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71期 总第290期


学以致用习古而创新——读高春林《习古集》感悟
作者 周艳珍
主播 池中一萍
曾记得在小学生时代,因为文革时期停课闹革命,我和哥哥姐姐们宅在家里,背诵毛主席语录,毛泽东诗词。没想到当时吟诵的诗句、会唱的语录歌、诗词歌,会伴随我一生,让我在历经无数挫折苦难,夕阳之下仍淡定从容乐观坚强,一如既往热爱生活给予我点点滴滴,用文字记录美好的瞬间。从当语文老师的那一天开始,我一如既往爱上了古诗词。因为,我知道古人作诗,是有感而发的,这种生命力传递千年,生生不息。最近几年央视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我每季每期必看,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我晓得,自然界的四时景物之使人感动;人事界的悲欢离合,种种情事之也使人感动。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意志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流传至今。今天,我们再读其作品,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力。
一本厚重详实丰盈的,散发着油墨馨香新韵的,高春林老师的新著《习古集》,先在云南红河石屏陶村由作者签名赠送,再由邵春生老师不辞辛劳带到个旧云锡新村社区,然后快递到广西南宁职师院。当这本《习古集》辗转千里几经周折,放在了书桌上时,我不禁感叹:书有价,而文友情意无价。“读文识友”开卷有益,我敦促自己要做一个虔诚的读者,认认真真地研读。
昆明都市头条连载《习古集》,每一期我都不落下,除了聆听主播倾情诵读,还打开书一首词一首词,一部分一部分,慢慢地咀嚼品读。就这样在书里徜徉流连,不知不觉竟然走了几个来回,读出了韵律,读出了快乐,读出了自信。中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很多经典的古诗词,都是各朝各代著名诗人词人的代表作。我的书架上也摆放着《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毛泽东诗词》、《古典文学作品集》等文学名著。我爱古诗词,也想学习写作,但难免会有些畏难情绪,把握不住格律、平仄、押韵,贸然动笔还怕“行家”见笑。
唐宋词牌名八百有余,《习古集》涉及的词牌一百有余。有些词牌的词,我读过几首,有些词牌的词,我未曾相识,孤陋寡闻大开眼界。由此可赞,笔者博览群书研习古诗词,孜孜不倦难能可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非一日之功然则收获颇丰矣。一个词牌一个词牌徐徐地认识,一首词一首词慢慢地品读,佳词金句目不暇接。《天仙子•鸢尾花》,“不用喜,不用悲,落花流水相伴归。”《水调歌头•不怨无常事》,“想想苍松翠柏,敬天爱地自勉,赢得精气神。晚来猛回首,风雨不用愁。”《瑞鹤仙•凤舞龙飞》,“山茶红艳衫,白鹇花帽唱。山间数千年,今喜人间和谐。”
我曾在高老师家会客厅的墙壁上,欣赏过书法作品《青杏儿•醒醉词》,并听先生悉心讲解词义:“行本爱丘山”,我时常与老伴东山转,西山游,南山悠,北山摘橄榄,四时之景,各美其美,心随景醉。醉,醉山水也;情,寄故乡也。面对墙壁,我用手机“抄录”,并一丝不苟地诵读:“人生四季自然过,春来赏花,夏秋采果,冬至昏睡。”笔者身居石屏城中陶村,异龙湖畔,乾阳山下,貌似闲人,其实不然。应季养生,栽花养草,游山玩水,读书写作,忙得不亦乐乎,只因文学能治病、疗伤、怡情、励志矣。
“提笔抒怀寄情,记点花草树木,鸟石山风,人情世故,得休闲怡情,忘却体病。”从《南歌子•盘古氏》,“涓流归勤奋著海泓一片,朗朗乾坤动静相谐皆有情。”到《临江仙•太史公》,“是非成败心自正。史记,集古三千年。”从《浣溪沙•王维真性》,“思乡念友头不回,茶坊酒肆捡红豆。”到《霜叶飞•韩愈师说》,“气盛言宣理,文从字顺称巨公,八家首要。身有五德常伴,韩公不老,今朝更妙。”从《清江裂石•朱熹物理》,“无理更无道,天地不容,山青水不浑,水清人心阔。”到《定风波•林则徐赞》,“国之福,渔樵耕读说,男耕女织可。民相随,国不愁。”近百个历史人物,在笔者一首首词里“闪亮登场”,不能不令读者眼前豁然开朗,读史知兴替,识人明言行。我仿佛在和笔者倾心交谈,他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汲取的精神食粮,以及读后的真知灼见在一首首词中,抒写得酣畅淋漓发人深省;我犹如又走进了古典文学作品的宝库,把曾经阅读过的,已尘封的汉语言文学古典文学作品的教本又重温了一遍。
读《感皇恩•春生•春林》,“君是锡山鹰,雄健如松。吾为小矿采煤工,进出洞,红脸黑脸装自宠。立人世,也算从容。小块豆腐,到老不能屠龙。心宽不断魂,墨底泥巴红。”这首词表达了笔者对几十年的老文友的钦佩赞美之情。我从词中也品读到了文友之间的深情厚谊。锡矿工人和煤炭工人,参加笔会一见如故,几十年如一日,惺惺相惜肝胆相照。相聚时刻,喝茶饮酒聊天,切磋研习作诗文;分别之后,牵挂问候不断,心系红河老文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人生自有诗意,感受各有千秋。高春林老师把习古和创作,植根于桑梓肥沃的土地,抱病体赏习中华古诗词,品百姓生活之美,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持之以恒守正创新,生活虽悠然恬淡,却平添无穷乐趣。“山河无处不诗词,诗词处处有锦绣。”先生是我的红河老文友,也是我一个古诗词爱好者学习的楷模。
作者 周艳珍

主播 池中一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