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事求是地说,长征,是我们党和军队由于一错再错的错误路线的领导,迫于严酷形势的一次无奈的战略大转移。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之后,红军像重新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们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他们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四渡赤水,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歼灭敌人。随后,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分兵黔东,诱滇军出援。这时,红军又出其不意地向云南疾进,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随即于5月初抢渡金沙江。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红军老战士肖华同志,十八岁参加长征,过草地时任红一方面军第二师政委。1964年9月他在任总政治部主任之前,4月患病在杭州疗养期间,创作了《长征组歌》,共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报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
在《飞越大渡河》一节里肖华这样写道:
“水湍急,山峭耸,
雄关险,豺狼凶,
健儿巧渡金沙江,
兄弟民族夹道迎,
安顺场边孤舟勇,
踩波踏浪歼敌兵,
昼夜兼程二百四,
猛打穷追夺泸定,
铁索桥上显威风,
勇士万代留英名。”
歌词基本上写出了红军突破乌江,抢渡大渡河及飞夺泸定桥的凶险过程,再现了红军不可战胜的顽强精神。

有一部24集的《长征》电视剧,它在提到红军准备夺取大渡河上的安顺场时,有这样一组画面:蒋介石在成都召见云南王龙云,龙云带给蒋介石一本满清御用文人薛福成写的《庸庵文续编》。该书对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兵败安顺场的过程做了详尽叙述。大意是说,太平天国里的翼王石达开率兵到大渡河两岸,有一万军士过了河,恰在这时,石达开的夫人生了个儿子。石达开为了庆贺,特地让已经过河去的这一万人马又返回来。就在这时上游降雨,河水暴涨,再也无法过渡,结果被曾国藩的清军包剿缴械,全军覆没。龙云意在红军一定会步石达开后尘,大渡河就是红军的葬身之地;蒋介石也希望红军无法渡过水流喘急的大渡河天险,他指令薛岳、刘湘、杨森和刘文辉,一举将红军歼灭在大渡河流域。然而,令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红军不是石达开,他的美梦也随之破灭。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两占遵义,甩掉追剿之敌,取得了抢占金沙江的胜利,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的先遣工作队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得到彝族人民的支援,顺利通过大凉山地区。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一方面组织孙继先等十八勇士在只有少量船只的情况下,强渡大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另一方面执行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杨成武率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120公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抢在国民党薛岳军之前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

飞夺泸定桥的二十三名勇士,由二连连长廖大珠担任突击队长;三连连长王友才率三连为第二梯队,跟着突击队边冲锋边铺设桥板,保证后续部队过桥。突击队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在激战两小时后,以伤亡三名突击队员的极小代价,取得了夺取泸定桥的决定性胜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毛泽东感慨地说,红军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壮举,应当以诗歌赋之啊!
1935年5月下旬,红一方面军翻越了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夹金山,在6月14日与先期到达懋功的红军第四军会师。
1935年10月毛泽东完成了他的《七律·长征》初稿,1936年修改、完善、定稿。《七律·长征》写道: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雄壮、宏伟的诗歌,代表了当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水平。每当我们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旋律时,我们的眼前都会浮现出一个个长征英雄的身形动作,就会对他们产生深深的敬意和由衷的感佩。(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