐,我刚来,啥都不懂,听你安排。”
许洁觉得小伙子一表人才,又很谦虚,便想了想,说:“你快板说的好,就去曲艺组吧。”
“嗯。”韩根旺连连点着头,愉快的接受了。
其实,许洁是有意照顾韩根旺,曲艺组人少,不用练功,是最轻松的。
至于她为什么要看重照顾韩根旺,说不清。
许洁三十多岁,是文工队年龄最大的。在陇东师范上学时,就跟班里一位男同学偷偷谈成了对象,那男生是高原县人,毕业后,两人就一起来了高原县,又一起分配到城关一小。后来,许洁因为戏唱得好,就调到县文化馆当音乐老师,今年县里组建文工队,又让她担任了队长。男的因为文章写得好,被调到县文教局办公室,正是韩根旺见过的陈主任。
2
韩根旺真是一块搞文艺的好料,到了文工队便如鱼得水,不论什么行当,一学就会。编段子说快板,上台就出彩。排戏曲,生旦净末丑,扮什么像什么。进了乐器房,操起家当,吹拉弹唱,无师自通,得心应手,不出半月,就成了文工队的台柱子。
那时候,农业学大寨学的热火朝天,石羊镇老龙山的农田建设在全省都有名气,又赶上这年高原县粮食大丰收,于是,省上组织了一个观摩团要来高原县参观。县里准备接待工作的时候,牛县长自然想到了由他一手创建起来的文工队。牛县长还想露一手,又点名让韩根旺准备一个节目,而且连题目都定好了,就叫《夸高原》。
听说这次省里组织的观摩活动一共选了六个点,每个地市一个。
高原县代表着临州地区,是最后一个观摩点,观摩结束后,全省观摩总结会也要在高原开。因此,接待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也因此,牛县长在检查完老龙山农田点和城关公社秋收点后,还专门来文工队看了节目预演。
几天后,观摩团到了高原县。
参观完石羊镇老龙山的农田建设,带队的副省长很满意,现场就表扬了牛县长,也表扬了灵州地区陪同参观的杨专员。到了城关公社,当看到田间地头堆得象山头一样的玉米和洋芋,一派丰收的景象,副省长就更满意了。于是,就同意了牛县长的建议,开总结会前,先看看高原县的文艺节目,让大家缓口气。
总结会的会场就布置在收完洋芋的地头上。
会场的气氛很热烈,也很喜庆。用椽子搭成的主席台,门楣上横挂着一条红色的会标,书写着“全省农业学大寨现场观摩总结大会”,会标下面摆了几排桌子,观摩团的领导们坐上去,像模象样。主席台后面的背景是一座玉米棒子堆起来的小山,看上去着实养眼。主席台对面,早就搭起了戏台,台口两边的立柱上架着两个大喇叭,正播放着《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歌声饱满洪亮,听得人热血沸腾。
主席台和戏台中间的空地上,秋收歇工参加大会的社员砍来玉米杆儿铺在地上,坐了一大片。
会场周围插了很多红旗,在迎风招展。
看到副省长和各地市的领导在主席台坐定之后,牛县长就对着坐在社员伙里的刘局长举了下手,刘局长又对着站在戏台边上的许队长点了下头,文艺演出就开始了。
第一个节目是文工队赶排的舞蹈《庆丰收》。接着是秦腔选段《下河东》。第三个节目便是韩根旺的单口串《夸高原》。
韩根旺身上穿着临来县城前丈母娘为他连夜赶制的新衣服,显得特别精神。再加上这段时间台上台下的锻炼,不再拘束。他精神抖擞的走到舞台中间,面对主席台庄重的鞠了一躬,就敲响竹板,开始表演。
十月金秋如画卷,
高原迎来观摩团。
各位领导真辛苦,
党的温暖送田间。
内心感动表不完,
先来说说高原县。
韩根旺的开场白刚说完,主席台上首先就响起了掌声。接着,会场内掌声就响成了一片。韩根旺扫了一眼坐在主席台最后一排边上的牛县长,只见他把两手举过头顶,使着劲拍巴掌,就像是故意起哄似的。
韩根旺心情很激动,不由得有些紧张。就停住手里的竹板,对着主席台和台前的观众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才又接着表演。把高原县的历史文化、地理地貌、文物古迹、风土人情、交通道路以及眼下的农业生产整个夸了一遍。韩根旺真是聪明伶俐,对牛县长限定的题目理解得非常到位,竟用快板的形式和语言,把高原县描述得活灵活现,让听的人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了解到了高原县的县情,胜过一篇沉长的文字会报材料。主席台上的领导们边听边交头接耳的议论,还不停的竖大拇指。
韩根旺呢,此时说到了兴头上,又自然而然地夸起高原县的人来,夸着夸着就夸到了牛县长。其中有这么几句,说:
高原干部拼命干,
县长天天乡下转。
艰苦朴素穿的烂,
干起活来像社员。
惹得会场里一阵笑。牛县长不但没生气,也在笑,好像笑得很开心,老远都能看见后槽牙。
也许连牛县长都不会想到,接下来,韩根旺居然夸到省长头上去了。
观摩团,不简单,
跋山涉水传经验。
省长亲自访民情,
将来升到国务院!
说到这里,韩根旺突然停了下来,会场猛地变得异常安静。
牛县长咋一听,不由得心里咯噔一下,暗骂道:“我的小祖宗,你怎么啥话都敢说。”就捏了两把汗,朝坐在前排的副省长后脖颈看。就在这时,不知谁带头鼓起掌来,满会场就跟着响起热烈的掌声。副省长显然被掌声感染了,自己也拍着巴掌站了起来,微笑着向舞台点了点头,又回过头来,分开双手,对主席台后几排的人做了个向下压的手势,掌声这才停了下来。
副省长坐下来之后,就跟坐在旁边的杨专员交谈着什么,很高兴的样子。牛县长看见了,舒了口气,才放下心来。
在演出结束后的总结大会上,副省长对高原县的工作给予了很好的评价,尤其是对文艺的宣传作用予以充分肯定,表扬说:高原县文化底蕴深厚,竟然还有像张宝和这样的艺人。并当场表态,回到省里后协调有关部门,要给高原县奖励一辆卡车,用于文工队下乡演出。
副省长说话算数,时隔不久,果然就给高原县配了一辆苏联产的小嘎斯卡车。
从此,高原县文工队就出了名。灵州地区一有什么活动,都要抽调韩根旺去参加演出。
听说,副省长升任常务副省长后,有一次,在省城河源市文化单位调研时,对那里的工作很不满意,当场敲着桌子说:“是不想干还是不会干?如果是不会干,就去学学人家临州的高原县。”
盛传,副省长以工作扎实,作风严谨著称。后来,真的升到国务院去了。这是题外话,不表。
3
那时候,像高原县这类地方,能看场电影,能听听收音机,就已经是高端的精神享受了,于是,听县广播站的广播,便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份期盼。
大家最喜欢听的节目是曲艺类的,原来是张宝和,现在换成了韩根旺。
每天十二点一刻,在县城有大喇叭的地方,就能听到韩根旺说的快板《夸高原》。
韩根旺成了高原县的名人。可是,韩根旺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同。依旧每天除了排戏和练习乐器,就是更加刻苦的编段子写快板。
在很短的时间里,韩根旺不但成了文工队的业务尖子,人缘也特别好。有事没事,大家总喜欢往他身边凑。
文工队全是年轻人,到了晚上,其他宿舍上下铺住满了八个人,说的唱的,一直闹到深夜。曲艺组好在有许队长关照,一间宿舍只住四人,除了韩根旺,有外号叫“眼镜”的吕尚琦,还有说相声的陈征和王长发。起初,韩根旺还能安静地看看书,写写段子。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的宿舍成了大伙聚集的地方。先是几个女生有事没事找他闲聊,之后是几个男生尾随女生而来,人越聚越多。每天晚上排练结束,点过名之后,许队长让她男人用自行车接走了,大家便陆陆续续聚集而来,挤在一起凑热闹。每当这时候,便有几个男生争抢着展示自己的才艺。尤其是唱秦腔嗓音最好的胡德志,只要能博得女生们的掌声和叫好声,就越发来劲,唱了一段又一段。拉手风琴的张云生也不甘示弱,不等胡德志唱完,就迫不及待的站了起来,将浓密的长发很潇洒的往后一甩,一曲接一曲的演奏起来。
这晚,张云生首先拉起了一曲《喀秋莎》,并拌着琴声唱了起来,唱的很投入很忘情。说实话,张云生的男中音浑厚嘹亮,的确很好听,一下就得到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张云生呢,却并不理会大家的掌声。当他唱到“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雄鹰,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她还藏着爱人的书信。”这几句时,用含情的目光看了一眼紧挨着韩根旺坐在床边上的蒋小涵。
俗话说得好,书房戏房,谈情说爱的地方。
在刚刚组建起来的文工队,一群单身的小伙子大姑娘聚在一起,随着朝朝暮暮的相处,异性间的吸引已逐渐变作一股情感的暗流在悄然涌动。
何况,选到文工队来的人,形象没有过差的。
蒋小涵是文工队女演员中身段和脸蛋都最好看的姑娘。小伙子们见了,尽管眼馋心跳,意乱情迷,却没人有勇气靠上去追她。
只有器乐组的张云生勇敢地靠上去了。韩根旺似乎明白了张云生看蒋小涵时的眼神,尽量与蒋小涵保持着距离。但他偷偷观察了几次,却见蒋小涵对张云生毫无反应。
每次聚会,蒋小涵都喜欢坐在韩根旺的床上,而且还要挨着韩根旺坐。大家都在闹腾时,她却安安静静坐在那里看。
韩根旺发现,不管在什么地方,蒋小涵那双亮晶晶的眼睛总是盯着他,热辣辣的,带着火。
虽然韩根旺年龄不大,但他已是名符其实的过来人。他懂得,那样的眼神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语言。可他却不敢去迎接不敢去碰撞,因为每当这个时候,他都会想到远在韩家湾的桃花。
然而,蒋小涵对韩根旺的进攻却无声而顽强的进行着。这晚,乘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居然狠狠地捏了下韩根旺放在床边的手。
韩根旺虽然是个胆大心细的人,但蒋小涵的举动还是吓到他了。
好在,正好几个活跃分子的才艺展示完了,大家集体鼓掌要韩根旺来一个节目。韩根旺如获大赦,内心慌乱却故作镇静的站了起来,脚下如踩着棉花一般,心思完全不在状态,但还是现编现演,说了一段。
这是每天晚上必有的程序。大家最喜欢听韩根旺讲段子说快板。可这晚韩根旺说的有些敷衍,大家虽觉得不过瘾,但见已是深夜,便各自散了。
蒋小涵最后离开韩根旺的宿舍,临出门时看了韩根旺一眼,抿着嘴笑。
这个细节被“眼镜”吕尚琦看在眼里,心里恨恨的,羡慕得直咬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