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铜川塔
李晓信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家乡铜川北关工作了二十五年,整天忙于工作,一座宝塔-------铜川塔(亦称宋塔、重兴寺塔)矗立在虎头山下,漆水河畔,距离北关街道不足百米,距离工作单位不足500米,坐在家里即可远望其微妙微翘的雄姿,但却不知忙些什么,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铜川塔(重兴寺塔)李晓信摄影
2022年夏,火红的太阳使省城变成了火炉,热的人们喘不过气来,我有幸陪一位省府的大官僚到铜川避暑。他也曾经在铜川北关生活过,一提起北关饸饹也是垂涎欲滴,狠不能马上出发,立即可以吃上一碗热腾腾、油汪汪的酸汤饸饹。
我们坐在路边的饸饹摊上,慢条斯理的吸溜着酸辣香、稀煎汪的饸饹,偶而和熟人打个招呼,觉得北关的人亲、街好,宝塔更好,更神秘。我说,咱们回北关,何不到宝塔下访古寻踪一趟呢?
领导说:“好!我也好多年没有到过塔下了。”于是我们一起到了重兴寺(今铜川市印台区文化馆)院内。临近详细目睹了铜川塔的雄姿。详细了解了铜川塔自宋至今的神秘历史、故事和传说。知道了铜川塔的趣事秘闻、来龙去脉、美丽壮观和重要价值。
要了解古塔,先要了解古县和古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同官县。(李晓信翻拍)
古同官县始建,据《同官县志》卷二 建置沿革志记载“汉设祋祤 ;晋曰频阳;符秦置军;后魏(太平真君7年,即公元446年)建县,铜官之名,乃见于史;宜、耀、西安,叠所隶属。”又在卷二 建置沿革志 二、县城迁建部分记载:“后魏因铜官川置铜官县,在今东南十里【宋太平寰宇记:铜官古城在县东南十里,后周建德四年徙今治(此今治谓频山故城)】,即今之高坪塬;后周(武帝建德四年,即公元575年)去金为同(改为“同官县”),改县治于今治东北一里频山下,------。”
古同官是关中平原进入陕北高原的咽喉要道,自有历史记载以来,这里就是北方游牧部落和南方农业部落的交融带,北魏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此地的生产力发展和佛教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当地佛教盛行。
但北魏太武帝开始灭佛、北周武帝也主张灭佛,佛教在北方的发展受挫,众多僧尼被迫还俗。多年后隋文帝杨坚创立了隋朝。《帝纪*第一高祖上》记载,杨坚“生而有紫气充庭之异像,不能在俗世屋舍养育,尼姑便将高祖舍于别馆,恭自抚养。”因自幼受佛教侵染,乐意佛教复兴。诏书曾言,发心立德,护持佛教。因而,隋朝时期寺院林立。塔刹自然随之而立。
同官重兴寺就是隋朝隋文帝杨坚在位时期(隋开皇元年,公元581—604年)建立的。据《同官县志》记载:“重兴寺,在县城北虎头山下,清康熙二十二年,知县雷之采重修,中有石坊,乾隆间圮(pi意:倒塌)。有二石柱,上刻金刚经,系唐永淳间物,今存其一,移藏县府。又有塔七层,始建未详,今尚存。”有了重兴寺,自然后来就有了重兴寺塔。

从高处俯视铜川塔上半部及顶部塔刹秀色(冯仓仓摄影)
铜川塔(重兴寺塔),塔刹为七层六面密檐式砖塔,斗拱挑角,高15米。底层空心,内置石雕跏趺坐佛一尊。塔顶装有三层塔刹,由宝莲座、覆鉢、相轮、宝珠组成,这种塔刹结构,在国内尤为少见。塔顶各角装有铁制风铃微风一吹,叮当作响,好似向人们讲述着古老的寺庙和塔刹神话。
该塔雕饰富丽、结构奇巧,神秘之处众多,值得参观和探讨。
一是重兴寺建于隋代(581—604年),重兴塔却建于宋代北宋年间(公元960—1127年)。至少相差356年。疑点甚多。具体建塔时间不详,有待研究。
二是意想不到的内部结构。铜川塔塔门向南,塔壁厚1.61米,塔身的一、二、三、四层塔檐为双拱,叠涩出檐,做仿木方椽两层,塔身底下一层较高,第二层塔身每面为三开间,用砖做稳柱,柱上有斗拱,塔檐之上有平坐栏杆,塔体每面三开间的两侧开间,用砖做出横式格棱假窗。塔檐各角原有铁制风铃。具有突出的古代建筑特点。
三是铜川塔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556年1月23日下午至24日凌晨)关中大地震时,造成塔身微倾,塔刹倒挂。但按照宋代建造距今已1062至895年,估计约1000年了,古塔仍然岿然屹立在铜川大地上。

总之,该塔整个塔体造型优美,设计独特,是陕西省保存完好、造型高大的古塔之一。其做工之精巧,风格之独特为全省少见,是难得的建筑艺术珍品。宋代我国建塔之风盛行,体现出宋时经济与文化发达的面貌。该塔对研究中国古塔建筑艺术和当时经济社会发展史具有较高的价值。

1956年8月6日,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更名为“铜川塔”。
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更名为“重兴寺塔”。
另重兴寺塔维修加固中有两个可喜的重大发现。
一是重兴寺里的唐永淳第二个石柱找到了。
《同官县志》载:“重兴寺故物,今置县府二堂后廊下。唐永淳元年刻制,高五尺、围三尺,八棱,中有长方孔一个。旧志谓上刻金刚经,但字迹磨灭,难识矣。”但这一模糊不清的唐永淳石柱,也被陕西省政府于1957年5月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存入西安碑林博物馆。那么,第二个石柱在哪里呢?
令人高兴的是1981年,维修重兴寺塔时,清理出了另一石柱,高1.7米,围1米,八棱体,中有一长方孔,上刻金刚经,楷书,文字遒劲秀美,大多字迹清晰,形制、规格、碑名与旧志记载相同。
可喜的是第二个石柱不但找到了,而且比第一个石柱保存的还好。尤其是字迹清晰。可喜,可贺。
二是发现了一批重要文物。
八十年代初期,陕西省文物拨专款对重兴塔塔身、塔檐进行维修加固。1982年8月,铜川塔在维修施工中,发现隋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石佛像及隋唐时期的石佛像头6个,其中石佛像头4个,菩萨佛头两个,另有一尊明代圆雕无头佛像。这些石刻,形态优美,线条流畅,雕刻细腻,都是价值极高的艺术珍品。
既然在重兴寺旧址发现了隋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的石佛像,那就说明重兴寺可能建于此年,或此年以前。该寺建造的大概时间是否可以确定了。当然还要专家论证了。如能确定,重兴寺距今就已有1430年的历史了。
重兴寺塔(铜川塔)是铜川乃至陕西人民的珍宝。人人都有责任爱护它!
说明:此文有关史实参阅了有关网文。
作者简介

李晓信、男、陕西省铜川市人,大学文化、EMBA、高级经济师、主管药师、陕西省作协会员,先后任多家省、市医药(集团)公司企业领导、顾问,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文学艺术顾问。出版有文集《感悟-古都情缘》《感悟-沧桑岁月》;编有《药品GMP认证培训教材》等书;近几年又在国家、省市报刊、网络,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管理论文。曾获得省、市级多项荣誉称号。被誉为“是我省医药行业资深的专家和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