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时刻》姊妹篇
——武汉战疫记事之三

《 送 饭 》
作者:赵洪洋 朗诵:鄢 萍
音乐设计:杨建松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科里有多名医护人员感染。我是和确诊患者及被感染医务人员有密切接触者,所以,早早的让也是医生的妻子到儿子家去住了。一来带孙子的保姆回家过年了,妻子好搭把手带一下,二来,我是党员,又是科室主任,在困难的时候更需要坚守岗位。这样,与妻子分开,下班后自我隔离,减少感染机率。
年三十很快到了,我注定是不能和家人吃团年饭了。妻子做好了团年饭让儿子、儿媳给我送来。在地下车库,和儿子,儿媳相距2米,相对注视着,心中有许多的话想说。相互叮嘱和祝福后,儿媳对我说:“爸爸,我想报名支援发热门诊,您同意不?”我的心“咯噔”的猛跳了几下,低头想到儿媳1月初才做过手术,虽说恢复好,但发热门诊异常忙碌, 病患多,空气不流通,她体力能受的了吗?那种环境下也容易感染啊。况且,她去了发热门诊,下班后也要自我隔离,带孩子的重担就落在我那身体也不太好的妻子身上。我迟疑了。我抬头正撞向儿媳一直期待我答复的目光。她也是党员,志愿报名到抗疫一线是党员的觉悟,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应该鼓励她,不能给她泼冷水。“去吧!爸爸支持你。‘’一定要做好防护,要想着你还有两个孩子和家人盼着你安全回家。”

独自吃完送来的团年饭,我想起年三十还在坚守岗位和染病住院的同事。就出门去买了一些水果,准备送给值班的医护人员和住在隔离病房的同事们。一路上,呼啸的寒风不停地灌进脖子里,让我时不时打个寒噤。快到病房大楼时,看见楼下站了一些人,他们仰望着楼内。楼上有人探出窗口挥手喊着:“外面冷啊,快回家去。别冻着孩子。”原来外面站着的这些人都是医护人员的家属,有人还带着孩子。他们有好些天没见到自己的亲人了,他们是来送团年饭的,饭已送到,但还不舍离去,遥望着亲人,想看着他们吃下这团年饭。我也和家属们站在一起,看着楼内我的同事与楼外家属互相说着关心、保重的话,他们还不时擦着眼里的泪。我鼻子一酸,泪水顺着面颊簌簌落下。很久,我提着水果的双手冻僵了。
儿媳的申请获批,去了发热门诊,她上夜班和下中班,往返医院和定点宾馆是在凌晨2点,骑着共享单车,在空荡荡的昏暗大街上,心里不免害怕,总是边骑着车边给儿子打着电话,直到到了医院或宾馆,儿子和妻子才能放心睡下。在这段时间,儿子会把他妈妈做的可口饭菜,趁着去上班的时候,给我和儿媳分别送来改善生活。他也会带来一些发热门诊病人很多,儿媳在那里很忙的消息,还有他的妈带孙子很辛苦的情况,每次我都让他带信给儿媳千万注意防护,嘱儿子也要注意处理急诊时不可忽略自我防护,平时还要多帮妈妈分担些事。

有时候,怕什么 ,就来什么。儿子在急诊救治几例患者后,儿媳在发热门诊工作第三周中,分别出现了感染症状,一个疑似,一个确诊,因症状不重,均分别在不同地方隔离治疗。带两个孙子的任务全落在我妻子和亲家母身上。但大家更担忧的是儿子、儿媳的病情。可怜天下父母心,总怕儿子、儿媳营养不够,加重病情。我也利用上班之余,担起了给儿子、儿媳送饭的任务。每次送饭,我都将饭菜放在路边台上,由儿子,儿媳自取。隔离期间恐慌、寂寞在所难免,每次给他们送饭还要兼做疏导心理的工作。有一次,我照例将送的饭放在路边台上,儿媳来取时,我往她手机发了孙子的视频,儿媳看了十分高兴,脸上堆起了笑容,可不一会,儿媳转过头背对着我抽泣起来,我心一酸,也要跟着掉泪,但马上忍住了。我在家一直是儿子、儿媳的精神支柱,不能加重她的悲伤。我走到她对面说:“这次你一直表现很勇敢,感染后也一直有乐观战胜疾病的态度,你们的孩子,长辈们会照顾好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的。”

在给儿子的一次送饭中,他看着我两鬓的白发,低下头说:“爸,以后别给我们送饭了。我们年轻,这病能挺过去。你科里够忙的,下班了还忙着给我们送饭,你年纪大了,如果是感染上,那可难熬啊。自己千万要注意身体啊”。儿子说的有道理。可儿子、儿媳为救治患者染病,爸妈为你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才觉心安啊。
疫情期间,我还给住在干休所的老母亲送过一次饭,可门口的哨兵不让进,一脸严肃,怎么说都不行。我只有说明我是医务人员,每天忙着抗疫,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希望能探望一下独居的老母亲。哨兵绷紧的脸突然露出了钦佩的表情,他立正给我行了个军礼,然后去打电话请示上级,不一会,他回来一脸愧疚地对我说:“很对不起,上级还是说不能见,但上级说了,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照顾好您的母亲。您送来的饭,马上送到您母亲那里,并把您的问候带给老人家。”
就这样,在疫情期间,我一方面救治着病人,一方面东奔西跑不时地给儿子、儿媳送去父母惦念的饭菜。

感觉这年的冬天特别长,阴沉的乌云老是笼罩在天空,在连续抢救两例重症脑血管出血患者后,我出现了低热、咳嗽, 肺部CT发现了毛玻璃改变。为了让妻子不担心,我出现问题后,并未马上告诉她。这天,妻子的电话来了,她说做好了饭让我去取。但从我们对话中,她感觉到了我的不适。说我身体不舒服,就不要给儿子、儿媳送饭了。我说:”不,这次一定要送。”给儿媳送后,又给儿子送。看着儿子取完饭菜,转身离去的背影,我踌躇了一下,低声说了句:“哎,儿子,这次给你送饭后,可能很长时间不会再来送饭了。”儿子猛然回过头,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我。我放缓口气说:“没什么,肺上发现有毛玻璃改变,范围不是很大,应该没关系的。”儿子呆呆地看了我一阵,什么也没说,打开饭菜大口吃了起来。我陡然看见儿子双眼涌出的两行热泪,泪水洒进了碗里,溶入了饭里,他一声不吭把带着泪水的饭菜一口一口吞进肚里‧‧‧‧‧‧
后记:我、儿子和儿媳经过数周治疗,均完全治愈和康复,但疫情期间送饭的经历却永远印在家人的记忆里。
2020年6月
——此文首发于2020年6月20日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公众号
【编后语】
自2022年11月2日在《都市头条》分期播出瑞稷先生的长篇报告文学《危机时刻》,已播出了九次八章,深受广大读者和听众喜爱。每次播发当天,即有数十万网友阅读聆听,并且点赞点评和分享,许多朋友或跟帖点评,或在朋友圈、微信群留言:为这篇来自武汉战疫最前沿的报告而感动——危机时刻方显英雄本色!正是有了无数像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赵洪洋与其英雄团队一样的白衣战士和逆行者们的舍生忘死,才有了武汉战疫的伟大胜利,才有了江城人民的幸福安康,他们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必将永载江城史册,成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光辉一页!
殊不知,《危机时刻》的主人公——神经外科赵洪洋主任,不仅医道精湛舍生忘死救危难,而且文采卓绝大爱无疆传仁心,他利用战疫间隙,战地捉笔,写下了多篇诗文,这些来自火线的诗文真实感人,激越强心,曾在网络云中广为流传,给生死危难中的武汉人民传递了信心和力量!本平台将陆续推播《危机时刻》姊妹篇——武汉战疫中的畅想,通过欣赏聆听赵洪洋主任的诗文朗诵,让我们深度了解他们的力量和勇气来自何处?他们在大难之际为何坚强不屈,向死而生?!
编者:杨建松 2022年12月3日

作者:赵洪洋,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博士导师 、 德国萨尔州立大学带薪教授。湖北省第八届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第一届神经外科医师协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近两年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及朗诵作品6篇,获得2020全国抗疫征文“逆风奔跑的人”一等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江日报、武汉春秋杂志、今日头条、湖北朗诵艺术家公众平台、都市头条、北京天合朗诵艺术团平台发表文学作品十余篇。参编两部抗疫诗文集。

朗诵:鄢萍,原武汉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独立制片人、资深节目策划人;全国青少年语言口才测试评审专家 、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副会长 ;汉口学院传媒学院专家教授;曾主持央视《科技之光》、《武汉新闻》、《经济新闻》、《彩桥830》及大型晚会等节目 获多项国家省市奖项和荣誉。
本刊编辑:杨建松

请欣赏更多精彩……
《我与上甘岭英雄连长相处的日子》
《理发》
《送饭》
《珍惜那轮夕阳》
《医师如将士》
《医师节 何为医者仁心 ?》
《酒》
《我们这一代中国医生》

附:部分微信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