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欧之德著《台海滇云》有感
作者 周艳珍
播诵 贵竹格格
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抄书不如背书,背书不如默书。
老师当年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人说,一个好的作家、艺术家则先是一个好的读者;读书对作家、艺术家是专业,创作才是业余。我有同感:以十当一,或以百当一,博览群书开卷有益,日积月累烂熟于心。杜甫有诗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一本好书,好像和朋友倾心交谈,认识的也好,不认识的也罢,熟悉的也好,陌生的也罢,总能从书中找到几个知己,以人为镜明得失。一般情况下,买来的书心里总是觉得,不急,慢慢看呗;特殊情况下,借来一本心怡的书,加班加点总是想着一鼓作气早点读完,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暑假回个旧,从邵春生老师家借来欧之德老师撰写的《台海滇云》,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秉持先生默许,一边“悦”读,一边勾勾画画,圈圈点点,还做了点笔记。
云南奇山异水彩云多,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在文学创作上,无疑是一座“富矿”。欧老师参加了“百名作家写云南”专项文学创作活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书写现实,关照人生;记述云南,推介云南,讴歌云南,只为尽一个军旅作家的“天职”,讲好“中国故事”不可缺少的部分。《台海滇云》写的是云南籍老兵的心酸命运和他们在台湾“眷村”的生活。有读者问作者:“你采访的这一群人的命运将说明什么?证实什么?”作者淡然一笑,答道:“我面对的是两岸读者,能够收获到一种共同的认知,才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欧之德老师不辞辛劳,曾四次亲临宝岛台湾,一个一个采访了一百多个云南籍老兵,还有他们的二代三代子女孙辈,在那里安居乐业的苦乐酸甜以及思乡的情缘。一本本采访日记,写满密密麻麻的潦草字迹,那是与被采访对象促膝谈心之后,真情和着泪水笔录的第一手写作的“素材”,无比珍贵。因此,无论走到哪儿,笔者都小心谨慎地揣在怀里,因为,容不得有半点闪失,采访笔记本和自己的生命一样宝贵。
作品来自生活现场,也来自生命深处。笔者采访了生活在台湾清境、屏东、桃源、台北市,云南籍健在的部分老兵和他们的后代,感叹生存下来的不仅是感人的人生经历,更是一段风悲雨泣的历史的天空和惊天动地的故乡情感。洋洋洒洒二十几万字的纪实报告文学,历史脉络和事件证据,穿针引线连缀其中,语言质朴感人肺腑。不但体量较大,内容厚重,而且风格深沉发人深省。
上个世纪90年代,我听过张雨生演唱的《大海》:“从那遥远海边,慢慢消失的你,本来模糊的脸,竟然渐渐清晰……”他那高昂悠长,尖利嘹亮独特的嗓音,虽然有些孤独,但是让我内心掀起的惊涛骇浪,久久难于平静。张雨生的爸爸是国军军人出身,年轻时有过不平凡的经历,而今再听他演唱这首写给父亲的歌:《心底的中国》,我好像理解了当年随军迁台的云南籍老兵,孤悬海外安居“眷村”的复杂心情。“我没有走过父亲走过的路,他的脸上是几分沧桑几分血泪;我没有看过父亲看过的国土,他的乡愁是浩荡之江滚滚之水……什么叫中国?我曾经没有把握,如今我才知道她在我胸中跳动。什么叫中国?我现在真有把握,是父亲毕生的守候,我与生俱来的光荣。”
作者用《心底的中国》,给《台海滇云》画上了句号,也给两岸读者读者留下了翘首期盼祖国统一的“空间”。歌者那苍凉悲壮的演唱,双眸含泪的动容自问自答,让我心潮起伏热泪盈眶。“乡愁”,属于两岸的每个中国人,祈盼台湾同胞早日回到祖国母亲温暖的怀抱。

主播 贵竹格格


本期编辑 曹立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