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三月三,消失的上巳节
作者/胡焕新
主播/馨园小主
一、传统的三月三
今天是农历三月初三,传统上巳节。
三千多年前,春天一到,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投入大自然怀抱,来到河边,踏青、沐浴,做一次隆重的洗礼,一次惬意的春游。
汉朝,上巳节的早晨,未央宫御柳池畔,华服成群。皇帝手持新折柳枝,沾上金池玉液,宛如蜻蜓点水,洒向被赐福者的头上,宫内一片祥和氤氲。上至皇后,下到仆人,一个个容光焕发,鼓舞欢欣!圣恩浩荡,普降甘霖,赐予一年的好福气,祥和、执念,怎不叫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而在民间,则由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者,颤微微立在水边,春寒料峭,河水洋洋,柳枝柔柔,清滴凉凉,那可是平民百姓,寄托对美好生活,无限憧憬和遐想。
东晋时期,永和九年,“修禊xi4事也”,书圣王羲之与社会名流、文人墨客,来到会稽山阴,茂林修竹,列坐其次;饮酒赋诗,曲水流觞;《兰亭集序》,千古华章;兰亭之水,源远流长。聚会、张扬、激情、碰撞,兰亭一曲人已逝,竹叶成灰骨尚香。
上巳节是一个新的开始,春天的明媚已在路上。唐朝,另一种习俗更是天下普及,百姓乐从。三月三这天,人们来到河边,草长莺飞,流水潺潺,一冬的蛰伏,在这一刻萌动。春到长安,春满人间。“巳日帝城春,倾都祓禊晨。停车须傍水,奏乐要惊尘。弱柳障行骑,浮桥拥看人。犹言且尚早,更向九龙津。”尘土飞扬,锣鼓喧天,车水马龙,焕然一新。人们要“祓禊”了,洗去旧冬污垢,涤去灾难疾病,释放身体,回归精神。
“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当大家结伴游春时,更有诗人与众不同,常建一人一扁舟,沿溪而上,直到朋友桃花渡。多么浪漫,多么自由!心无旁骛,相谈甚欢,觥筹交错,曲径通幽。二人天地,杯盘狼藉,世上再无忧愁!
有了三月三,有了上巳节,人们就多了一份渴望,多了期待,生活多了无数幅绝妙的山水画卷。也许人类的灵感,就在这一山一水,一静一闲。

二、童年的三月三
家乡的三月三,永远停留在童年的记忆里。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和吃有着万缕千连。“元宵汤圆端午粽,中秋月饼腊八粥”,而三月三,经典美食是蒿子馍。路边的蒿子,绿油油,一丛丛。叶子柔嫩、丝滑,和在面里,清香扑鼻,这是草本和谷品的悠然融洽。馅也简单,自家鸡下的蛋,新割的韭菜,又是家禽和蔬菜巧妙配搭。炕得两面黄,香气弥满屋,初尝味甘辛,再嚼香盈口。童年岁月艰辛,蒿子馍就是“面食之王”,诚不为过。
“三月三,茅衣尖”,路边的茅衣,掩藏在青芜杂草丛,但茅衣一枝独秀,鹤立鸡群。几个小伙伴,翻过十几条田埂,每次收获颇丰,手里攥一大把茅衣,新鲜、柔嫩、洁白、丰润,入口绵软,回味无穷。上天既赏赐了蒿子馍,为何还馈赠茅衣尖?皇天后土,罔极深恩。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孩子折柳,哪里懂得送别之意?河畔金柳,也不是夕阳的新娘。我们却是用它,一丝丝,编攥花冠,戴在女孩的头上,就成了成名副其实的“嫁娘”。出阁、迎亲、拜堂、入洞房,仪式冠冕堂皇。新郎轮流做,甜蜜心中藏。多少年后,一直怀念逝去的时光。
粗一点的柳条,连皮捋到柳梢,美其名曰“杨柳笆笆”,用来“钓鱼”。与其说是钓鱼,其实逐水,刚触水面,马上提起,飞珠溅玉,宛若一骑绝尘而去。柳条上端,用小刀横切,捋下,极品时,可以做成柳哨,惬意、骄傲,慕煞同伴无数。 柳丝渐长的时节,整个村庄柳哨嘹亮,柳溪传响。
那个年代,风筝在农村,可望而不可即,那是怎样的期盼。“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在县城上高中,才真正第一次近距离看放风筝,好奇而新鲜。三月三,城南,花沉醉,柳如烟,伴随东风起,风筝飞满天。和风惠畅,纸鸢如燕,天地同一,白云悠然。真正动手放风筝,还是大学期间。三月三,集体野炊在黄河滩。举起,助跑,上抛,放线,风筝越飞越高,最后一个尘点。极目眺望,天空那么高,那么蓝,深邃而久远,古往今来之感叹,四面八方之震撼。
三、今日的三月三
今天,又回到故城,空场犹在,阒无一人。天依旧碧,水仍然澄,只是少了那一抹风景,没有心中那一道月白风清。中午,到了母亲那里,母亲面露赧色,没做蒿子馍。母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不能亲自到乡下去掐蒿子,这确实是我们考虑不周;况且左邻右舍,没有一家在做蒿子馍。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进城多年,早已被同化,和城里人不再是“萍水相逢”。
驱车走乡下,信步田埂上,蒿子依旧翠青,一丛一丛,静静躺在那里,无人问津。乡亲午饭餐桌上,依然和蒿子馍“背道而行”。打工潮的农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谁还会关注这“小节日”,宠幸这微不足道的“优伶”?
办公室,同事闲聊,谈起节日,我再次提到上巳节,大家一脸茫然。一位年轻的同事,半天真地问:“丧失节?东西丢了,还有节日纪念?”我心怅惘若失。
四、追忆三月三
没了“祓禊”,少了高士聚会,杨柳拂衣,自然就缺了传承的精神。吃不到蒿子馍,不代表贫穷;见不到风筝,听不到柳笛,万木还要争春;过了“做家家”的年龄,身边早已不是旧邻。但是,不代表不思念那份纯真。扰扰嚣尘,人们不再那么关注传统,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淡出视野,那是超出蒿子馍更重要的事情。
清明节前一天是寒食节,小时候我家一天不生火,尽管母亲从不知道是纪念谁。今天,寒食习惯早已不复存在。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节日,被重视情有可原。但祭祀祖先的初心,荡然无存。现在清明,大多是给自己一次祈福的机会。祈求风调雨顺,无病无灾,倒也理所当然,无可厚非。当建筑商保佑发财,公务员保佑升官,甚至还有学校去寺院,烧香磕头,保佑清北时,感觉清明节,就变得面目全非,惨不忍睹,丢掉了淳朴、浪漫,只剩下赤裸裸的现实、利益的骨感。
传统文化传承到今天,早已赋予了极深刻、厚重的内涵。随着对物质更多的追逐,对传统看法和理解,日益肤浅。但是,文化折射的真善美,从来没有改变。愿人们从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中,走出来,守住自己的初心,维护传统节日的尊严。
我们急切需要,重塑传统文化殿堂,重视情感,强化伦理,铸造灵魂,捍卫文明杏坛。
“驱车至乡下,归来泪满巾。静思童年事,重读日日新”。上巳节,我们究竟“丧失”了什么?
作者简介:胡焕新,潢川县中学化学教师。感时而发,信手涂鸦;体非健硕,教书不辍。
主播简介:馨园小主,汉族,天津人,教育工作者,硕士研究生学历,中国朗诵联盟高级会员,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导师,江山传媒副族长,天津诗词学会会员,“全国诵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牡丹苑杯”第八届文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酷爱诵读和歌唱,主持人,多家平台签约主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