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节提要】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的仁人志士抱着实现“大同社会”的梦想,孜孜不倦地努力奋斗,推进中华文明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当代中华大地掀起的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中国梦”浪潮,代表了中华大地知识分子几千年的梦想与追求,举世瞩目。我们期待并相信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一个文明富强、诚信安宁、温馨和谐的新中国必定会竖立在世界东方!
(17)中国梦——儒士几千年的社会理想
【原文11·2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一章类似于现代纪实通讯类散文,记录了某一天子路等四名弟子在孔子跟前畅谈个人志向的情景以及孔子对其点评。篇幅虽然较长,但读起来却很生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孔子打开话题,引弟子述志——弟子各述其志——孔子点评总结。为了学习方便,我们分段解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侍坐”就是陪伴的意思。长辈坐着,晚辈站在身边陪伴,就叫侍坐。“不吾知也”即:没有人了解我。“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即:假使有人了解你,那么你将有何作为呢?这一段用现在语言记述就是:
某一日,子路等四名弟子陪伴在孔子身边,孔子坐着和大家聊天。孔子说:我虽然比你们年长一些,但你们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就不敢放开说话。平日里,你们总说:“没有人真正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那你将有何作为呢?打开了本次交流的话题。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孔子引出了话题,急性子的子路率先回答。“率尔”一词将子路的个性跃然纸上。他说:假使有一个“千乘之国”,即一个拥有上千辆兵车的国家——这在当时的诸侯中算是一个大中型国家了——处在几个大国中间,不断受到强敌侵犯,连年征战,再加上国内连年饥荒,国家财政紧困,百姓生活困苦。像这样一个国家,若由我去治理,不出三年,我就可以让这个国家的百姓勇敢善战,且懂得为国家承担义务,使这个国家强大起来。“方”即方向,“且知方也”就是知道自己应该为国家强盛所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唤醒百姓的国家民族意识,自觉为国家富强承担义务。子路的口气很大,颇有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和治国安民的大政治家气魄!可孔子听后,只是“哂之”——淡淡一笑,未置可否,没有做任何评价,却转而问冉求: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求相对于子路,显得很谦逊。他说:若有一个纵横六七十里地,或者更小一点,五六十里地的小国家,让我治理,用三年时间,我可以使这个国家的百姓吃穿不愁(足,即富足,足民,就是“使民足”,意即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使国家经济繁荣起来)。至于礼乐教化(指文明政治制度和仁道文化形态的建立等),还得“以俟君子”,即还得请比我修养、智慧更高的人来实施。“以俟君子”有两层涵义,一是谦虚。因为前面子路的豪气受到孔子不置可否的“淡淡一笑”,表露出孔子并不认同子路有如此能耐,对子路的口气含有讥讽之意,因而,言语就更加谦逊;二是,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等文化建设,要以经济繁荣为基础,且不是一朝一夕之举,一跃而就之事。冉求明白这个道理,懂得“仓廪实而知礼节”,因此,他将“足民”放在第一位,且认为,三年时间,自己能使国家经济繁荣起来,百姓富足而安居乐业,但要使国家真正文明强盛起来,还需要时间,还要依靠更高明的人来共同完成。显然,冉求比子路冷静得多,也实际得多。孔子听了冉求的报告,未作任何表示,继续问公西华: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华本就文质彬彬的,现在比冉求更谦虚了。他说:我不敢说我一定有能力治理好一个国家,但我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或者在与别国的盟会等活动中,我希望能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司仪小相。春秋是一个宗法社会,宗庙是国家社稷的象征,宗庙祭祀是国家大事,国君会见诸侯或者召集诸侯盟会等都是国家大事,能够去主持这些活动,当一个类似于现在国民代表大会或联合国联席会议秘书长之类的角色,实在不是等闲之辈,“愿为小相”语气谦逊,志向不小,气魄蛮大,孔子听后也未作任何表示,继续问曾皙: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当孔子和其他三位弟子讨论的时候,曾皙却在一旁悠闲地鼓瑟,似乎置身于其他人之外。当听到孔子问他:“点,尔何如?”时,弹瑟的节奏逐渐放慢,瑟音渐稀。随着最后一声清脆铿锵的音响,瑟音戛然而止,他也才走出了音乐的情景,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老师,说:“我的想法和三位同学刚才所讲的都不同。”这一段关于曾皙出场的情景描写相当精彩。他一边鼓瑟,一边听老师和其他三位同学的讨论,似乎置身其外,却又置身其中,悠然自得。寥寥数语,曾皙恬静缄默的神情动态跃然纸上。
听到曾皙的回答,孔子就鼓励他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说:我是想,春天到了,气候温暖,人们都以脱去了冬服换上了春装。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带着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游泳洗澡,然后,在舞雩台(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上吹风乘凉,领略春天的草木花香,最后与大家一起唱着歌走回去,那该多好呀!孔子听后,不禁长叹一声说:我和曾皙的想法一样!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走在最后。他问孔子:“他们三人刚才所谈怎么样呢?”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这就是说,治国安邦是天下大事,不仅要有气魄更要有学问修养。所以,一个大政治家,必定是大学问家,必定有至高的修养和智慧。子路雄心虽大,但却不懂得谦让,且有些自命不凡,平日的言行举止又有轻率鲁莽的表现。更何况,他没有讲他用何策略实现“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治理目标,没有明确的治理思路,只凭一股雄心是办不成大事的,所以,孔子认为,倘若真给子路一个国家,他未必有像他所说的雄才大略,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因此才笑他,笑他太过自信与轻率。
那么冉求讲的是不是也不符合治国之道呢?孔子对冉求之言未置可否,曾皙也很疑惑,继续请教。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意思是说,国家无论大小,治国之道是一样的。相对于子路,冉求有明确的治理思路,其“先足民,后礼乐”的想法也是有道理的,但他却把“大国”“小国”区别开来,难道说,这个道理用来治理小国还行,治理大国就行不通了吗?!很显然,孔子对冉求的治国思路是认同的,认为冉求有治国之才,但尚缺自信,有点“小国寡民”的意思。
公西赤呢?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公西赤话说得很谦虚,但所讲的同样是国家大事,治国大事。而且他有能力胜任国家大相这个差事,对公西赤的个人定位表示肯定。
那么,孔子为何只对曾皙“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我们从子路、冉有和公西华三人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们都有不凡的政治抱负,气魄都不小,但一个鲜明的特征是,都希望自己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干一番大事业,突出的是个人的政治作为。曾皙就不同了,他的谈话,其实是用形象的方法,描绘出了礼乐社会和谐温馨的情景——这是儒士所憧憬的大同理想社会安宁和谐的生活素描。所以,朱熹在其《论语集注》中说:“程子曰:‘……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言乐而得其所也。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也就是说,曾皙所言,道出了仁道的社会理想和儒士的政治追求,所以得到孔子的共鸣。相形之下,子路等人的抱负与气魄就显得渺小了!由此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志士应当将个人前途、功业与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融合在一起,树立高远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反对个人英雄主义。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的仁人志士抱着实现“大同社会”的梦想,孜孜不倦地努力奋斗,推进中华文明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当代中华大地掀起的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的“中国梦”浪潮,代表了中华大地知识分子几千年的梦想与追求,举世瞩目。我们期待并相信这个梦一定能实现,一个文明富强、诚信安宁、温馨和谐的新中国必定会竖立在世界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