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即农历二月初二日,是民间重大的传统节日,人们常言: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又被称为青龙节、春耕节、春龙节,在我们甘肃农村家乡农历二月二这一天,家家都要吃炒豆豆,如炒黄豆、炒面豆豆、炒玉米豆等习俗,当然我们最爱吃的是奶奶妈妈们每年炒的香酥可口的面豆豆了。记得这一天,我们嘴里吃着炒黄豆、玉米豆、面豆豆……,“咯噔”一声警醒人们,提醒人们新的一年农事从明天就开始了。
二月二吃炒豆子的寓意是农民对新一年好收成的期望。另外二月二吃炒豆子相当于吃虫子,吃了豆子,地里的害虫就会少,因此二月二吃炒豆子是农民对新一年好收成的期望。有童谣唱道:“二月二,炒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相传在二月二这天炒豆豆,能将五谷杂粮中的害虫炒死,当年定能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丰。大家“嘎巴嘎巴”地嚼着地道的农家炒货,拉着家常,交流着致富经,其乐融融。淳朴的风俗寄托着乡亲们对粮食丰收的期盼,寄托者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记得小时每年这一天,奶奶妈妈都要炒豆子给我们吃,常常会早早起来找出豆子,炒好的豆子,由于当初家里少吃缺穿的,所以开始炒的很少,样样也只有一两种,大多数是黄豆和玉米,而且也只是供我们4个娃娃吃。我们常常也很骄傲装在衣兜里,出外给小伙伴显摆、到学校给同学显看………。尽管都是那样的炫耀,都装的少,但都从不吝啬,都相互给的吃,我给你几个炒熟的黄豆子,你给我几个炒熟的玉米豆,当然家里条件好的,最令人馋眼的是炒熟的面豆子了……,可能与家人私下里安顿有关(不要给娃娃吃了),所以炒的面豆豆很少有相互给或换的吃。后来整个家里条件都逐渐好起来了,至少能有啥吃了,而且可以吃饱了,所以炒的豆子样样多,数量多,所以我们都是装满了鼓鼓的衣兜、裤兜,左边装的是炒的黄豆,右边装的是炒的玉米豆,书包里装的是炒的面豆豆,装在书包里,预示着很宝贵,所以也有同学用吃过的罐头瓶装着,用手巾包着家里炒的面豆豆,出外或到学校了,不再是小气的数着给豆子,都显得很大方了,你给我给一把,我给你一把……,那个时候,真是其乐融融,开心无比;
炒豆子也许是我们地方的乡俗和讲究了,对于炒黄豆、玉米之类的,似乎没有什么讲究,只要炒熟能吃就是了,但炒面豆豆,就是非常讲究做法了,为了能炒出香酥可口的面豆豆,奶奶妈妈们要在面里面打放个鸡蛋,鸡蛋当初也很少,只放一半个,后来才放足够的鸡蛋了。炒的面用鸡蛋合好并揉匀后,再适量加入大香、味精、盐等调料,而且面的软硬度要适中,然后再擀成薄厚均匀的一大片,最后再用切面刀切成一条条,剁成一小块块,当然也有大人做成棒棒的,然后再切成小圆丁的……;面软面硬都会导致炒出来的豆豆坚硬如实,调料中特别是盐的量要把握好,放入盐量少了,炒出来的豆子没有味道,如果放入盐量太多,会导致吃后口渴的不行。当然为了炒出来的面豆子酥软,给面里面打入鸡蛋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至于打几个,全是奶奶妈妈去把关了。
如今,人们丰衣足食,什么都是满福供应,要啥买啥,也能买到,似乎也淡化了炒豆豆的乡俗了,很少见到相互给、相互交换的场面了……。而对于我们小家来说,奶奶妈妈都已去世了,我们在二月二这一天,再也吃不到奶奶妈妈炒的豆豆了,特别是面豆豆,老妈知道我最爱吃,所以每年要给我雷打不动的炒一小铝铁盆子,我们常常装在衣服兜里,当小吃的吃,当麻子的嗑,尤其是“小三角“炒蕉面豆子,放在嘴里,有别样的感觉、别样的风味……,听大人们常说炒蕉的豆子吃了能拾到钱,所以我一直爱吃炒蕉的豆子;
由于老妈知道我非常爱吃炒面豆豆,所以每年雷打不动的要给我们炒而且还要炒好多,我们曾经端碗吃、当馍吃……如今又到今年的二月二了,我看到了微信群圈子里的炒豆豆,我不由的想念老奶老妈了,特别特别的想老妈妈,因为老奶已离开我们整整11年了,老妈离开我们才1年零61天……老妈仿佛就在我们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