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篇 颜渊
本篇共 24章,开篇便提出了著名的“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并以此为全篇立论,阐述了个人的仁德修养如何外用于治国理政、为人处事等具体的社会活动,促进天下走向仁道的问题。

(1)克己复礼,君子修养的硬功夫
【原文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一章,孔子鲜明的提出了“克己复礼”的政治主张,认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这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要正确理解这一章,首先要弄清“颜渊问仁”这个“仁”的所指。从字面看,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颜渊问仁”当然问的是“什么是仁”或“仁是什么?”,是要孔子给“仁”这个概念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就是仁”——这种“望文生义”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克己复礼”是针对人的社会行为而言的,指的是做人做事所遵循恪守的原则,所以,只能说“克己复礼”这种行为表现符合仁的要求而不能说“克己复礼就是仁”!孔子说:“克已复礼为仁”并不是对仁下的定义,而是说“克已复礼这种做人做事的行为就符合仁的要求”,即仁道。“克已复礼为仁”应当翻译成:“克己复礼就是仁道”才符合孔子的真实意思。所以,颜渊问仁,问的是“仁道”即: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如何做才符合仁的要求?并非问“仁”这个概念的本身定义。
所谓“克已复礼为仁”,克己,就是克制个人的欲望,复,恢复,引申为回归的意思;礼,即周礼,西周所建立的社会制度和规范人的一系列社会行为的准则及其所孕育成的价值观等。所谓“克己复礼”就是克制个人的欲望,使自己的所作所为回归到礼的要求上来。做到“克己复礼”就是走“仁道”。
哪么,人的“所作所为”都指哪些行为呢?当然指的是人的一切社会行为,用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可分为政治行为和社会生活行为。政治行为包括治国理政的具体行为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外交行为;社会生活行为即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具体行为。孔子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支配的,而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是由人的道德修养决定的。春秋社会之所以会“礼乐崩坏”,诸侯国之间攻伐兼并、周王室日益衰败,天下大乱,最根本的原因是各诸侯国的统治集团私欲膨胀,为争霸天下肆意践踏周礼,破坏西周社会的政治秩序,使天下人的思想观念背离了自上古至西周以来所形成的以仁为核心的正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天下诸事才逐渐背离了仁道轨迹。要拨乱反正,使天下归于仁道,就必须“克己复礼”——很显然,孔子在这里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而言的,他认为,只要统治者在治国治家中做到克制自己的私欲,按照周礼的要求处理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就会引导天下人重新树立以仁为核心的正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就是道德的重建),天下诸事,无论是上层的政务外交,还是民间人与人的关系都会归于仁道。所以,他紧接着说: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
哪么,就个人修养而言,要做到“克己复礼”难不难?如何才能达到这个修养呢?这是颜渊等众弟子关心并疑惑的问题。孔子接下来就教导弟子: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走不走仁道,修不修仁德全在于自己。“而由人乎哉?”就是“难道还要依赖别人吗”或“难道还要靠别人来强迫自己吗?”的意思。颜渊进一步请教:
“请问其目”——请老师具体讲。目,即具体条目的意思。于是,孔子就进一步讲: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于礼的现象不要看,不合于礼的言论不要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做。这听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做起来,实践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一个人,无论是其政治行为,还是现实生活,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努力克制自己内心深处的私欲,经得起声、色、权、利等诱惑,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这确实是修养的硬功夫!倘若没有坚定的仁道信念和自律自省的毅力,是很难做到的。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一个人做一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能做到这一点,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不被世俗诱惑、私欲困扰的人!这样的人,才算是真君子!由此可见“克己”的重要!正因此,颜渊在听罢老师的教导后,表态说: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敏,聪慧的意思。“不敏”就是不够聪敏,这自然是颜渊的自谦。事,动词,从事、实施、实行的意思,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虽然天生愚钝,但请先生相信我一定会按照您的教导去做的。”
这一章翻译过来就是:
颜渊问什么是仁道。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一切按照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道。一旦天下人都做到了克己复礼,天下诸事就走上仁道了。走不走仁道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要依赖别人吗?!”颜渊说:“请老师讲一讲具体该怎么做。”孔子说:“不合于礼的现象不要看,不合于礼的言论不要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天生愚钝,但请相信我一定会按照您的这番教导去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