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学,人性之美
——读《恩恩爱爱在苗山》
作者 周艳珍
朗诵 贵竹格格
读邵春生老师微信发给我的题作家杨文才,行走在农耕回来上坡路上的照片:披星戴月下陡坡,汗珠润土收获多。禾叶挂满心中诗,情韵装满一背箩。看着邵老师转发的那张照片,默默咀嚼这首诗描写的苦涩与艰辛的劳作场景,我的眼眶湿润了。
高耸入云的的大山,把这个小小的苗寨团团围在中间。耕地在山脚下,杨老师瘦弱的身躯,1•55米的小个子,在陡峭的山路上背着背篓负重攀爬,一天又一天,一趟又一趟,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走了一年又一年。而他一路上酝酿着的是诗歌诗稿,是诗情画意。于是,我写下了自己的感受:脸庞泄汗水,肩脊负背篓。双手拉麻绳,脚下踩红泥。头顶一片天,低吟浅作诗。一步三唱和,希望心中腾。
记得那是2020年七月中旬,在弥勒茂升温泉酒店参加笔会,我有幸聆听了杨老师的经验交流,虽然只是一面之缘,但是记住了这位痴心不改辛勤耕耘的农民作家,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突然有一天,在微信朋友里看到了他病逝的消息,不久之后又看到弥勒作家捐资为他编辑出版了《恩恩爱爱在苗山》这本“遗著”,我,扼腕叹息感慨万千。
今年暑假回个旧,邵老师把这本书送给我。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又一遍,仿佛又看到杨老师的音容笑貌,犹如又听到了他用朴实感人至深的语言,用柔弱的声音在和读者亲切地交流……拜读这本遗著,我心里除了感动,还是感动。一个为生计终日奔波辛劳的苗寨农民,不论身处怎样的境遇,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圆心中的那个文学梦。他用汗水和着血泪,用一篇一篇散文记录着一个一个真实感人,催人奋进的故事。读《我的父亲》,笔者到北京参加短期诗歌艺术培训班学习,怀里揣着父亲的身份证,去天安门广场走走,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遗容。一路前行,有父亲作伴壮胆,心里总有一片光明。“我给自己一片蓝色的天空,告诉自己要好好活下去,珍惜生命,珍惜每一个有血有肉的文字。”读《恩人记》,在这篇散文里,笔者写下了一个一个,曾经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帮助过他的“恩人”。我想,假如杨老师泉下有知,一定会感恩这些文友“恩人”,众人拾柴火焰高,争先恐后慷慨解囊,捐资整理出版他的作品集,《恩恩爱爱在苗山》,为他立下了一块厚重“文字”碑,表达了一份永恒的纪念。如果不是有弥勒作家的“义举”,我就读不到这本捧着一颗赤诚的心来,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好书了。
此时此刻,我好像读懂了杨文才老师,因为他的心里装着文学,文学是治愈百病的一剂良药,酸甜苦辣算什么?只要心中有爱,再苦再累心也甜。杨文才老师的诗歌,植根于家乡的泥土,他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山蜂,飞翔在创作的天地里,灵感来了笔下记录的就是一幅朴实的乡土画。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甜?因为,他是在圆心中的那个执著的文学梦,只要有四季芬芳的“文学三姊妹花”陪伴,就心满意足了。读诗歌《锄头》:“锄头,我们不是初识没有什么事情是来不及的没有什么事情我们谈不好我们在一起就像花和草在一起……我们望着彼此轻轻的交谈……庄稼高过世间的名利累累硕果,就要滴落下来”笔者在辛勤的耕作中把锄头看作“农具的王”,一边挥洒汗水,一边与之亲切对话。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生活给予的感受,没有刻意的意象,只有朝夕相伴的提炼。读诗歌《这个春天》:“我触摸了土地……写诗,能听见窗外的鸟语洗脸,只能听见一阵阵水声……在我的心里‘写’占的比重要比‘洗’的更大我喜欢写诗,所以我在自己的面前抬得起头来”笔者,把写诗当作了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神圣使命,虽然文学养活不了自己,但是也无法割舍那份纯真的爱。不论贫穷还是富有,不论健康还是患病,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泥土,爱得是那样的深刻、深沉、深厚,矢志不移秉持初心,写了一篇又一篇散文,写了一首又一首诗歌。或许,和许多人一样,他要在他的故事里欣赏自己,他要在他的生活里感动自己。没有岁月可回头,直到生命的终结。掩卷沉思,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一幅画:在四面环山的陡峭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年近花甲瘦弱矮小的苗族农民作家杨文才,负重攀爬步步踩实,正在酝酿着埋藏心底的一篇篇散文,一首首诗歌。
文学即是人学,无情之人不能文。在他的遗著里,淡淡的油墨香依然飘散着劳动之美、人性之美、人情之美、文字之美。
作者 周艳珍

主播 贵竹格格



云南凡美心理机构咨询微信:guyu6464
投稿邮箱:594946130@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