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创作《大河安澜—— 共和国黄河治理纪实》一书,我们来到了位于济南市的兴隆家园。在这里的老干部活动中心,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等候我们。他就是我们要采访的主人公、黄河治理专家李殿魁。

李殿魁,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人称“黄河书记”。1939年出生于山东梁山,曾任山东省东营市市长、市委书记;1995年至2003年3月,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党组副书记。1986年至1995年在东营工作期间,潜心研究黄河治理,发现并提出了黄河口稳定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海动力输沙的科技命题,亲自领导并成功解决了黄河入海口频繁摆动问题。现虽已退休在家,依然心心念念着黄河治理。

01.黄河战略事关民族复兴
谈起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李殿魁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向我们阐述了他的理解和认识。他说,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文明,血脉不断,延续至今。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有黄河,有黄河流域,有华北平原。所以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华北平原是我们国家的祖根。在黄河流域,在华北平原上,首先形成了稳定的农业,稳定的农业区,据此形成了稳定的社会板块。在这个板块上,最早实行了社会改革,代表人物就是秦始皇。他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等。文化上,逐渐形成了非常稳定的社会板块和大一统的文化品牌,并且生生不息。这个板块与北方游牧民族相连。一个稳定的板块与一个大动荡的生活方式,不断发生矛盾和碰撞,推动着中华民族的成长和壮大。但是,不管什么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很快都会融化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去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是有完整、稳定文化系统的炎黄子孙。
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复兴中华文明。这依靠什么?也要依靠黄河,发展黄河,复兴黄河文明。因为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是黄河孕育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这也是国家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的之所在。
02.治理黄河必须讲究科学
“黄河口历史上是摆动的,您为什么能把黄河口稳定住,解决了摆动问题?”我们道出了心中的疑问。“黄河口摆动的原因是因为黄河泥沙多,一直未找到减少、处理泥沙的办法和动力。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黄河口就不会再发生摆动了。”“我这个人不会下棋,也不会打扑克,就是会看书,我看了很多书,我喜欢独立思考问题,从来不盲从。”
“在到东营当市长之前,我在烟台工作22年、任市委副书记6年。在沿海城市工作,形成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大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些,为我正确解决黄河口摆动问题奠定了基础。”

李殿魁娓娓道来,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一点儿都不像一个80多岁的老者。
1983年10月,国务院决定在胜利油田成立东营市,以此促进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同时要求水利部黄河口稳定30年,为东营市创造立市发展的条件。1986年5月省委调李殿魁去当东营市市长。水利部请了200多个水利专家开展了调研论证,最后得出“黄河口稳定30年是不可能做到的结论”。李殿魁不相信这个结论,更相信自然的规律。大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有效利用好大海的强大消化功能运用好其潜在的强大动力,稳住黄河口,不是不可能。
李殿魁读了大量关于海洋动力和港口建设的书。在海洋大学侯国本教授《黄河港》一书中,他看到了一个新概念——M2无潮点,就在黄河三角洲前沿。这是大海上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在这个区域(点),没有潮汐,潮位低,海域相对平静。
为了充分了解M2无潮点的形成机制,李殿魁请来了侯国本教授的老师、当时90岁高龄的南京大学终身教授任美锷先生,虚心向他请教,终于弄清了渤海M2无潮区(点)的形成机制,从而坚定了他的创新理论观点:正确认
识和发挥M2无潮区(点)的作用是黄河口稳定的关键。
通过分析研究,他发现,对黄河口泥沙疏散发挥主导作用的是两股潮流:一股是大连老铁山脚下的老铁山水道,深87米、宽75公里,涨潮时径直向西至唐山海岸一分为二,其中顺时针一小股进入辽东湾,逆时针一大股进入渤海湾,经天津、沧州、黄骅、滨州沿海进入黄河三角洲前沿。
另一股是蓬莱阁下的登州水道,深25米、宽12.5公里,涨潮时,顺时针沿莱州湾西进,经过龙口、招远、平度、莱州、潍北沿海进入黄河三角洲前沿。
两股潮流分别来到黄河三角洲前沿的时间相差6小时,结果出现了南涨北退和南退北涨的现象,在这里形成了M2无潮区(点),即北纬38度、东经119度。
只要让黄河口进入该海域,向东北方向发展,与渤海湾柔性海沟垂直,在两大潮流此消彼长的双向输沙下,十分有利于黄河口泥沙的分散和运移。
为了形象说明这一点,李殿魁用自己的身体做了演示。他站在我们面前说,“你们看,我的脖子和躯干就好比M2无潮点,我的整个右臂是大连老铁山水道,我的整个左臂是登州水道,它们一边上去,一边就下来,好像一个‘跷跷板’,更像两个大‘簸箕’,把黄河泥沙‘扬’进了大海。”
“通过工程试验,以海动力治理黄河口,黄河口是完全可以长期稳定的。”这一观点得到了有关组织、专家和领导的认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山东省、水利部、国家黄委、胜利油田的大力支持下,李殿魁全力以赴开展了工程试验。第一次洪峰流量1750每秒立方米顺利入海,后面连着来了8次洪峰,最后也是最多一次流量为5780每秒立方米,比第一次洪峰水量大好几倍,但是比标杆水位还低了0.13米。试验成功了!李殿魁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并口占一绝留作纪念。
“天命之年无多求,
倾心一片治河口,
待到河口稳定日,
荒原定能成双洲。”
(“双洲”是指“绿洲”+“油洲”)
“从1988年至今,黄河口再也没有发生过摆动。可以肯定地说黄河口将长期稳定在渤海M2无潮区”,李殿魁十分自信地说。
巧用海动力治理稳定黄河口的成功,不仅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和东营立市创造了条件,更引起了上级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关注。
1991年11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把这一重大科技成就总结为治理稳定黄河口的“山东经验”。1992年,联合国粮棉署驻北京首席代表亚瑟·郝尔康先生赴东营考察,他认为“黄河口治理稳定的成功经验,对世界大河的治理都有重要启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荷兰水利和环境工程国际学院院长阿瑟·马内特教授指出:“其治水理念先进,符合世界水利界对治水的新认识,即‘与水共生,与自然共建’的先进理念。”
03.新的时代要有新的梦想
如今已经退休多年的李殿魁,仍然心系黄河治理,一刻也没有懈怠。在80岁生日那天,他写下这样一首诗,勉励自己:
“少年离家寻乡梦,
中年立志写水经;
以海治黄大河稳,
鲁水济运京杭兴;
拒江请淮依地势,
皖豫水灾一扫空;
待到两河复航日,
华北巨变世界惊。”
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耄耋老人把治水作为毕生事业的家国情怀。
当我们问起“鲁水济运京杭兴”“拒江请淮依地势”的含义时,李殿魁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新时代、新规划、新梦想”。那就是,根治黄河,不仅要巩固“山东经验”,还要发挥“山东优势”。这“山东优势”是什么呢?李殿魁解释说,这是山东特殊的地理自然优势。
因为山东的泰山、黄河、南四湖、东平湖、渤海、黄海等特殊自然地理在治理黄河、利用黄河方面,优势是独特的,也是无可代替的。必须立足山东实际,充分发挥山东自然地理优势对根治黄河、恢复京杭运河航运、正确解决华北平原水问题的重要作用。
他有一个十分大胆的设想,也是当前他着力研究的一个科研课题——京杭运河穿黄立交隧道与“三河”互通平台建设问题。“三河”指黄河、小清河和京杭大运河。他的设想和规划是,充分发挥山东地理优势和黄河、京杭运河、东平湖、南四湖水位高程,因势利导,建设一个阶梯式“三河”互通平台,实现华北平原整体优势、融合发展。
平台位置可以选在梁山港以东,陈山口外小清河入梁山港一段河程。将小清河一直拉到梁上港,在那里设计阶梯式控制闸,让黄河、京杭运河、小清河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互通、融合发展,推动整片华北平原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小清河现在已经通航了。京杭运河一旦复航,就会形成京杭运河中部山东入海大通道。京杭运河穿黄隧道“三河”互通平台建设,就是李殿魁在新时代的新规划、新梦想。
他的梦想不是痴人说梦,而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之上的。恢复大运河航运必须依靠山东的水资源,采取以黄河为中心,充分发挥南四湖、东平湖的作用,重新制定华北平原的治水规划。让两湖水南北分流,以北为主,稳运畅泄,自动调节,全面恢复华北平原水资源南北优势互补、矛盾自消的自然优势,既解决山东的水问题,又形成京杭运河复航的可靠水源。
“南四湖流域面积3.2万平方公里,53条河流入湖,而且南四湖还有很大的增水潜力,建设鲁南运河,改造周商永运河,可以把1/3的淮河流域、100亿立方米以上的水资源北调。因此,支持山东现代大运河通航的水资源是十分可靠的。”

李殿魁认为,开通京杭大运河穿黄隧道,是现代条件下解决大运河断航最科学的办法。
“现在大运河与黄河交界处黄河底高43.5米,运河河底28米即可,净空10米,隧道顶距黄河底还有5.5米土厚,用现代技术处理好隧道顶层,完全可以确保黄河安全。隧道可按功能确定其宽度,按照引水、通航、通车、防洪、生态五大功能设计,宽度设计70米为宜。该处黄河两大堤之间的距离是3100米,完全能适应黄河各大洪水流量的自然调整。”
据李殿魁介绍,今年下半年将在聊城开会具体研究该设想,多位院士主动报名参加。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
李殿魁说,他研究黄河,研究京杭大运河,越研究感觉自己越年轻,浑身越有劲。“我今年已经83岁了,我想在85岁的时候再写一本书,把这件事情写进去。”李殿魁自信地说。
当采访结束后,望着车窗外目送我们离开的银发老人,我在心里默默地祝愿,祝愿他的耄耋新梦想早日实现!

撰稿 | 李恒昌 陈晋夏 孙建民
统筹 | 郝铁柱 魏威
编审 | 李恒昌 李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