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瑞稷
播讲:李文宇 编配:杨建松

上期:第三章 责任与担当
【编者导语】
庚子年,武汉战疫惊心动魄,白衣天使生死一搏。英雄城的光辉史册,将永远铭记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瑞稷先生这篇长篇报告文学《危机时刻》,让我们跟随着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赵洪洋主任惊心动魄的足迹,回放武汉封城抗疫期间英雄群体们的真实故事,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催人泪下撼人心魄!本平台将分期推送刊发这部重磅力作,敬请关注!欢迎您在评论区点评留言并分享,传颂英雄故事,弘扬抗疫精神!感谢您的聆听!

第四章 逆行者
看了看急诊科张劲农主任开的药方,里面除了有止咳药还有抗病毒的药,张主任是最先尝试药物治疗新冠肺的国内专家,在任急诊科主任前是呼吸科的著名专家,赵主任对他是十分信任的。正准备出门,监护室的王羡科护士长进到办公室,把几盒药放在了办公桌上,他说:“这两天看您咳嗽挺频繁,就开了止咳药还有些急诊科张主任推荐的防新冠肺药,您试试,您这个年龄也是易感人群,要多加小心呀!”赵主任看着桌上的药,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在这种特殊时刻,同事的关心和温情最让人感动。他把药塞回到护士长手里,“药你留着用,谢谢了,我自己去门诊取药。”王护士长说:“这些药现在都是紧俏药,药房已暂时没货了,您先用上,以后药房有货了,您再取来还我就是。”听了护士长的话,赵主任接过药,感激的看着护士长。护士长回身走向门口,似乎想起什么,又转过身说:“疫情还在加重,医院急调各科室医护人员增援隔离病房,我科本来就人手紧张,再加上支援任务,我们按照您的布置,急招医护休假人员火速返岗。”赵主任点点头,走向窗前,望着窗外空荡荡的大街,心里想,马上就要封城了,返岗医护人员将面临怎样的困难呢?

冯磊,女,90后,中共党员。自从干上神经外科护士,6年来每逢春节都有值班任务,所以未回娘家团圆吃过团年饭。2020年终于能回家与家人团聚,吃上团年饭了。6年的梦想终于能成真了。
她于腊月二十八下午兴冲冲的赶回家,和家人准备起年夜饭来,这是她六年来最想做的事情,她边做事边憧憬着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坐一起,热热闹闹的吃着团年饭,唠着家常的幸福情景。没想到晚上一觉醒来就在电视看到了武汉封城的消息,中午所在城市鄂州也发布了封城消息。她心想着,这个时候医院一定缺人手,等在家过了年三十,初一就赶回医院去。大年二十九的晚上她突然接到了王护士长的电话,说是好多同事因新冠肺炎感染了无法上班,医院和科室人手急缺,护士长要求她立即赶回武汉上班!电话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刻不容缓!大年三十清早,天微微亮她就起了床,看着准备好的丰盛的年夜饭却不能与家人共享,看着母亲流着泪帮她整理着行装,用一个一个饭盒装着好饭好菜,她从后面抱着母亲的腰,顿时眼泪把母亲的衣背打湿了一大片。
要带的东西很多,她的舅舅和弟弟把她送到鄂州出城口,拿出医院工作牌跟工作人员好说歹说才只能放行她一人,舅舅和弟弟不能再送她了。她背负着重重的背包,两手提着妈妈准备的年饭和生活用品走上了一眼望不到头的高速路和长桥。当时风大,天冷极了!她走在被雨雪淋湿的路面,边走边打电话约车,这个时候不知能不能约上网约车,要是约不上网约车怎么办?自己一个单身姑娘,还带着这么多东西。
一定会有办法的,路上总会有顺路车的,她安慰着自己,想着那些等待自己去救治的患者,想着那些入院隔离治疗的姐妹,她坚定了信心,加快了脚步。不知走了多久,面部已被寒风吹得麻木,脚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一声车的鸣笛声让她停下脚步,啊!一辆车停在了她的身旁。
附记:冯磊护士回医院后,被派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新冠肺重症监护室工作。

曾亦斌,男,90后,八年制毕业博士,主治医师,当他忙完了手头的工作,处理好一切事情,他终于可以在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带着幸福的期望踏上返回老家的路。他归心似箭,开车飞速驶离武汉,当行驶到湖南临湘市一个加油站进行加油的间歇,他翻看了一下手机,一条信息让他瞬间屏息。原来是科室在工作群里发了这样一条信息:"疫情来势凶猛,为救治患者,科室全体医护人员立即到岗,随时待命"。看了这条微信通知,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前线医务人员都在战斗,自己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虽然按照规定原本可以放假休息,而且已经驶离武汉 250 公里,离老家只有最后不到 200 公里,很久未见面的父母刚和自己通了电话,他们是多么高兴马上就要见到日夜思念的儿子了,家里准备好了饭菜,只盼着自己早一点到家全家人好快快乐乐的吃个饭,过一个期待已久的春节。但是,在患者需要自己的关键时刻,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疫情一线更需要自己,自己绝不能当逃兵。作为一名参加工作四年的医生,他深深知道此时此刻返回武汉,重新返回工作岗位意味着什么,不仅仅是放弃休假,不仅仅是放弃与家人的团聚,不仅仅是面对工作中的辛苦劳累,还要面临病毒感染的风险,面临失去生命的危险。但是,他心中的信念却是无比的坚定,别无选择,必须回去,必须逆行,必须和战友们一起,在抗击疫情一线。他很快做出决定后,拨通了母亲的电话,但他马上想到,怎么和母亲说呢,他想像到母亲失望的表情,母亲会央求自己先回家吃个团圆饭再返回工作岗位,甚至在电话那边哭出声来,述说双亲两年来等待和思念的煎熬,他觉得自己受不了那种情感的钻心之痛,他挂断电话,把自己不能回家的原由用微信发给了母亲。

他掉转车头向着武汉开去。路上电话铃响了好多次,他看了下来电,先是母亲,后是父亲,铃声在耳畔不停地想起,他知道父母要说些什么,他没有接电话,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脚深深地踩向油门,泪水滴在了紧握方向盘的手上。
附记:曾亦斌医生回院后,被派往武汉协和医院肿瘤分院新冠肺重症监护室工作

杜科业医生,一名神经重症的年轻医生,大学期间入党,入职刚刚半年,武汉封城时,他已经回到老家安徽。听闻武汉疫情严重,他想到自己是一名重症医生,正是目前急缺的医务人员,职责所在,让他一天也不能耽搁。他向家人说出了自己的决定。父母支持他返回医院参加抗疫斗争,但90岁的爷爷却舍不得孙子走,他紧紧拽着孙子的胳膀,老泪纵横的说:“你去武汉,我不放心,我就你一个孙子,你在那里,我心里难过。”他从小到大,爷爷是他最亲近,也是最疼他的人,他从没看到爷爷像今天这样掉泪,他忍不住眼泪也簌簌落下,但决心已下,他毅然挥泪踏上了去武汉的征程。
可一路上一波三折,从太平到黄山北这一段因交通管制,完全不能通行了,怎么办?打道回府吗? 这时他看到电视里播放的武汉抗疫新闻,促使他必须尽快返汉和同事们一起并肩战斗。他灵机一动,拨通了黄山区长的电话连线,详细说明了自己情况,黄山区长被这名年青医生急切去抗疫一线的勇气和担当所感动,很快让区卫健委派车护送他到黄山高铁站,购买了经过武汉的高铁半程票。上车后,列车长得知其是去武汉参加抗击疫情的医务人员,向他投去了钦佩的目光,经请示破例在汉口站临时短暂停车。
他下车后,急匆匆奔向出站口,急行间,他猛然想起一路上列车长和乘务员对自己的悉心照顾,可自己临走却没说声谢谢,他回过头,看见列车长还在车旁朝着自己的方向望着,他向列车长挥挥手,心中默默地说着谢谢,他看见列车长也朝自己挥着手,他明白一路上这些陌生人为什么这样热心的帮助自己。他们是在赞赏自己的勇敢行为,期望自已能救治患者,拯救生命,他下定决心,绝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他走出车站,一眼看见车站建筑物正面那大大的“漢口”字样,他站在空荡荡的广场上,大声的喊了声:“武汉!我来了!”
附记:杜科业医生回医院后,被派往武汉协和医院本部发热门诊参加一线抗疫工作。

熊志勇,男,80后,博士,主治医生,九三学社社员。在接到科室急招回汉抗疫信息后,妻子支持他在武汉抗击疫情,他和怀二胎的妻子商量,先把妻子和两岁女儿送回老家,然后自己回武汉。哪知,在途中,女儿突发高热惊厥,不省人事,急忙送到镇上卫生院处理,吸氧、输液。抽血化验,结果很快出来了,血象提示淋巴细胞增高。他将结果发给儿科同学评估,给的答复是——怀疑病毒性感染。那一刻他的脑子一片空白,虽然新闻报道上说新冠肺炎儿童不易感,但仍然担心祸及孩子。随后检查肺部CT,并没有查出典型的“毛玻璃阴影”。此时的他长舒一口气,但愿孩子只是一般性的病毒感染。在咨询儿科同学做了处理之后,万幸孩子的病情很快有了好转。
过了几天照顾女儿的紧张日子,他有点闲暇的时间就想到了科室急招员工回汉抗疫的那条信息,是继续在家照顾女儿还是回汉抗疫呢?他有些左右为难了。是的,向科室领导说明自己的特殊情况,科室领导会同意自己在家治好女儿病后再回科室,可是,看着战友们在一线奋不顾身抢救患者,自己却窝在家里,他有种对不住自己医生职责和不太像大丈夫的感觉。可是,如果去了武汉,他又放心不下心爱的女儿,平常只要在家,女儿也是喜欢黏着自己,父女情深,况且女儿病尚未愈,他不舍离去呀。父母和妻子看穿了他的心事,父母说,儿子呀,我们当然希望你留在家里,但你做了医生,这疫情有许多患者会更需要你,别踌躇不定了,父母是识大体的人,你去吧,我们会带好孙女的。就在犹豫不决之际,他的脑海中浮起一段往事。高二那年,那是一堂英语课,讲的是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演讲稿,英语老师点名让他起来回答问题。“What’s your dream?”那时青涩的他脱口而出“My dream is to be a doctor。”是啊,我的志愿是当一名医生,作为一名医者,治病救人,不就是我学医的初衷吗。想到这,他安顿好家人,并再三叮嘱家人做好防护,之后,他毅然决定奔赴抗疫前线!

妻子帮他整理好行装,她把女儿紧紧的抱在怀里。女儿似乎感觉到他要离开,口里念叨着:“爸爸别走,爸爸别走!”妻子好不容易转移开女儿的注意力,他背起背包悄悄离开了家。在行进的车上,妻子发来了一个视频,那是女儿在家挨个打开房们,寻找她亲爱的爸爸的情景,最后一幅画面是女儿面对自己的一张满是失望表情的脸,嘴里还不停地小声喊着爸爸,爸爸!
附记:熊志勇医生回医院后,被分配到武汉协和医院本部急诊科参加一线抗疫工作。
后续——第五章
防护物资急缺—十万火急!
敬请期待 更加精彩……
赵洪洋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博士导师 、 德国萨尔州立大学带薪教授。湖北省第八届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第一届神经外科医师协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近两年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及朗诵作品6篇,获得2020全国抗疫征文“逆风奔跑的人”一等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江日报、武汉春秋杂志、今日头条、湖北朗诵艺术家公众平台、都市头条、北京天合朗诵艺术团平台发表文学作品十余篇。参编两部抗疫诗文集。

播讲:李文宇,武汉文宇有声语言工作室创始人,高校教师,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湖北新生代配音师、媒体人。先后为厦门电视台、湖北之声、娄底综合广播等省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服务。声音形象出现在各大广播电视台及网络媒体,服务企业包括:北斗导航、国家电网、当代集团、福田汽车、湖北质监局、中国指数研究院等国内大型企事业单位。扎根湖北文艺圈,吸纳一批有声语言领域专家学者,创立“武汉文宇有声语言工作室”。

编配: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深圳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副秘书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请点击下面链接,欣赏作者更多作品——
《我与上甘岭英雄连长相处的日子》
《理发》
《送饭》
《珍惜那轮夕阳》
《医师如将士》
《医师节 何为医者仁心 ?》
《酒》
《我们这一代中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