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帖作者:
崔贵路,男,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栾城区书法家协会理事。


点评人:杨伟忠,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员,石家庄市栾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评语: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所以又名《曹景完碑》。其结字匀整,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圆笔为主,风致翩翩,美妙多姿,是汉隶中秀美风格的代表。
曹全碑很多笔画的起笔都是圆笔起笔,也是就是转个圈然后行笔,比如横画的起笔,除了方向,长短的区别外,几乎都是圆起。
这幅作品可以看得出来,作者是用心用力完成的,严谨治学的精神值得称颂,重点说一下美中不足的地方。
首先说笔法,楷化未除。初学此碑,往往会杂入楷书的笔画与体势,诸如唐楷样式的方折过多,不明八分之体势(八分书是隶书的一种,人们把带有明显波磔特征的隶书称为“八分书”。亦称“分书”或“分隶”。汉末魏晋之际,“八分”这个名称才在典籍中出现。其中晋卫恒《四体书势》曰:“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法也。”关于八分书体,后世的解释极为繁杂多变,众说纷纭。秦代上谷散人王次仲创造“八分书”。据记载说是割程邈隶字的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的小篆二分取八分,故名八分。后被汉代蔡邕简化为汉隶用作官方字体,有三体石经流传于世。)而一味向右上方倾侧等等。以“所”字为例,第一笔的横画写得有板有眼,而其他竖画和横画的起笔,明显就是唐楷的起笔。学习《曹全碑》贵在以篆入隶,于平正中见圆劲古澹之意。曹全碑的平正是建立在险绝之上的,所谓“初学分布,贵在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只有如此,临书方能具备古意。而杂入生涩蹩脚的楷法,只会使意趣寡薄。楷书用笔无大开大合,运笔比较圆滑,但是顿挫强烈,菱角分明。
隶书运笔过程开阖很大,但是顿挫比较圆滑。可能比较绕,需要仔细体会一下。
格调把握不准。临书的关键在于对范本有准确的审美体悟,但初上手时由于笔法生疏,往往将《曹全碑》临成粗放敦厚一路,如此则与原作有较大区别了。
不注重锤炼笔质,不关注粗细笔画的反差度。此碑以细线为笔形主基调,其细而不弱,虽纤如髭发,但质感则“圆如椽”。另一方面,在细线组合之外,粗笔画的精彩呈现也使得整个字具有了神采。
聊一下中宫。中宫的概念就是一个字,很多笔画要往中间靠拢,只把几个主要的笔画伸展出去,从而做到字型不散,积聚力量。这一点上,曹全碑雅致一路的汉碑都是这个结字方法。
谈谈主笔。主笔是一个字的灵魂,曹全碑以夸张,舒展的主笔与其他隶书碑刻拉开了距离,成为了很有特色的美感。在学习中,一个字的主笔一定要写精彩。
关于空间。书法研究线条和空间,空间分为字内空间和字外空间。字内空间的理解参考上述“中宫”的内容,字外空间最直观的需要观察字的上下左右间距,不妨把自己的作品和原碑拓片认真对比一下,不难发现较之原碑拓片,显然是拘谨了一些。
关于内擫与外拓。內擫是相对于外拓的笔法来说的,这么说吧,就好比一个括号,正括号就是外拓的笔法,反括号就是內擫的笔法,大家所熟知的颜真卿的书法,用了很多外拓的笔法,而欧阳询用了很多內擫的笔法。作者可能是长时间临写欧楷,显得内擫有余,外拓不足了。
曹全字形比较扁,横向一条线,但是横向的字,以上部为准,上边齐就行。
我们通常会写成以中部为准,上下出头,这个需要仔细观察。
字形比较扁,章法重心在上边。
写字横向一定要打开,尤其是主笔,一定要长。
遇到比较挺拔的字也没事,只要把上边对其,下边舒展就可以了。
其实曹全碑还是比较好入手的,看懂了其实慢慢练也不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