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旅记》(二、茅台篇)
李晓信
在贵州遵义参观结束后,我们急匆匆赶往贵州怀仁市红花岗区茅台镇游览参观,驻茅台镇,喝茅台酒,吃红军饭。参观茅台酒厂、“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等景点。

(李晓信摄影)
使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园”当地在茅台镇的赤水河上红军当年四渡赤水的渡口之一处,修建了此园,左岸河边矗立着一座“茅台渡口”的石碑,横跨赤水河恢复了一座雄伟壮观的铁索桥,两岸的桥楼拾级而上,桥上两侧红旗招展、灯光辉耀,站在桥南,远望茅台古镇,最高的楼房是茅台酒厂集团的办公大厦,更多看到的是灯的海洋、光的辉耀、酒的工厂、美的古镇、丽的山岗。迈步在桥上,有一种如坐摇篮的快感,游人在摇晃中前行,在颠簸中上岸。可这座桥是仿制的,旁边还留了铁索桥的原型,寒冷的铁索孤独的晃动着。当年的铁索桥自然无法与新桥相比。试想,当年红军渡河时,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是怎么渡过赤水河的?其艰难困苦、流血牺牲,可想而知。

红军四渡赤水的铁索桥(张淑莉摄影)
过了河,到处是酒店、酒肆,我们随便进得一家卖酒商店,主人立即热情招待,请品好酒。酒果然不错,但价格高昂,标价680元/斤,后380元/斤成交,晚饭大家共饮,不枉茅台之行。

第二天一早总经理郭波先生正在为我们讲解酱香酒的生产工艺(李晓信摄影)
第二天(1月18日)一大早,吃完早餐,我和老人二人在赤水河边遛弯,一位穿西服的小伙,大眼睛、小个子、短发头,主动过来搭话。恭请我们到他经营的酒店里坐坐。
言说:“不住不要紧,认识一下。外边冷!我的酒店是国营的。”
我们远看他的酒店,六层楼房、大厅装修优雅,确实不错,即应邀走将而入,大厅摆放一长条桌,桌上一排玻璃大酒瓶,每瓶标明年份和质量指标。
酒店是一家大型国营酒厂开办的“饮台大酒店”,小伙就是茅台镇饮台酒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兼集团定制酒研发中心总经理、兼饮台大酒店总经理郭波先生。这小子,年龄不大,还是个三料的总经理。我们也想了解茅台镇的历史和酒文化,正好是这个本地人的总经理的长项。一有话题,小伙子打开了话匣子。
据这位总经理介绍:茅台镇起源于食盐。古有“川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写照。那时候,盐老板将四川自贡生产的食盐通过赤水河用船运到茅台镇,再从茅台镇卖给马帮小盐商,通过他们销售给西南各地。久而久之,盐老板赚了钱,就想着投资酒业,赚更多的钱。于是,先后有了华茅、赖茅、王茅等白酒制造企业。原来这里叫茅村,是一个茅草满山的小山村,后来盐商多了,马帮也多了,改名叫马商湾。红军四渡赤水,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首长在这里喝到了香气扑鼻的茅台酒,解放后的1951年,国家将三家酒业公私合营,成立了茅台酒厂,马商湾就改成了茅台镇。

茅台镇夜景。右边那座模糊不清的高楼就是茅台大厦。(李晓信摄影)
茅台镇是贵州省遵义市(地市级)怀仁市(县级市)下辖镇,是中国酱酒圣地,域内白酒业兴盛,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在茅台及附近的渡口四渡赤水,留下了一段红色佳话。茅台镇集古盐文化、长征文化、酒文化于一体,被誉为“中国第一酒镇”。

“茅台渡口”石碑矗立在赤水河西岸。(李晓信摄影)
现在的茅台镇,今非昔比已不可同日而语。2016年10月14日,茅台镇被列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2017年11月,获评“2017年度中国十大品质休闲基地”。2017年11月,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2019年10月8日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前100名。2020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92亿元。一个镇产值突破千亿,国内多少个县级城市也是达不到的呀!

茅台集团生产车间一角(李晓信摄影)
1月18日上午,我们看到了古镇上最高的大楼是茅台集团的办公大厦,大厦大楼下的院子里耸立着周恩来总理的塑像,塑像下方的基座上雕刻着“酒父恩来”四个大字。茅台酒厂的生产基地、制酒车间占据了古镇的大半个地界,古镇到处古酒飘香,浓浓的酱香酒味,飘荡在古镇的各个角落。啊!茅台,人们喜爱的美酒佳肴。
(未完待续,下一篇桂林篇,敬请期待)
作者李晓信简介

李晓信、男、陕西省铜川市人,大学文化、EMBA、高级经济师、主管药师、陕西省作协会员,先后任多家省、市医药(集团)公司企业领导、顾问,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文学艺术顾问。出版有文集《感悟-古都情缘》《感悟-沧桑岁月》;编有《药品GMP认证培训教材》等书;近几年又在国家、省市报刊、网络,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管理论文。曾获得省、市级多项荣誉称号。被誉为“是我省医药行业资深的专家和模范”其事迹被收入《路在脚下延伸》《岁月如歌》和《天南地北王益人》等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