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荣: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欧书法家协会理事。
味无斋主人,1970年1月出生于安徽合肥,现居上海。幼喜书法,家贫未得蒙训,不惑之年后幸得方家明师陈家林、林仲兴、王玺、黄继革、于钟华等先生教诲,方得窥书法堂奥。一代布衣大家邓石如乃吾同邑先贤,因仰慕其书艺精深,更敬佩其不畏条件艰辛锲而不舍的求艺精神,遂有志在追寻书法梦想道路上以完白翁为榜样,心追其志,手摹其艺。
当看到此次第十二届国展征稿启事时就萌生了以自己一段时间以来学习完白翁心得体会为创作素材,再加上此次征稿中提倡自作诗文,基于这两点经过慎重考虑,遂确定了创作方向:以完白翁隶书笔意书写对完白翁的纪念学习为主线自作诗。经过努力,自己和完白翁有关的感受与经历浓缩为七首七绝诗。
注释:西泠印社创始人丁仁丁辅之先生高瞻远瞩,在孤山社址造邓石如和丁敬造像,后又有吴昌硕的缶亭,完白翁得以和两位大家比邻而居,交相辉映,这有赖于西泠的往圣先贤为后人做的不世之功。 注释:孤山上有林和靖处士梅妻鹤子的故事,山翁邓石如也曾有养鹤、向安庆郡守追讨鹤作陈寄鹤书的故事,所以鹤何其幸,有处士和山翁相伴孤山,从此孤山不孤矣。注释:西泠印社由浙派金石书画家发起成立,成立时就有海纳百川包容并蓄的气度来包容百家。由此,邓石如尽管篆刻开皖派一宗,并立浙、徽两派,成三足之一,可西泠先贤为纪念这位清苦一生的划时代书法篆刻大家,抛开门户之囿,在孤山社址留下诸多山翁的遗迹,如造像、书法碑刻、篆刻刻石,礼遇之隆堪比山翁在故乡的礼遇。注释:完翁故乡在安庆怀宁五横乡大龙山下凤水河旁白麟坂,故居名曰铁砚山房,遥想当年邓公以一介布衣身份登书法篆刻之艺术高堂,成就卓然,终为一代大家,何其不易!注释:山人篆书源自李斯李阳冰,并变革没落的一味铁线(或玉箸)之笔法,由此打开篆书发展的新天地。注释:完白翁一生多壮游,其中很多是为了访碑寻石,以及感受山川河流大自然之壮美,从中汲取营养,滋养书法。由此,六书终熔铸,腕底起风云。注释:完白翁有书法篆刻艺术理念:密不透风疏可走马,计白当黑为世代称道;铁钩锁为其一方印刻,边款有云:两峰子写竹用此三字法,古皖子做印亦用此三字法,反映了其艺术取向和创作方法。铁钩锁的铁是指刀法,以刀代笔徐疾自如,钩是指笔法,笔法遒劲刚健婀娜,锁是指章法,字字配合浑然天成。在此要特别说明的是诗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兰亭诗社创始人卢元海老师以及来自完白翁故里的楹联专家吴昌远先生,作家朱丙夫先生的指点和斧正,一并感谢他们。书写内容确定后接下来就是采用什么样的章法形式、纸张等诸多细节问题,经过不同草稿的尝试,最终确定八尺三条屏,纸张采用暗赭紫红的宣纸。在此过程中王玺老师,从字法、字形、落款、甚至打格子都给予了倾心指导。
尽管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此次的作品能够在竞争最为激烈的隶书书体中入展(隶书投稿作品8647件,入展115件,入展比例1.3%,远低于平均入展比例2%),也实属幸运,特别感谢一路走来给予自己各方面指导的各位老师,没有他们的悉心指导这一切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