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瑞稷 播讲:夏帅盟
编配:杨建松

上期:第十一章 战友,我不能让你倒下
播讲者夏帅盟给赵洪洋主任的留言:
赵主任,您好,在录制过程中深深的被您的这些文字打动着,您还有胡学斌教授、王羡科护士长以及杜科业医生等等,真的是在抗疫战场上最可爱的人,尤其是您记录自己坐在干休所门口没法与母亲相见,在门口吃饭的情节,让我在播讲时泪如雨下……感恩通过这次播读的机会,让我了解到了疫情时期医务人员的不易,待到大家都完全摘下口罩,在不影响您和科室工作的情况下,非常希望能够有机会去神经外科参观,看看故事中的英雄们,和大家说一声,感谢你们!同时也非常荣幸能与您和杨秘书长一起来完成这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危机时刻
第十二章 疫情中的家人
在神经外科遭遇最初的重挫之时,医护人员的亲属同样面临了考验。世俗有云: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但是在神经外科这个大集体里,我们不仅看到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友情,也看到了亲人的患难与共,相濡以沫,更有家人克服困难,舍小家,为大家,奋斗在抗疫一线,谱写出一曲曲胸怀家国大义,举家抗疫的新时代赞歌。
早在2020年1月初,护士盛丽就因咳嗽开始治疗,她的多名同事被确诊为新冠肺炎,因她和确诊患者有过接触,与确诊的受感染护士更是密切接触,加之有咳嗽症状,也作为疑似人员被要求居家隔离。她的丈夫石峰是一名警察,在同一时间,他也接到了上级的通知,居家隔离和妻子共渡难关。平时他在侦查破案一线,通常几天不能回家,而盛丽也因为工作倒班,难得见上丈夫一面,夫妻俩都爱自己的事业,忙碌中他们的爱情愈久弥坚,孕育了一儿一女的美满家庭。盛丽刚开始隔离时,她把自己锁在了卧室里,想到已经感染的同事、门外的丈夫和送回老家的两个孩子,更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以泪洗面,茶饭不思。石峰是位硬汉却很体贴妻子,他想进屋安慰妻子,更想给她一个拥抱,但他们明白此时的暂时隔离是为了今后能永远在一起。他只能在门外安慰着妻子,说着说着百感交集,自己的眼眶也湿润了。
次日一大早,在客厅沙发躺了一夜的石峰接到了大队长王东声的电话:“有什么需要大队做的,就直接给我打电话。安心居家隔离,没什么过不去的。”爱警暖警措施的落实落细,能够让民警感受到组织的关爱,也让石峰明白,作为警察要让人民群众放心,作为丈夫要让妻子安心,他意识到自己必须要振作起来。第二天起,石峰开始定时消毒、量体温,做盛丽最爱的土豆炖鸡翅,同时为了调整心态,还给她讲全国各地支援武汉的故事。石峰的坚强也逐渐感染了盛丽,她的身体一步步在好转,精神也在快速恢复。一周后通过一系列检查,彻底排除了盛丽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并解除隔离。
“不想石峰叫我小逃兵。”盛丽笑着说。她剪短了长发,在石峰的鼓励下,向医院递交了返回岗位的请战书,面对同事的关心,盛丽回答到“我叫盛丽,胜利的谐音,让我们并肩战斗。” 盛丽振奋精神,投入到抗疫一线中。前面提到的盛丽为感染医务人员送鸡汤的事,每次都有丈夫的鼓励和陪伴,为了让姐妹们喝到新鲜的鸡汤,有时石峰和妻子凌晨4点就爬起来熬鸡汤,然后送妻子上班时,就能把热腾腾的鸡汤送到患病医务人员手中。

陈护士有个一向养尊处优在银行工作的老公,她发热住院观察期间,老公居然练会了十八般烹调武艺,每天给她晒他做的美食,他说等她出院了,他也出师了。以后天天再做给她吃。他既当爹又当妈,兼顾工作还要时刻关注她的动态。当她告之老公:“我可能感染了病毒!”他一听傻了,愣了半天才蹦出一句:“不可能吧!不会吧!”总怀着一份侥幸,但残酷的现实来了,1月16日肺部CT示双下肺多发毛玻璃结节。只要经历过那个疫情的人都知道肺“毛玻璃”的含义。但当时她只能淡定地告诉老公:“我既在医院,就会很安全,不要担心,在家照顾好孩子,自己做好防护,并向他提出在他们单位也要做好防控工作,制定一系列消杀举措及千万要戴口罩!第二天老公一大早拎了两罐汤来,他熬了一整夜,只为给她一份惊喜。这让陈护士非常意外也很感动。他现在当爹又当妈,近年关,单位工作繁重,还要兼顾住院的自己,从来都是养尊处优的人,家中有难,自己感染了,他不仅不嫌弃自己,躲避自己,反而承担起家务和照顾孩子,一有空就带着他做的好饭好菜来看自己,真是难为他了。她真的没想到,和丈夫结婚生子一起生活到现在,他对老公最深的爱意竟是在她最痛苦的时候。每当望着老公提着空空的饭盒离开她的背影,她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波动,心里默默说着,老公,我爱你!
第一次出院时,久等不到老公来的消息,结果听他同学说他一大清早出门,跑遍武汉的大街小巷,只为买一束鲜花迎她出院!结果惊喜没收到,倒是搞成了惊吓!当晚陈护士又入院了。当时老公吓死了,看着陈护士喘不上气,他眼泪狂飙而不自知,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真爱吧。当时他说话都在颤抖:“怎么这样了?你怎么这么重就出院了!”陈护士强笑着喘着说:“你做的吃的太好吃了,我归心似箭呀。”可他六神无主、手足无措,根本无心说笑话,他慢慢冷静下来,赶紧联系乐护士长。刚出院的乐护士长当机立断让陈护士赶快回病房。老公这次吓坏了,此后,他的问候更频繁了,开始时刻关注,只要没及时回复消息, 他就会不停地发询问消息。经过这次经历,陈护士和老公的感情愈加亲密,爱情在患难中得到升华。陈护士也再次痊愈出院。

神经外科朱贤立教授的小女儿朱良如是武汉协和医院消化内科教授。春节前夕,武汉突然宣布封城,疫情似乎突然猛烈起来,一线医疗人员极其匮乏。朱良如教授已是主任医师,身为共产党员的她,大年三十那天在父亲朱贤立教授的支持下主动报名,要求上抗疫一线。在经过医院的安排和自己短暂的准备后,朱良如大年初三就进入隔离病房,开始了对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工作。
朱良如的丈夫杨军是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教授,虽是外科医生,也毫不犹豫地请战去了一线。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改造为定点医院,工作强度和风险更大,杨军一去就是近两个月没有回家。夫妻双方都上了一线,不说去一线的风险,就说家庭就要面临诸多的困难。双方父母年事已高,身体都不是太好,朱良如母亲春节前还曾因老慢支入院治疗,需要人照顾。但疫情当前,作为老一辈协和人,两边的老人都全力支持他们夫妻二人同上前线,为了配合夫妻二人的抗疫工作,朱良如把老舅舅请了过来照顾她的父母。除了父母年迈,孩子正在读中学,学习正是紧张之时。谈起孩子,朱良如心怀愧疚,因为夫妻都去了一线,儿子一人在家,但孩子的表现也让她感到了欣慰。儿子学会了在家独立生活,做简单的饭食,按时学习,除了照顾好自己,还时常懂事地提醒父母要注意防护,平安回家。就这样,从朱贤立和老伴到朱良如夫妻到孩子,整个家庭三代人,用不同的方式为抗击疫情默默地奉献。朱贤立教授的大女儿朱良学和女婿在美国为武汉捐赠防护物资不辞辛苦的事迹也在前文介绍,传为佳话。
朱良如教授不仅身先士卒亲赴抗疫一线,而且也时刻惦念着父亲开创的神经外科和当时神经外科所处的危难境地,她在奔赴抗疫一线前夕给神经外科主任赵洪洋教授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赵主任:
您和神经外科的同道一起抗战、在抵御疫情的最前线,神经外科遭受重创,我和父亲及家人深感伤痛,您现在千万千万要保重身体,科室需要您,医院需要您,家人需要您,您的健康牵系着我们所有人的心。在中国传统佳节大年初一的早上,我代表我父亲和全家给您和您全家以及神经外科全体医务人员拜年了!祝大家都身体健康!阖家安康!染疾的同事们能早日康复,早日重返工作岗位!您和在岗坚持战斗的同行门一定一定要小心防护,千万保重,希望这场疫情能尽早过去,我们大家能重回往日平静祥和的时光!您千万保重,请代我和我父亲及家人向王教授及您家人转达新年的问候,大家都一定一定要小心!
2020年元月25日

彭护士是较早出现肺炎症状和高热反复病情较重的新冠肺确诊护士之一,她的丈夫周晓飞是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神经外科的一名医生,在看到妻子在染病初期情绪不稳时,他耐心疏导,让妻子安心治病,不要担心家庭成员的安危。除了妻子染上新冠肺,他母亲因脑膜瘤刚做过手术,术后水肿严重,需要照顾,他把母亲和儿子送回老家,交给了哥嫂照顾。在他得知2020年1月22日,协和武汉红十字会医院将成为武汉市第一批发热患者和新冠肺定点医院时,他不顾家庭重负,毅然终止了在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进修,回院参加七病区的工作。那时正值医院医务人员染病严重减员,人手十分紧缺之际,他的加入使科主任喜出望外。
周晓飞是个一米八的大高个,乐观、开朗、细心。他的口头禅是一句纯正的黄陂话:“有事就找你们的飞哥撒。”病区里的护士们因此都喜欢叫他“飞哥”。由于对疾病的认知有限,较多病人出现恐慌,心理负担很重,常常不愿讲话,对治疗预后信心也不足。碰到这样的病人,晓飞总是耐心地与病人聊天,告诉他们:“不要害怕,一定要配合我们好好治疗,他的说法让病人感到希望和曙光,和他聊天是一个减压的过程。他称得上是个有温度的医生。病区有位83岁的老太太,做完结肠癌手术不久感染了新冠病毒,本来癌症和手术的打击已经让她丧失信心,又没有家人陪伴,每天闷闷不乐,不吃不喝,也不愿意打针,周晓飞主动找到主任请缨:“主任,哄奶奶开心这事包在我身上了,装孙子我会!”这么一说把大家都逗乐了。他每天见缝插针抽时间陪老人聊天,哄老人吃饭,还加了老人家属的微信,每天用自己的手机让老人和家属视频,和护士们一起为老人按摩,和四川援汉医护人员教老人在走廊里练八段锦……老人重拾信心,最终顺利康复出院。


3月19日,最后一位病人转院,医院新冠肺炎病人清零。这一天,所有同事都永远记得,一生难忘。发热七病区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沉浸在喜悦之中。周晓飞说:“发热七病区名字不够响亮,我们干脆叫‘钢七连’吧,电视剧《士兵突击》里的钢七连名字响亮,关键是里面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正符合我们现在的状态。”就这样“钢七连”的名字在疫情中打出了名声,他们不是装备防弹衣的士兵,而是身着防护服的白衣战士。
因感染新冠肺正在隔离病房接受治疗的神经外科易护士,虽被病魔折磨得十分痛苦,但她欣慰的是,发现儿子在疫情中突然长大懂事了。儿子每天不管多忙都会打电话关心母亲的病情,说些让母亲高兴的事情。一天,他打电话说:“妈妈,我已经报名参加支援一线了,被分配到急诊科支援。”作为母亲,特别是经历了感染新冠肺痛苦的母亲,闻听儿子要去一线,多么担心儿子在一线会感染新冠肺,去忍受自己不堪回首的痛楚。但她明白,武汉尚有成千上万的像自己一样的患者需要帮助和救治,自己不是十分钦佩和感激那些每天为自己治疗的医护人员吗,现在儿子也要成为受尊敬的人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同时又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妈妈,深知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没有理由不支持儿子的果敢行为。打定主意后,她一边要求儿子一定要做好防护,一边鼓励他:“应该报名参加,这是一个锻炼的机会,是你人生的一个历炼,你年轻好好干!急诊科做事不比手术室,不懂的多问,做事一定要稳,不要慌,一定要做好防护......”儿子说:“妈妈,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工作的,我们也一定会战胜病毒的!”从此儿子每天的电话除了问母亲的病情,还增添了在急诊科工作的内容。为怕母亲担心,儿子每次给她打电话总说不累,很安全,但母亲知道他在一线与病毒战斗,急诊科病人多、急,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怎么可能不累呢,怎么可能不危险呢,急诊科主任都感染了,但她知道儿子的心思,相信儿子一定能圆满完成支援任务的,她每天都默默地为儿子祈福,为儿子加油,也为儿子感到自豪,谢谢你——儿子!

与科室职工休戚与共的赵主任,在带领科室逐步走出危机的时候,家庭在此时也出现了危机。他家妻子、儿子和儿媳均在武汉协和医院工作,儿媳是年青的中共党员,在口腔科门诊做护士工作,疫情中她志愿报名支援发热门诊,开始赵主任还有些犹豫,因为儿媳刚动过手术才痊愈上班,身体还没完全复原,去发热门诊那种易感染的地方风险很大,春节前带两个孙子的阿姨都回家过年去了,她去发热门诊后要与家人分居,孩子谁管呢?但转念一想,在国有危难之时,如人人都考虑小家而置大家于不顾,非党员和医者之所为。他马上支持儿媳奔赴一线,让妻子和亲家辛苦一下照顾两个孙子。儿媳上班和下班均在凌晨两点,上班还好一些,下班时,脱下防护服,里面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那时发热门诊条件差,也没冲淋浴的地方,穿着湿衣服,骑着共享单车,冒着雨雪寒风,浑身透心凉。深夜那空荡荡的大街也让她有些害怕。家里人在这时也不敢睡觉,直到她到达指定宾馆的电话来了,家人才能放下提着的心入睡。就这样提心吊胆的熬过了两周预定的支援期,哪知,因人手不够,让她再延两周,这次就没那么幸运了,在第三周尚未结束,她被确诊为新冠肺,好在症状不重,在宾馆隔离治疗。在去宾馆隔离的那天,她回家取衣服和日用品,她在楼下喊着她的母亲,她一眼看见她母亲抱着自己的儿子,她已经将近一月未见到两个儿子,她知道此去隔离不知还要多长时间见不到儿子。她思儿心切,索性跑到家门口的楼梯间要见儿子,两个儿子在门边哭喊着要妈妈抱,两个老人拼命挡着孙子不让出门。儿媳在门外闻到炒鸡蛋饭的香味,她还没吃饭,她母亲端着大半碗剩的炒饭放在距她女儿一米远的楼梯上,端她起碗就坐在楼梯上吃了起来。她母亲看着女儿坐在楼梯吃饭的背影,再也忍不住呜呜地哭出声来。

真是屋漏偏遭连夜雨啊,接着是儿子在急诊处理一个眼球破裂伤患者后,次日患者出现发热并有毛玻璃肺,儿子三天后也出现了发热和毛玻璃肺,作为疑似病例也进指定宾馆隔离了。两个孙子失去了父母的照顾,赵主任的妻子和亲家更辛苦了,但双方父母更担心的是孩子们的病情。儿媳的父亲是个一向坚强的男子汉,可当他在襄阳与心爱的外孙视频时,听着外孙哭喊着要找爸爸妈妈时,他忍不住也当着外孙的面失声痛哭起来。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赵主任利用工作之余担负起给儿子儿媳送饭的任务,还要兼做他们的心理疏导工作。这还不算完,赵主任在干休所独居的老母,此时也觉身体不适,想见儿子一面。赵主任急匆匆赶去干休所,还带着自己做的两份饭,想和母亲一起吃顿饭,说来惭愧,之前母亲还真没吃过他做的饭呢。哪知守门的士兵硬不让进,说干休所会照顾好所里的老干部,只答应可以把饭帮忙带给他母亲。给母亲的饭带进去了,自己那份,赵主任怕饭凉了,得赶紧吃,就坐在干休所的大门口吃了起来,想着儿子儿媳的病不知会怎样,两个可怜的孙子是否每天都哭喊着要爸爸妈妈,还有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见的老母,这是他此生遇到的最大的亲情伤痛,他禁不住泪水滴进了饭里,在那空荡荡的大街上,身为教授的他,在寒风中孤零零地咀嚼着他人生最难咽进去的饭。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啊。


赵主任担心着家人,家人又何尝不担心他。老母亲对他的担心就不用说了,他的两个姐姐也不时发来她们的问候和担忧,作为四代同堂的家庭,赵主任明白自己绝不能倒下。但他还是在一天被确诊为新冠肺了。他的家人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整整一天沉默了。疫情后,他姐姐拿出了写于疫情中但怕影响弟弟的情绪没有发出的一封信:
你是天使,希波克拉底给了你飞翔的翅膀。你是父母的孩子,你是孩子的爹娘。我敬仰英雄,但真心希望你只是在把医生的职责担当;我理解你此时的逆行,担忧的目光滞留在你不再挺拔的背上。医者仁心,救死扶伤。亲人的嘱托和关爱与你同上战场。再苦再忙请一定一定保护好自己,胜利之时,姐把酒相敬,亲人共叙衷肠。
他姐姐后来说:“其实当时有很多话想说,但说不出来。一说眼泪比文字还多,你姐挺没出息的,帮不上忙。这是原稿,未曾修改补充,也不想再修改和补充了,这就是那时真实的心境。好在都过去了。”
后续——第十三章
敬请期待 更加精彩……

赵洪洋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博士导师 、 德国萨尔州立大学带薪教授。湖北省第八届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第一届神经外科医师协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脑血管病防治协会副会长。近两年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发表诗歌、散文及朗诵作品6篇,获得2020全国抗疫征文“逆风奔跑的人”一等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江日报、武汉春秋杂志、今日头条、湖北朗诵艺术家公众平台、都市头条、北京天合朗诵艺术团平台发表文学作品十余篇。参编两部抗疫诗文集。

播讲:夏帅盟,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儿童工作委员会委员,曾获得全国曹灿杯朗诵大赛金奖,湖北省普通话大赛一等奖。
编配: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深圳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九州风雅颂朗诵艺术团副秘书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请点击下面链接,欣赏作者更多作品——
《我与上甘岭英雄连长相处的日子》
《理发》
《送饭》
《珍惜那轮夕阳》
《医师如将士》
《医师节 何为医者仁心 ?》
《酒》
《我们这一代中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