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陵纪游
朱教贵
马年季春,杨柳吐翠,杜鹃盛开。我和新闻界的几位同仁来到六朝胜地、十代古都——南京,瞻仰了蜚声中外的中山陵,并游览了周围的风景区。
中山陵位于南京钟山(又名紫金山)第二峰的南麓。它的周围,东有灵谷寺和革命先辈邓演达(大革命时代黄埔军校的教育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之墓,寺、墓四周,古木森森,参天拔地。西有我国另一个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孝陵,那儿安葬着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墓旁的翁仲石兽,沐雨嘶风,栩栩如生;墓前山坡的梅树,迎风盛开,宛如一片香雪海。真乃:"花外见晴雪,花里闻香风,暗香留不住,多事是春风"。中山陵北面,有廖仲恺先生和何香凝女士的合冢,冢地周围,茂林密菁,环境宁静,壮丽肃穆。

是日也,我们首先来到中山陵前的光化亭下。亭子没有用一寸木头和一颗钉子,所有屋脊、檐椽、斗拱梁柱、雀题和藻井都是用花岗石雕塑而成。图案古朴,花纹细致,刻工浩繁,再加上彩绘一新,画栋朱栏碧瓦,是陵园内最精美的建筑工程之一。从光化亭我们信步来到露天音乐台,据导游介绍:这音乐台曾是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在周末傍晚的盘桓之所,它是旧金山华侨捐资修建的,半个多世纪来建筑依旧,但是当年建台时种植的小树,现已蔚然成林,白杨参天,垂柳掩映,青障似屏。走廊内的紫藤老干盘根错节,如苍龙起舞;棚架上的十里香,嫩叶如烟。

离开音乐台,我们徘徊在水光潋滟、鱼吹细浪和万松森列、气势雄浑的流徽榭与灵谷寺间,只见附近的松风阁、灵谷塔、无梁殿以及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墓等文物,有的修旧如旧,有的整旧如新……

饱览了陵园诸景,我们从无径不竹、无荫不松的绿幕中折回中山陵,在陵前翘首仰望,只见巍巍钟山,莽莽苍苍;墓道两旁,雪松直插云汉,龙柏玉立天表,整个陵墓建筑犹如一口自由钟。步入陵门,即到碑亭,从碑亭到祭堂,全部用苏州金山石铺筑,共有台阶299阶。祭堂为仿古式建筑,堂内四周墙壁均系黑色大理石砌成,两侧刻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建国大纲》,堂中孙先生的大理石座像洁白如玉。我们瞻仰了孙先生座像,随着中外游客鱼贯进入陵寝。陵寝圆顶形如穹窿,墙壁、地面、栏杆、卧像,都是大理石刻成……走出陵寝、祭堂,我们在平台上极目眺望,只见山后郁郁葱葱,苍林如海;山前平壤似绣,绿草如茵,遥望长江一线,势欲浮天。

中山陵管理委员会的负责同志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后,国务院将中山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陵园的保护、维修和建设。现在,整个陵园周围有23公里之广,林木占地达2100公顷之多,每年到中山陵瞻仰和参观的游客均在600万人次以上,这表明了新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衷心爱戴和真诚怀念。
作者简介:

朱教贵,黄石日报社退休记者,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采写了大量的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等和着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的新闻报道。兴趣使然,写点游记散文等“副产品”润润笔。1996年,由长江文艺出版社结集出版散文集《寻觅》。报告文学《蠢古》获全国报纸副刊优秀作品二等奖,散文《铜绿山览古》获中华文学2022年度优秀散文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