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会有长征这样大动作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呢?因为它关乎着几万红军的生死存亡与发展。蒋介石连续在中央苏区对红军进行了五次大的围剿活动,其投入的兵力一次比一次多,由最初的20万增加到最后的100万。用蒋介石聘请来的洋顾问德国人塞得特的话说,只要给他100万,他就能用堡垒战术在不到一年功夫消灭共产党领导的朱毛红军部队。
而此时的共产党临时中央不但拒绝采纳毛泽东的游击战术,而且还将毛泽东排斥于红军领导之外。他们采用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的“堡垒对堡垒”的死打硬拼战术,叫喊所谓“御敌于国门之外”使得红军损失惨重。广昌保卫战,中央红军采取处处设防、节节抵御的战法,硬是以较弱小的力量同优势的国民党军在固定的阵地上拼消耗,结果,虽然在历时18天的作战中毙伤俘敌共2626人,但是自身却伤亡了5093人, 约占参战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这是红军历史上最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它给红军以后的作战带来了极为有害的影响。在这种形势的逼迫下,除临时中央那几个人而外,其余的红军指战员一致拥护毛泽东,强烈要求毛泽东重新回归红军领导岗位,所以博古、李德他们不得不考虑重新恢复毛泽东对红军作战的指挥权,但在同时他们又违背党的组织原则,秘密成立“三人团”,凌驾于临时中央之上,不经过中央政治局全体讨论,放弃苏区根据地,做开始战略转移的准备。

1934年10月开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纵横十一个省份,攻占七百多座县城,进行了三百余次战斗,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巧夺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跨过了千里冰封的皑皑雪山,穿过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终于胜利的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已经一往不复,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长征故事流传至今,为人传颂,林莽沉沉,裸山如刃,黄沙大漠,激浪长河,刻下长征者铿锵的足音;寒风刺骨,雪压冰封, 矗立起长征者英勇的雕像。整整86年了。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那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脉相承,世代传流,发扬光大。

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仍按原定计划,继续向湘西前进。这时,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行动企图,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部署了重兵。在此危急关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根据当时军事态势,力主放弃原定北去湘西会合红2、红6军团的计划,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负责人在湖南通道举行紧急会议。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多数同志赞成毛泽东的主张,但李德等人拒不接受,坚持到湘西去。15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黎平。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会议。经过激烈争论,会议接受毛泽东的意见,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决定在川黔边创建新的根据地。(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