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朗诵:谢东升
音乐设计和编辑:杨建松

见过太多古战场的清初词人纳兰性德出塞时写过一首《蝶恋花》,辞云:

今古河山无定据。
画角声中,
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
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
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
古战场向来都是历史纷争的缩影,即使史书翻过了千年,只要有诱因,仍然能让人打捞出当年的残酷,重回许多“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和平时期的人,总会以轻松的心态遥想当年,然而,那个遥远的当年,不是残旗血戈,就是断戟流矢;不是村毁庄灭,就是人死烟尽啊,再著名的战争,又有几多豪放、几多浪漫可言?!
在一个秋风冷雨的下午,我也走进了一块名战故地——铁锦,不同的是,这里未曾兵戈撞击、血肉横飞,但这并不意味此地就在旁观刀兵,消极地目送那场死伤几十万人的江夏大战(赤壁大战)隐进浮尘。

铁锦,全名“铁锦山”,一座海拔只有103米的江夏“金瓶”,它坐落在金口街武深高速的左侧,东南是鲁湖,西北为后石湖,再西一点就是铁板洲。不言而喻,它乃鲁湖汇入大江的水关锁钥,旖旎而险要。

山下原散落有两个不起眼的小渔村,七十年前加快了发展步伐,被整合为一个“铁锦乡”。小乡北、东、南、西,四面依次为山坡、三门湖、南阳咀和曹家塝。
1959年这里还属农科院管辖,名为“双新”(新春、新国)大队。
1963年划入金口区贺岭公社。
1970年撤区并社后划归范湖(公社),并与光明大队(今白马头)、共升大队(今三门口)合并,取附近古山之名称做“铁锦大队”。
2000年初,又随范湖乡并入金口街道。
今天的铁锦村有10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湾(即:准堤庵、江肖徐、郭家新屋、下郭家老屋、上郭家老屋、甘家岭、彭家老屋、王家老屋、王家新屋、作坊、侯家),410户、1306人,面积4.212982平方千米。
古山为何叫“铁锦”?
说来话长。

那还是建安十三年(208年)深秋,已受孙权之命驻防涂口(今金口)的典军校尉丁奉,前去探望在矮洲练兵的老上司甘宁,路过一座小山时发现有家叮叮当当的铁匠铺。他猛然想起,自己坐骑后蹄的马掌该换了,于是进铺求匠。

那老匠师虽然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的他毫不含糊,立命徒弟将马牵到四根木桩间用粗绳把腿绑定,再用两根宽大的皮带兜住马肚,旋转梁上木轮将皮带绞紧,原本烈性四溢的战马再也无法撒野了。二徒弟熟练地用一根短绳把马的后蹄抬起并用膝盖顶住,借着钳子的撬力,把已磨坏的铁掌和钉子取了下来。大徒弟拎来一把锋利的大号镰刀对准后蹄掌,“噌,噌”几下,掌底立刻平整铮亮。最小的那个师弟急忙递过烧红的烙铁,大师兄接过后立即按在马掌上用力熨烫,瞬间蹄上焦烟四起、糊味弥漫……受灼的战马左右乱晃,四蹄上下扑腾。丁奉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脸上不见丝毫忍色。瞟了一眼丁奉的老匠师提着装钉的木盒走了过来,选好一片铁掌,略微比照后,便左手捏钉,右手举锤,“砰砰、砰砰”,只几下就把马掌钉了上去。

“好了,将军。”
“你认得我?”
“不认得。”
“那你为何叫我将军?”
“眼见自己的宝马热痛腾挪,不动声色的能有几个?非风云大将不可。听说涂口新到一位丁将军,要是我没猜错,该是阁下吧?”

“师傅不仅手脚麻利,而且眼光清锐啊。”
“多谢大人谬赞。”
“请问匠师,你处可有好剑?”一直四下寻找良剑的丁奉,不失时机地问道。
“敢问将军想要何剑?”
“不敢奢望倚天、青釭,也该有把得心应手,削铁如泥的三尺青峰啊。”
“啊……这样啊,一月后你抽空来看看。”

带着亲兵离开的丁奉,走了里把路才想起,还没问老铁匠姓甚名谁哩。他望着湖汊中摇曳的蒲草问亲随:“你们看见这家铁铺与丹徒(今镇江)有何不同?”

“不同?不都是风箱、铁墩、大锤小锤、夹子、钳子……”
“没用心吧?他家门前的水腊烛(蒲草)比这湖港中的高多了,株高足有两丈,仅烛长就有一尺五六(三国时期一尺约为23.5厘米)。”丁奉用夸赞的口吻说。

“我们没注意哩,还是将军细心。”
“下次一定记得问问,匠师姓什么哈……”对话断断续续,也渐渐远处。
一个月后,丁奉按约而至,老匠师递过皮包新剑。

丁奉急忙在战袍上揩了揩手恭恭敬敬地接过,走到屋外猛地抽出,只见一道寒光刺得他眯起了双眼。少时再看,只见楚铁三尺玄而至薄、剑身螺纹密布,纹中毫光闪烁。看得兴起的丁奉立即拉开架势,舞了一套自创的“庐起”。当他收回宝剑时,赢得了众人的一阵喝彩。
将军叫亲兵奉上一锭黄金:“老人家,好剑,丁奉谢过了!”
“值不了这多,将军。”
“请收了,老人家。你日铸夜炼,没有几旬通宵达旦,哪能青锋如是。权当小可再谢。”丁奉双手抱拳。
“将军果然知剑。”老匠师接过话头:“我老了,精力难济。此柄‘铁锦’乃长徒连续两旬锻炼而成,其中仅取港心(水)、挤蒲王(汁)、蘸(雄)鸡血,交替淬火,就达五天五夜不曾合眼。”
“‘铁锦’?好名字!谢过师兄。”丁奉又礼。
“小匠蒲元不敢。”
……
几天后的一个半夜,丁奉带着一位黄军司马,又敲开了铁匠铺,付下重金后,要求打制三十柄巨大的异型铁叉,不仅要求锋利胜常,而且必须抗折抗弯、入木如泥!
大战之前的涂口,连空气都凝固了,但小山下的铁匠铺却日夜炉火通红,水雾弥漫……

十二月七日那天下午,沙羨(今江夏)石门关(今赤壁)一带突然刮起了罕见的东南风,一时间大江上洪波劲涌、黄浪滔天。孙权的掌军中郎将黄盖带着几十艘艨艟、斗舰,上插牙旗,系着走舸,投降曹操去了。
听说孙权的得力大将也来投诚,曹兵曹将一窝蜂似地挤上船舷,指指点点地看热闹,他们哪里知道,黄盖的来船,艘艘头上都挺着几尺长的锋利铁叉,冲进曹军水阵,直插魏师楼船,任你文聘、张辽怎样用长杆推击,就是死扣不离;他更不知道,外用赤幔伪装的数条斗舰,里面尽是薪草、硫磺与膏油,此时授火,立刻烈焰腾空,并迅速引燃曹军水寨,夜空都为之血红,刚才还嘻嘻哈哈的数万曹军,在烈焰与东吴水军的箭雨中个个肝胆俱裂!
江夏之战以孙刘联军的完胜而翻篇。
曹操北逃后,丁奉再访铁匠铺,只见小山边巉岩壁立,虬松细语、蒲草依然,但却人去铺空。他感慨良久,命人在铺内设祭,称此山为“铁锦故地”,以铭记铁铺师徒的造器之功。
时间长了,土人称其为“铁锦山”。
多年后,已经升任东吴偏将军的丁奉听说诸葛亮手下有一西曹掾(丞相府属官,掌管人事工作)名唤“蒲元”,他采金牛山铁,为西蜀皇帝刘备“造刀五万口,皆连环及刃,列七十二炼,柄中通之,兼有二字”(陶宏景《古今刀剑录》)。不久又铸就八剑(长三尺六寸,刘备自佩带一把,其余七剑分赐诸葛亮、刘禅、刘理、刘永、关羽、张飞、赵云。剑上的文字全由孔明亲书,诸葛之剑后为李师古所获,改名师古剑)以献。当诸葛亮进行第四次北伐时,还为他造出了木牛流马。

诸葛亮去世后,深为蒲元感动的征西将军姜维曾特立《蒲元传》,以记其造器之长,称其“性多奇思,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还说蒲元铸刀时淬火从来不用汉江水,只用比汉江“爽烈”得多的“蜀江”之浪。军刀造成后,“以竹筒内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零落若薙(tì)生刍,故称绝当世,因曰‘神刀’”。一刀能够剁断竹筒内的所藏铁珠,岂能不神?!

丁奉顿悟:原来蒲元居铁锦,是为了近用鲁湖净劲清波啊!
驻防涂口的丁奉娶曾女为妻,屡立战功,后成为东吴须臾难离的肱股重臣。

(建衡三年271年)丁奉去世后,涂口先民在廻峰山下立(丁公)庙以祀。此庙经过数度修葺,直到1942年才倒塌。1948年载该庙旧址上修建了武昌县卫生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地做了驻军营房。
早年铁锦山下也有蒲公祠,但入元(朝)后受禁,坍塌无遗。
明朝成化年间,有蒲姓后人从应天(今南京)而来专访铁锦,小住几年后迁往大冶,遂成黄石蒲姓之宗。
作者简介

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朗诵:谢东升,播音指导。中宣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朗诵播音专家团成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主持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执委,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会长,武汉市全民阅读促进会副会长,中国电视主持人三十年年度风云人物奖、金话筒百优奖得主。

音乐设计和编辑: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深圳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副秘书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军旅三十年,曾为国戍边参战,荣立四次军功,退役陆军大校。退休后热心传递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在多家网络平台推发各类作品,深受读者和听众欢迎,年余访客达三千余万。
彭敦运【工笔江夏】系列作品
(请点击标题阅读)
1 《心上的金口》
2 《华丽转身的纸坊》
3 《坊城夜话——关于纸坊的传说》
4 《似梦非梦法泗州》
5 《有笔难绘保福祠》
6 《江城茶仓》
7 《织女临津也相妒》
8 《草色烟光情深处》
9 《圣水黄家湖》
10《报春梅》
11《白云阿的传说》
12《焚香谭古城》
13《雨过天青照大湖》
14《等鲤》
15《传奇嵌在湖中央》
16《惟楚有才》
17《首县首树》
18《邟侯大伽》
19《乡思如海》
20《奶奶给讲梁子湖》
21《梁子湖味》
22《白马头》
23《鼙鼓声中湖州矮》
24《九月桂花红》
25《五里墩》
26《古山铁锦》
27《沉钩夜泊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