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情境教学
文/竺媛
摘 要:2022年语文新课标构建了“四位一体”的语文核心素养框架。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从文化自信入手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初中古诗词教学如何贯彻新课标所倡导的情境性、实践性理念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一大挑战。本文结合一线教学经验,在教学情境创设、驱动问题设计、语用实践结合等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核心素养,古诗词,情境教学
2022年新课标构建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相互统一的四个方面为内涵的语文核心素养框架。[1]所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需要从“四位一体”的高度来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从文化自信入手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2]。但是,初中古诗词教学如何贯彻新课标所倡导的情境性、实践性理念则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教学一大挑战。本文阐述了笔者在一线古诗词教学中对此所做的经验探索。
一、美的古诗词:创设诗意的教学情境
古诗词尤为适合情境教学,但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容易误把“古意”当“诗意”。虽然古诗词来自久远的时空,但是富有生命力的作品依然极具时代性和典范性。所以,语文教师要发掘古诗词的时代之美、典范之美,把着力点放在传颂万世的诗意上,避免自觉不自觉拘泥于“古意”。为此,在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时,笔者非常注意两个重要方面:一方面,抓住诗眼,贯通古今。诗眼是反映全诗精神旨趣的最富张力的关键词句。虽然不同教师对一首古诗词的诗眼可能有不同的判断,但是教师应该能从他定为诗眼的词句提炼足以贯通古今的丰富内容。如从辛词名句“生子当如孙仲谋”,笔者提炼了有勇有谋、进退有据、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和英雄志向,而这在近现代史甚至近年都有丰富鲜活的事例引起人们的共鸣。
另一方面,升华诗情,怀古观今。一份真挚的感情不可能是古人独有的,一定能在各个时代都让有心人“心有戚戚焉”。在古诗词课堂上,教师就是这个有心人。例如,“窈窕淑女”从“君子好逑”到“琴瑟友之”,再到“钟鼓乐之”,只是简单的男欢女爱吗?又如,处于什么样的心境才是枯、老、昏、古、瘦之画面中的天涯断肠人?通过持续追问、体验,才能“便引诗情到‘今宵’”,创设让学生融入其中的情境。
二、趣的古诗词:设计探究的驱动问题
驱动问题就是推动整个情境发展的核心问题或任务。学生在不断探索驱动问题的过程中,对古诗词的理解得到深化,相应的语文知识、技能、方法乃至核心素养也得到进一步训练和发展。但是,教师在设计驱动问题时,容易忽略一个“趣”字,使驱动问题异化为枯燥的课堂作业,学生兴味索然。其实,我们在“抓住诗眼”和“升华诗情”的过程中,已经为设计探究性、趣味性的驱动问题做好了准备,我们只需要按照合适的原则来部署一个好的问题结构:
1.描述实践。驱动性问题要从具体的应用实践入手,而不要在题面中过多论及抽象的本质。本质是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和体会的,不是在题面中灌输的。例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驱动问题说成“孙仲谋式英雄有什么特征?”就不如“邀请你成为一名英雄研究专家,可以在古今历史长河发现更多辛弃疾心目中的英雄吗?”。
2.讲述故事。最能打动人的还是故事。如果问题契合学生兴趣的故事,就能第一时间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在前述“发现更多辛弃疾心目中的英雄”问题中,笔者引入了学生穿越到烛光下向辛弃疾讲述中国英雄事迹的故事背景,跟当时穿越剧的热点契合,勾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
3.立意高远。驱动问题不能陷入琐碎细节的窠臼中,而应服务于核心素养的建构。例如探索中国英雄,对应文化自信;为了发现辛弃疾心目中的英雄,则需要分析、思辨、讨论辛词的英雄词特征和名句,这对应思维能力;如何讲述英雄事迹,则对应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
三、活的古诗词:结合现实的语用实践
古诗词是“活的”,一方面体现在古诗词的“诗意”古今一体,今人依然能从古诗词中获得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古诗词在今天仍有鲜活的语用实践。笔者在在古诗词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在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开展以下古诗词相关的语用实践:
1.化用。将古诗词的经典名句迁移到新的场景,用以表达类似的含义或情感。例如在一篇描述考试的作文中,有学生化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沙场秋点名”而说“考场秋点兵”,传神表达出紧张备考的状态。
2.仿写。仿照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和韵律进行二次创作。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歌行体因为形式较为自由,在仿写中就深受学生欢迎。
3.改写。不改变原意和意境的前提下,改变一些古诗词进行的形式甚至部分内容。这要求对古诗词的原意和意境有深度理解,还需要较强的文字功底。如将《梦游天姥吟留别》部分杂言诗句改为四言、五言甚至七言。
4.扩写。抓住凝练的古诗词中的关键细节,扩增内容,变成一篇描写更详实的文章。典型的如《天净沙·秋思》,为悲秋羁旅的画面添加更多细节,变成一篇“看图说话”的微作文,使学生对悲凉的诗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当然,操作中不局限于上述四种,例如还有评诗、论辩、插图、配乐等,但把古诗词活用起来的思路是一以贯之的。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创设诗意的教学情境、设计探究的驱动问题、结合现实的语用实践,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古诗词、趣的古诗词、活的古诗词,从而从古诗词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并全面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是行之有效的。更美、更有趣、更鲜活的古诗词情境教学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展开更广泛的探索,从而进一步发挥语文独特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于泽元,马祝敏. 义务教育新课标的精神内核与实践逻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 教师教育学报, 2022, 9(3): 84-91.
[2]陈卓. 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实践研究[D]. 西南大学, 2020
(作者系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柏祥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