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大雪的记忆
作者 杨艳秋
诵读 池中一萍
雪花,是生命中最坚强的花朵,是花朵中最唯美的生命。
雪景,是文人墨客最好的写诗素材。民间有谚语,小雪封地,大雪封山。但诗人对雪景,情有独钟。如:王维诗中写到“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杨万里在诗中写到“更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李白在巜清平乐》中写到“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最有气魄和影响力的,当属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 . 雪》。
每当提起对雪的欣赏和感受,我觉得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家境,知识及心情是不同的。我对大雪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我真实的经历。听姥姥说我出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临过春节还有八天,也就是农历的十二月二十二日,阳历的一九四七年一月底了。当时家里本来就很穷困,并且我前边已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了,我的出生使全家人愁眉不展。又来了一个黄毛丫头,多了一张吃饭的嘴,更增加了家庭困难。那年的雪特别的大,有的地方到腰间深。父亲和大哥不能岀去挣钱,春节连素菜饺子也没有吃上。全家人只吃了些粗粮粥就算过春节了。
姥姥为了叫全家人开心,便说“你们看看这个女娃一双大眼睛多可爱啊,全家人每个人少吃一口饭就把她养大了。”并且还给我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小称,就是称心如意。这些都是从我吚吚哑哑到懂事,一直听姥姥说大雪天生我的真实故事。
当我到了读书的年龄,因为兄妹多,先叫哥哥男孩子读书,女孩子先不考虑,我下边还有个弟弟也读了书。家庭的确很困难,在我五岁那年父亲有病没有钱治疗就离开了人世。妈妈很坚强,带领着我们兄妹几个吃了很多的苦。
转眼到了1959年,哥哥参加了工作,我总算得到了上小学的机会。我读书还算克苦,跳了两级,1962年考入了鱼台县第一中。学校离家有三公里。那年的雪也特别的大,也正象毛泽东主席写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在上学和放学的路上,一个人是不敢走的,几个同学结伴而行,如若不小心掉进雪窝里,一个人根本爬不岀来,大家互相帮忙才能脱离危险。
大雪的特点是,哪里有坑洞就往那里落,并有各种造型。到了学校坐在教室里全身都是汗,不一会就结成了冰,脚手都是冻疮。老师手里粉笔经常冻掉在地上,捡起来继续写。那样的的场景使我终生难忘。
大概是1956年,临近元旦的一个夜晚,大雪不声不响的来了,好象整个地球都寂静了,悄无声息。第二天早上,房门也打不开了,全被雪封住了。雪比房子的门还髙,大哥在床下找到个木棍,从门缝里慢慢的戳了洞,哥哥个髙劲大,弄了好半天才扒岀一条道来,根本看不出那里是天那里地,好一个银色的一世界,的确是纯洁的美!
当太阳出来,雪溶化了,冰水就会顺着瓦边有规则的流下来,房子有多高,冰就有多长,一排排象白玉柱,可以持续一两个月不化。小伙伴们为寻求快乐,全身冷得发抖,还会顺手扭断一块冰放到嘴里,感觉这是最美味的冰棒!手冻得红红的,嘴唇也变成紫色,地面上滑得站不住脚,稍不小心就会仰面朝天。记不清楚摔过多少跤了…仍然感到快乐。
雪每年也给人们带来许多的生活不便,但农民仍然期盼着冬天能下场大雪。俗话说“瑞雪兆丰年”,雪是小麦苗的被子,没有雪水的滋润,小麦就没有好的收成,这就是雪的魅力。
迎着大雪来到人间,我与雪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生中无数次与雪相逢,但总是忘不了儿时故乡的雪。以诗为证:
岀生时晨雪漫天,想起大雪心冷寒。
本来家穷人口多,又添Y头叫人烦。
多亏姥姥她喜欢,留我小命雪结缘。
时空岁月几十载,童儿经历回味甜。
2022年I2月6日
作者 杨艳秋

主播 池中一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