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呼唤清正廉洁的好榜样_原野都市头条210期
——体会习近平【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这首名为《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词,是习近平总书记一九九〇年七月十五日写成的,发表在一九九〇年七月十六日《福州晚报》第一版上。我没有资格对这首词说长道短,只是觉得他写出了为人民服务的一代好官焦裕禄的精神风貌,我会一生都以他为榜样,和人民心心相连。
春暖花开、万木葱茏的季节,3月17日至18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第二次来到河南兰考,走访焦裕禄同志生前工作过的地方,广泛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对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进行具体指导。习近平一下车就直接来到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参观学习,号召全党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2009年4月,习近平曾来兰考参观焦裕禄事迹展,并种下一棵泡桐树。
这次在参观过程中,总书记认真听取讲解。在焦裕禄半身铜像、“十条工作方法”电子屏、“干部十不准”图示、办公桌和旧藤椅等展品前,他仔细察看。参观中,遇到前来参观学习的河南省中牟县的党员、干部,总书记说:“我们来是同一个目的,我也是来学习的。”
习近平在纪念馆会见了焦裕禄5个子女和当地部分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听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说省里拍了一部介绍焦裕禄的纪录片,他马上转头叮嘱中组部领导:“纪录片可作为教材。”他说,时隔5年再来兰考,再看纪念馆和事迹展,仍很感动、很受教育。
天黑了,习近平来到焦裕禄干部学院和兰考县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培训班学员座谈。他说,学习焦裕禄时我上初中,当时政治课老师读报,读着读着便哽咽了,听着听着我们也流泪了。焦裕禄精神影响了一代人。很多东西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就是这短暂的一刻化为了永恒。
前面那首《追思焦裕禄》的词,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座谈的干部会上亲自朗读的。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会对“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那样热心和重视呢?说来话长,这得从当年全国学习焦裕禄精神说起。
兰考地处豫东平原,总人口83万,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从1962年12月到1964年5月,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了470多天。在这470个日日夜夜中,他依靠群众,团结群众,战风沙、斗“三害”,开创了工程治理和生态治理盐碱沙丘的新路子,直到最后他病倒在防沙治沙第一线的工作岗位上,他完全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年恰逢焦裕禄逝世50周年,他与雷锋一样,曾经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光辉榜样。和雷锋作为普通战士的道德楷模不同,焦裕禄是作为清正廉洁的干部楷模而在中华大地上备受推崇的。因此有人分析指出,在中共中央大力反腐倡廉之际,习近平访问兰考,具有让官员重温学习焦裕禄精神划时代重大意义。
总书记在兰考与干部一起吃四菜一汤的大锅饭菜,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实践。习近平来到兰考县为民服务中心。看到墙上的“还没上班,谁叫你来这么早”等“服务忌语”时,他说,服务中心现在很普遍,关键要有实效,最根本是要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就像焦裕禄一样。对人民群众没有感情就会说“忌语”,把老百姓看成父母、亲人,就不会说“忌语”。
他还说,我们要看焦裕禄是怎么做的,对照自己,见贤思齐。我们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
习近平写《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词,是在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后,产生的共鸣和文思。他在词作中用“焦桐”来描述焦裕禄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种植在兰考大地上的千万棵泡桐树;用“父老生死系”来表达人民群众与焦裕禄同志血肉相连的情感。总书记要在中国这块曾经留下过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浴血奋斗过历史的中华圣土上,再次树立起像焦裕禄那样“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的受人民爱戴的好干部、好榜样,他的用心是何其深远啊!但愿我们党的干部都能向总书记那样,亲民爱民为民,恢复和发扬我们党的光荣革命传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原野参照新华网及新京时报2014年3月18日报道编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