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期很短,记忆很长。记不清岁月经过了几个春秋,“茶余研语”,“书非书、花非花”等等,每次观展总有些许心动。张老师的书法展很少在殿堂之上,每每都在乡野之间。山根研语宋式渐微,柴扉而生。书展就会少了一些京粉繁华都了一些人间烟火,艺术是要为人民服务。因感动写了许随笔。执一事终一生,墨者行远,必有远方。
和张老师讨论去远方。他笑笑!久了我明白他终归属于塘河之畔,罗山之巅。伴水而生的灵性,依山而立的伟岸都溶化在他字里行间。这种文化属性就是他的远方。也是我推崇的一种文化生活。未来取决于张老师文化属性构成的强度。
去年和张老师讨论时风。他笑笑!今年他的书法展就取名“与古为徒”是回答还是在回避!是重新出发还是回归孤寂!我不知道。我只有在作品找答案。作品本身还是保留了二王的书风,讲究结构的唯美和笔划的交待,笔笔有中锋,点如坠石,线如行云,势如崩云。还是那种金国的味道!可喜的是我也发现了他在努力突破,布局和笔划更多的体现“拙”,随“性”而走。真的好,但愿今后绚烂和清凉并生,谁的衣袂不曾飘飘过。“与古为徒”只能是过程,“见古烁今”才是当下艺术的源流,去有风的地方。祝愿张老师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