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瑞稷
播讲:李文宇 编配:杨建松

上期:第六章 募捐!募捐
【编者导语】
庚子年,武汉战疫惊心动魄,白衣天使生死一搏。英雄城的光辉史册,将永远铭记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瑞稷先生这篇长篇报告文学《危机时刻》,让我们跟随着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赵洪洋主任惊心动魄的足迹,回放武汉封城抗疫期间英雄群体们的真实故事,医者仁心大爱无疆,催人泪下撼人心魄!本平台将分期推送刊发这部重磅力作,敬请关注!欢迎您在评论区点评留言并分享,传颂英雄故事,弘扬抗疫精神!感谢您的聆听!
第七章 与病魔斗争
——我那被感染的兄弟姐妹
不仅是昔日武汉协和医院毕业的研究生关心着患新冠肺的医务人员,全国的神经外科同行和全国人民都很关注她们的病况。10名确诊护士在院领导和科室负责人的安排下陆续进入医院本部的隔离病房,在她们得知自己患的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一霎那,她们无一不感到五雷轰顶,泪如雨下。最初,发热的护士大多考虑自己是流感,在确诊为这种陌生的传染性疾病后,她们有些措手不及,一种莫名的恐惧感油然而生。这种病能治好吗?会有生命危险吗?自己的孩子、爱人、老人是否也被自己传染了呢?接下来的生活将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相隔于世,由白衣战士转换成了一名新冠肺的患者,她们的情绪之低落可想而知。
易护士在看到儿子面色凝重拿着她的检查结果走来时,她就想肯定结果不好,儿子哽咽的喊了她一声:“妈妈......”她从儿子手中拿过检查结果一看,肺部CT显示双肺弥漫磨玻璃密度影,以左肺下叶明显,考虑感染性、间质性改变,病毒性肺炎可能。血像检查淋巴细胞计数极低,超敏C反应蛋白高。她一看傻了,脑袋一片空白,只听儿子说:“妈妈,你赶快住院吧。”儿子的话提醒了她,她赶紧给关怀组的负责人姜晓兵教授和患病组的乐护士长打电话,他们安慰她,让她不要着急,姜教授一面帮她联系会诊,一面联系床位,还在病中的乐护士长也到处帮她联系床位,王羡科护士长帮她联系核酸检测,许护士长微信安慰她,鼓励她。在领导们的努力下,她住进了医院。丈夫回家帮她拿住院的物品,儿子帮她办理入院手续,家人将她送到病房楼下,儿子对她说:“妈妈,你安心住院,进了医院就不会有事的,好好治疗,一定会好起来的,家里有我,你放心。”看着突然长大懂事有担当的儿子,易护士使劲的点点头,赶紧进了电梯,在电梯里她再也忍不住了,“呜呜”的独自哭出声来,任由眼泪流淌。生病了,不敢将这告诉年迈多病的爸爸妈妈,不敢接外公外婆舅舅的电话,害怕自己接电话时泣不成声.......
被感染的同事里,除了年纪稍长的乐护士长,还有年轻一些的护士。她们有的是家里的独生子女,是被捧在掌心里宠着长大的;有的护士家人也出现了发热的症状;有的护士反复高热不退……担忧和恐惧心理在偷偷蔓延,有位年轻护士问着同被感染的伙伴:“你说,我们不会真的像很多人那样,会进重症?最后也许就出不来了?”望着这位泣不成声的护士,一向坚强的伙伴也只能生生将眼泪憋回眼眶,安慰她:“我们都这么年轻,没事的!”
前面提到的张护士长是这次感染护士中第一个出现高热症状的,住院期间曾两次签过病重通知书。在病情严重时,她想过万一自己挺不过去,儿子今后该怎么安排,没妈的孩子将怎样度过一生。但作为护士长,此时,她更多考虑的是怎么坚定自己和同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任何时候都要坚信我们的党、医院领导和救治我们的兄弟姐妹一定能帮助我们度过生死之关。

作为患病组的负责人乐护士长同样经历了患病初期的恐惧和悲伤,但长年的护士工作负责人的身份使他很快意识到,科室的医生护士都在关注着自己,此时,不能让低落的情绪继续延续,这样不仅影响患病医护人员的治疗,也会给还在坚守岗位的战友们带来负面影响。要营造积极与病魔做斗争的氛围,她于是组建了微信群,带着大家每天在群里鼓劲加油。她宽慰大家说:“我们要相信自己,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去和病毒作斗争,每天用热水泡脚,把它当作流感病毒,你不怕它它就怕你了。”慢慢地,大家的情绪稳定了,乐护士长又搜罗来一些康复操,带领同事们做康复操。每天早晨或者下午输完液后,护士长就会在每个病房门口呼唤:“快起来啦!我们开始做操了!”有一天上午,乐护士长又带领着大家做八段锦的运动,阳光从走廊的窗户照进来,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把每个人脸上都镀上了一道金色的光芒。在金色阳光的沐浴下,每个人脸上洋溢着乐观的笑容。最初那一片愁云惨雾,在组织的关怀下,不知何时已经消失无踪。

张护士长连续发烧多天,淋巴细胞持续下降,医生甚至下达了病重的医嘱。但是她没有因此而消沉,在精神状态稍微好一点的时候她会下床活动,她也深知增加营养是抵抗病毒的有力武器。为了强迫自己补充各类营养素,她用手机定上闹钟,提醒自己在不同的时间段喝牛奶、吃鸡蛋、吃水果。当药物副作用来袭,她胃里翻江倒海想吐的时候,她告诉自己,再难,也要挺过去!终于她退烧了,检验结果也逐渐好转。她知道,她终于打败了病毒!她的病情好转也让所有人对治愈出院更加增添了信心和希望。
唐护士曾经因为感染肺结核被隔离治疗过,所以对这一次住院她有更多的心理准备。她是乐观的,积极的,尽管内心里也会害怕,会担忧向来瘦弱的身体能不能扛得住这一次病毒的袭击,但是她嘴里却说:“我们大多数人症状都不是那么重,也许这个病毒对我们就像甲流、乙流那样,听起来吓人,但是绝大多数人还是能治好的。”她带了一本唐诗集去住院,在治疗间歇期,她就看看书。她的乐观和豁达也影响着同病房的同事。同事说:“和她在一起,我就更有勇气一些。”有一次,她和一位室友正在泡脚,看到了走廊里也感染了新冠肺的急诊科的张劲农主任,他们既兴奋又有些嗟哦,兴奋的是在她们最初患病时都是先找张主任看的,给了初步的治疗方案,张主任在疫情早期为很多本院感染职工和就诊的发热患者提供了最早的针对新冠肺的治疗方案,现在张主任就在身边,可以随时请教。嗟哦的是这么一位好医生,没曾想,自己也感染上了。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她俩隔着门,一边泡脚,一边和张主任交流着治疗期间的感受,张主任那种战胜疾病的坚定信念鼓舞着两位年青的护士,使她们的心情豁然开朗。
在患病组微信群里,大家每天交流着各自的治疗体验,互荐好的治疗方法,传颂科里抗疫的先进事迹,并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向世人展示,医护人员不仅在抢救新冠肺患者时能冲锋陷阵,在与自身病魔斗争中也能起模范带头作用。年轻的张昌盛护士就是疫情中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的“OK哥”。

他是神经外科监护室的一名男护士,1月25日,央视新闻记者探访武汉协和医院隔离病房时,遇到了他,他透过隔离病房的窗户向大家比出一个“OK”, 一句“加油,一定可以的!”展示着他必定战胜病魔的自信,也让更多的网友牵挂着他的病情。1月17日,张昌盛发热37.8度,浑身乏力。因为神经外科监护室病房收治了很多危重病人,他坚持上了夜班。第二天,他做了核酸检测,结果阳性。医院通知他下午住院隔离观察,他接到通知蒙了一下,但很快镇定下来了,他很庆幸及早把家人和孩子送回了老家,而且他相信医院一定能治好他的病。 张昌盛的爱人也是协和医院的护士,她知道后并未惊慌,忙着给他收拾住院物品。住院后,孩子们每次与他通话都会问:“爸爸好了没有?可以出院了吗?能来接我们回家了吗?”每次他都会告诉她们“爸爸快好了。”
经过了两周的治疗,2月6日,张昌盛出院了。央视新闻记者接他回家,一路上他对央视记者说:“这个病欺软怕硬,跟它斗争不能泄气,要始终保持乐观态度。我知道疾病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总会有一个拐点出现的,只要我们把那个最困难的时期过了,就会逐渐好起来。”这位年轻的阳光护士,在疫情早期人人恐慌害怕之时,以他自信、镇定、乐观的战胜疾病的态度温暖了无数世人的心,给患者和民众带来了抗疫必胜的希望和信心。
后续——第八章 情谊
敬请期待 更加精彩……
赵洪洋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博士导师 、 德国萨尔州立大学带薪教授。湖北省第八届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第一届神经外科医师协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近两年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及朗诵作品6篇,获得2020全国抗疫征文“逆风奔跑的人”一等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江日报、武汉春秋杂志、今日头条、湖北朗诵艺术家公众平台、都市头条、北京天合朗诵艺术团平台发表文学作品十余篇。参编两部抗疫诗文集。

播讲:李文宇,武汉文宇有声语言工作室创始人,高校教师,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员。湖北新生代配音师、媒体人。先后为厦门电视台、湖北之声、娄底综合广播等省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服务。声音形象出现在各大广播电视台及网络媒体,服务企业包括:北斗导航、国家电网、当代集团、福田汽车、湖北质监局、中国指数研究院等国内大型企事业单位。扎根湖北文艺圈,吸纳一批有声语言领域专家学者,创立“武汉文宇有声语言工作室”。

编配: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深圳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副秘书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请欣赏更多精彩……
《我与上甘岭英雄连长相处的日子》
《理发》
《送饭》
《珍惜那轮夕阳》
《医师如将士》
《医师节 何为医者仁心 ?》
《酒》
《我们这一代中国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