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帖作者:
朱利锋,石家庄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石家庄市栾城区书法家协会理事。

点评老师:

点评作品

评语:
利锋这件临唐李阳冰篆书《城隍庙碑》作品整体风格统一,结字较稳,疏密适当。是一件不错的临作。
主要问题:所临作品中个别字形比原碑字形略微显点修长,是否利锋主观上有意临写?另外个别字的结构上还欠精准。
《城隍庙碑》又称《缙云县城隍庙记碑》,唐乾元二年(759)刻,为李阳冰担任缙云(今属浙江丽水)县令时为本县城隍祈雨有应之后撰并书。全碑文86字,记叙祷雨、迁庙两件大事,言简而意明。此碑书法瘦劲通神,中锋行笔,结体委婉自如,与所书他碑不同,有翻刻本传世。
学习《城隍庙碑》,这个碑比《三坟记》结体上更加的宽博大方,线条上较为细挺,用笔如春蚕吐丝般温润。对于《谦卦碑》的学习,难于篆法的多变性,篆文一字多貌。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通晓李阳冰篆字变化的缘由,不能仅仅摹画它的形状。另外这个碑结体修长,书写时多采用长线,大大增加了这个碑的书写难度。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字形夸张,体势多样;二是用笔纤细,线如玉箸。他写的所谓“玉箸篆”笔画光滑圆润,如同玉箸(筷子),今人称“等线”,即粗细一致。李斯之后虽有《袁安碑》《袁敞碑》《天发神谶碑》等存世,但未能构成影响力。而李阳冰成为自汉至唐以来的“小篆第一人”。
建议作者在临写工稳一路(如铁线篆、玉箸篆、中山王器铭文等)的篆书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墨盘一定要干净,有墨渣颗粒一定要清理干净。
二、选用较为精细的纸张,过于粗糙的书画纸不适合临写。
三、墨汁不宜过淡,最好不加水,以保障墨色纯正,浓重沉实,不失神采。
四、执笔不宜过高,防止毛笔抖动。尽量不悬肘、不悬腕,执笔靠近笔端,以利于笔画平稳迅疾,线条刚劲圆润。
五、注意观察原碑字形结构,上下比例应与原碑保持一致。
六、用笔不宜过细,这是我们对于工稳一路篆书用笔最难把握的“分寸”。太细如发丝,便失去篆书用笔的味道从而变成工艺化的描绘,也就违背了篆书艺术书写美感的完美表达。
我们在临写《城隍庙碑》时,要了解李阳冰传世作品之间的差别。《城隍庙碑》结体修长,重心上移,用笔纤细。既不像《三坟记》那样具有古拙之趣,也不像《千字文》那样彰显方正之姿,又不似《谦卦碑》那样尽显精工之极。
学习玉箸篆,临摹时要力求与李阳冰神味契合,做到一笔一划如灯取影,分毫不差。这样长时间的临习,就会容易写的僵硬、不通透,死板并且没有灵气。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临习之外,一定要将它的字形熟记心中,要加强用笔的书写感,从而解决死板、刻意的毛病。
当代展览中常见工稳小篆作品总以为越细越好,这是个误区。工稳一路小篆还是要在倡导“圆劲”“流美”“精准”的同时,强调注重线条的质量和质感。玉箸如筷子必然是有分量的,它不是发丝,而是“钢丝”。越是工稳,越要强调点画的质感,这种质感会表现在用笔的生动性、丰富性和书写性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