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109期 总第328期


欧洲游记之三
巴黎印象
作者 徐宽叙
法国巴黎是我欧洲旅游的第二站。走在街道,处处見到的都是精美的建筑,甚至回到我们住的家庭旅馆,也在时时提醒我,这是在欧洲,跟在国内的昆明,完全是两码事。
我们租住的是一幢五层楼的四合院子,当然是四合院子內的一个套间。这是婷娃与她的两个朋友,其中一个叫波比的一起合租的。走进院子的四合天井,右拐,迎面就是一个弧形盘旋而上的楼梯,楼梯上铺着红地毯。
一見这架势,我就有点受宠若惊了。红地毯在国內都是重要的礼仪场合或权势人物驾临才会使用的。在电视上看見影视明星们潇洒地漫步在红地毯上艳羨不已。我怀疑走错门了,然而先行到达的一个朋友明确无误地走在前面带着路。红地毯引导着我们一行三人从一楼一直到四楼。这本来是居民的普通住房,并不是大宾馆,根本不需要迎宾式的红地毯引导。后来知道,这里的好些居民家都是如此。楼梯盘旋而上,跟着樓梯盘旋而上的扶手也是精致的圆木。圆木扶手与梯子间的銜接则是一些扁细铁条盘出的类似于祥云的图案。进了我们住房的客厅,窗户是半圆顶。推开窗户看院子,构成天井的四幢楼的四面墙上的窗户全是半圆顶,而且窗户边沿都有雕饰图案。
第二天走在大街上,满街的窗户都是半圆顶的雕饰拱卫着,墙上,房檐上无不佈满了各着雕塑。尤其是走在塞纳河右岸的卢浮宫及那一街区,一抬头映入眼帘的首先不是墙壁窗户,而是墙上,房檐上的人像雕塑,有个体的也有三五个组合的,有站立的也有骑马的,都充满了动感,栩栩如生。
初到巴黎,有一种兴奋的感觉。我们是中午抵达旅馆的,这种兴奋感驱动我们在黄昏时便迫不及待地往塞纳河边走。
据说,塞纳河右岸是行政金融中心,左岸是文化中心。我们在左岸,走到与卢浮宫可隔河相望的地方时便走不动了,前边马路上一大群人堵住了去路。我们挤进人群看闹热。却見前边一排防暴警察和军人,约有三四十人,面向我们,手持武器和防暴盾牌堵住了去路。他们的后边是一排警车,警车的顶灯闪烁着刺眼的光束。再后边的近百米的路段空无一人,百米开外也是同样的状况,戒备森严。一打听,原来是有游行队伍试图通过这条马路,被警察和军人封鎖了路面。
这时,我突然想到了还在国内时家庭成员们对于要不要到巴黎旅游的争论。因为几个月前的(2016)11月 13日那里发生了恐怖袭击,死了129人,352人受伤,而且儿子方毅的女友馨馨当时就在巴黎,被吓坏了。最后,我想那可能是偶然事件,我们到巴黎不应该碰上吧。

巧,谁知我们还真是碰上了。 对旅游者来说,出门是怕惹上麻烦的。虽然我们证件齐全,但警方如果抓人,我们稀里糊涂“进去”了,等到说清了出来,岂不麻烦?我们的旅游计划岂不是要被打乱?那将带来一系列的麻烦和不小的经济损失。我们怕示威方和警方发生冲突,把我们卷了进去,遂退出人群,远离了是非之地。
第二天中午,我们的游览从卢浮宮开始。 在卢浮宫大门外的塞纳河大桥上便看見卢浮宫房檐上,墙上,柱子上全是雕塑。心里便想,果然不愧是艺朮宝库,浪漫之都。可这才哪儿的哪儿啊!?我们进了大门才知道,刚才看见的不过是冰山一角。站在宮內的广场上,环視一周,但見虽全是不足20米高的建筑,可上面的雕塑,房顶上的,窗户头上的,柱子上的,直让人眼花暸乱,美不胜收。这些雕塑以人物为主,有个体,也有三个两个的组合体,也有群雕。但它们肯定都是有故事的,只不过有的在叙述历史,有的可能在讲述圣经吧。

这跟我们国内的磚雕,石雕,木雕应该一样,人物都应该有名有姓,在讲述着一段故事。譬如讲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或瓦岗寨落难英雄秦琼卖马等。广场中央有一个巨大的玻璃塔,跟埃及金字塔酷似。8从塔的一面进入,就可走进卢浮宫的地下宝库馆,达芬奇的蒙娜丽沙就在里边,微笑着等着我们去探视,瞻仰。可是我们实在沒有时间进入宝库的心藏,哪怕跑马观花地晃一眼。实在对不起了,世界艺术宝库中心,蒙娜丽沙,拜拜。
我们背对金字塔入口,一路走去,来到一个广场。这里立着一块方碑,它的截面平均不过一平方米大小,却高达25米,重230吨。10据介绍 ,这个方碑是埃及法老在1831年送给法国的 。且不说埃及法国之间怎么赠送,或怎么交换,单仅运输一项是怎么办到的?据说仅仅运输一项就花了三年时间。
这使我想到我们的紫禁城里保和殿后的整块浮雕巨石 ,长16,75米,宽3,07米,厚1,07米,它的毛坯重量达300吨!11据说它可是从一百多里外的房山运进紫禁城的。运输方法嘛,是陆续浇注了一百多里长的冰道,让巨石滑冰进紫禁城的。啊!人们的智慧呀,真是无穷无尽,足可填满人们无穷无尽的欲壑。
这个广场也不是一般的广场,它原名路易十五广场,法国大革命时期更名革命广场,现在叫协和广场。法国大革命时期这里是革命风暴的中心。法国皇家王朝被推翻,包括路易十六在內的1200余人皇室成员在这个广场被罗伯丝庇耳革命派送上了断头台,而不久,罗伯丝庇耳派又被新的革命者推翻,罗伯丝庇耳也享受到了路易十六的待遇。这就是革命,著名的法国大革命。它使后来路过这里的牛群都不願走近这里,迅疾离开,逃离这里浓浓的血惺气。
稍作逗留, 我们也很快离开,沿着香谢丽舍大道往凱旋门走去。
香谢丽舍大道是条双向车道,来去都可供四辆车并行,在中国人的眼中, 香谢丽舍大道是与北京的长安街,上海的南京路相提并论的吧。据说那儿是法国国庆日举行游行和检阅的大街。大街一侧商铺人流如织,美女如云,街面上不时飘来一缕缕法国香水的气息。走进商场,弥漫着香气四溢的空气,满眼是玲琅满目的商品,常令方婷和她妈妈驻足徘徊,留连忘返。将近两千米长的这么一条街,马路上满载游客的大巴車时时穿过,車顶上的游客相机的镜头不时闪光。我想,这就是一些旅游广告上忽悠的游览了某处某处吧,其实比我们的跑马观花游更要肤浅得多。我敢说,他们已经从卢浮宫过了,从协和广场过了,从香谢里舍街过了,从凯旋门过了,却不会留下什么印象,如果再遇上一些大妈,“上车觉觉,下车尿尿”,可就真的“回家什么都不知道”了。

我们在商铺门前宽宽的人行道上观赏着,游览着,不时要与一些商家在人行道上设立的咔啡区,小吃区擦肩而过。乏了,我们就在街边的长凳上坐下,喝喝饮料,吃点小吃,通常是茶叶蛋,孔洋芋,花生什么的。
凯旋门到了。可是只能远观,不得近看,距凯旋门尚有七八十米,就被围绕着凯旋门转的车流阻住了。显然有地下通道通往那儿。我们找到了入口,进入通道。通道内的墙上橱窗里贴满了关于凯旋门的图片文字。从一张显然是从凯哥旋门头上往下拍的航拍照片,真实地反映出巴黎的街区构成。街道都是从一个重要中心点往周围幅射,将城市划成一片片扇形街区。凯旋门就是这样一个中心点,一个个街区就由这个点成扇形铺展开去。围绕着凯旋门转的車流,通过八九条幅射线消失在城市的灿烂霓虹灯里。这八九条幅射线就是这片街区的动脉。这跟我们的北京完全不一样。北京的街区都被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的大街划分成井字形。和方婷读书的约恩苏也迴然不一,那里我住了两个月,街区更完全是标准的井字区。
我们正在观望着,浏览着,忽然察觉到游客三三两两地离我们而去,代之游客的是荷枪实弹的军人。约有十余个已经两三个一组,两三个一组无声无息突然地把守住了各个通道口。怎么昨晚上碰见了他们,今天又和他们遭遇?心里顿时生出恐惧,要出事!于是我带着家人落荒而逃。出了洞口恰好穿过了地面的车流,我们已经站在了凯旋门下了。

凯旋门由四根巨大的柱体支撑着。当然柱体应是中空的,里边藏有电梯,游客乘电梯而上可直达凱旋门顶部。四根巨大的截面为长方形的柱子上,表面全是巨大的石料,石料表面全是巨大的浮雕图案。柱子上部托着下部为穹顶的弧形门楣,门楣上也满布着浮雕。可以说,凯旋门集中体現了欧卅的建筑风格,集弧形,雕塑,浮雕为一体。地面上有一盆火炬,四周被献花围绕着,营造着肃穆庄严的气氛。不知是纪念什么。
再次日,我们回到塞纳河左岸游览。
头一天我们就看见塞纳河边的马路边沿的半米高的护栏墙上骑着一些绿箱子。我似乎在余秋雨先生的作品里看见过介绍,今天特意去一探究竟。溯河而上,就见马路外沿的护栏墙上一溜烟的摆满了书摊。原来这就是昨天我们看见的绿箱子,今天,箱子上盖一打开,就全变成书摊了。书摊内呈放的基本都是外文书。一路看过去,乖乖,居然没有尽头!我们一路看书摊,一路观风景。左边塞纳河上不时有游船驶过,上边的观光客不时举起相机拍照;右边的街头建筑,无一例外的都有雕塑,浮雕装饰。书摊还在浩浩荡荡地延伸,看来,一两公里内是没有尽头的了。这里,河对岸就是巴黎圣母院。我们右拐,跨过马路,走进街道,看见一个凉棚,下面摆着两三张椅子,一张小桌。婷娃说这里就是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并且介绍:它是一战后一个美国人在这里开的英文书店,包括海明威在内的一大批作家经常在这里看书,曾经有二百多名作家是这里的会员。抱着对文化的向往和崇敬,我们进书店里看了一下,在那里照了几张像。其实书店并不大,却闻名世界,可见文化的魅力。

更能够证明文化的巨大魅力的是法国的教堂巴黎圣母院。该教堂始建于 1163至1250年间,以后多次翻修重建。年代虽久远,可是出名却是在近代一百余年的时间。在欧洲,教堂无处不有,在历史悠久和建筑规模上与巴黎圣母院不相上下的也有的是,可为什么却偏偏是巴黎圣母院声名鹊起,鹤立鸡群?这功劳完全应该算在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身上。1831年,雨果发表了一篇小说,故事描写了一个吉普赛少女和一个教堂教主及教堂敲钟人之间的一个凄美爱情故事,故事场景就设定在巴黎圣母院,小说的名称就以巴黎圣母院命名。小说问世后轰动世界。由此,世界便都知道了法国巴黎有一个巴黎圣母院,大家就都往巴黎跑,要一探小说故事的究竟,一睹故事场景的风采,甚至还想去追问一下《巴黎圣母院》中的主角吉普赛女郎的原型是巴黎圣母院中的谁谁谁。应该说,是维克多雨果成就了巴黎圣母院,是文化魅力成就了巴黎圣母院。否则,巴黎圣母院至今仍然仅仅是一个教堂,供当地人或者西方人礼拜,而不会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旅游胜地,至少它不会像今天这么火。后来我们就因此冒雨游览了巴黎圣母院,之所以冒雨游览就是因为它的名声大。好不容易到了巴黎,不去看一眼岂不傻帽。我们到了那里,虽说大雨初停,门前仍然游客如织。可见与我们同样聪明甚至比我们精明的大有人在。再后来我们还游览了埃菲尔铁塔。

三四天的游览,在巴黎跑马观花,挂一漏万。浮雕,雕塑,建筑上的弧形体现出的艺术浪漫,不敢恭维的不安定社会环境,就是巴黎给我的印象。
原作者 徐宽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