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年时节话拜年
01
拜年”,是中国人在过年期间,最重要、最热烈、最繁琐的一项传统礼仪活动。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向汉武帝提议,启用《太初历》,春节的时间,随之由秦始皇规定的十月初一,调整到正月初一。
据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拜年在中原地区开始全面盛行。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一项文化传统,并成为中国这个人情社会的一种处世之道。
拜年活动虽历代延续,但拜年方式随着历史上朝代更替,也在发生变化。
500年前,明朝大诗人文征明,眼见春节期间卡片横飞、投帖拜年愈演愈盛,不禁感慨世情凉薄,于是泼墨挥毫留下了那首著名的《拜年》。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蔽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诗的大意为:不要求见面,只是希望通过拜贴来问候,因此我的屋中早上堆满了各种名贵的拜贴。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贴,人们只会嫌弃这样的简化方式,而不会嫌弃这其实本质上只是空虚的礼节。
02
古人有古人的烦恼,今人有今人的无奈。
如今,每逢春节,群发微信,甚至一条朋友圈就能应付大部分拜年任务。还有各种拜年插图,编的花花绿绿的文字模板,只需按个转发、多选,也就能把自己的联系人全部搞定。
这些“群发式拜年”,看似尽到了礼节,其实不光是在打扰别人,更是淡漠了人间真情。
我对如今这种拜年形式很不以为然,但如文征明“我亦随人投数纸”相同,也须在除夕和春节这两天,发许多微信给亲朋好友拜年,还生怕漏了谁,把人家得罪了。所不同的是,我发的每条微信,都是根据不同对象认真编写的,即使瘳瘳数语,也是真情实意,从不用群发去敷衍。
记得还在工作时,从除夕开始,手机就像冒泡的温泉,春节这几天不停地嘟嘟地响着,有些人甚至从未谋面,这个时候也要趁机套个近乎,那已不是打扰,而是骚扰了,而自己也不得不用微信群发来应付。普通人的行为是很无奈的,不光随波逐流,还得推波助澜。
最早的时候是用短信拜年,经常还会收到转发过来,又没删掉别人姓名的短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只要别人不尴尬,尴尬的就是你自己。
退休后,少了那些趋炎附势和业务上往来的人,还能继续给我发微信拜年的,除了亲戚就是那些心里还有你,真得把你当朋友的,这也使得我有条件、有时间,一个个去编写拜年祝福。
倒是移动10086,从不论你贵贱,贫穷与否,不移初心,每逢过年都有一条殷切祝福,你不回,也不会得罪他。
其实,我更享受这种人生的寂静,这是“结庐在人境,又无车马喧”的一种畅快。既使过年没有一个人给我发短信拜年,我也不会失落,也不会记恨人家。世态本炎凉,无需有介蒂,人情有冷暖,勿去多在意。只要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就好。
03
中国有句谚语:大人盼插田,小孩盼过年。
记得小时候,我对过年的期盼,远不只是穿新衣,品佳肴,还有期盼在外工作的亲人,过年时能回来全家团聚。
除此,从初三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那些平日里见不到的七大姑、八大姨,就络绎不绝到家里来拜年。每个亲戚走了,过几天都要去回礼,小的时候随大人一起去串亲访友,长大了父母就准备好礼物,让我们自己代表家里去回礼。
现在常常听到身边的人感叹:年味淡了,过年没意思。
回过头想想,所谓年味,不就是贴对联、放鞭炮、穿新衣、品佳肴,全家团聚,还有走家串户拜年时那股子热闹劲和人情味吗!
光阴流转,不论拜年的形式如何变化,但无一例外寄托了中国人重乡土、重家庭、重朋友的淳朴感情,也承载着亲朋之间对新年、对未来,最美好的期待和祝福。
拜年不论形式,真情实意就好。也许未来还会进化出不同的拜年方式,只是希望无论何时,不要仅拘于形式,对于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心中的那份真情厚谊,不要轻易改变或忘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