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3期 总第342期


欧洲游记之五
犹太人纪念馆
作者 徐宽叙
(5月24——25日参观犹太墙和纪念馆)
早就听过一些犹太人被屠杀的事,也听说过柏林有这么一个犹太广场,但广场是什么样,将会在广场上看见一些什么东西,会听到或看到一些什么故事,等等疑问盘在脑里,脚下不免加快了脚步,
走过了一条街,便看见高低错落的一些类似于棺材的物体或躺或立在一个开阔的广场上。估计是些砼立方体,或石砌体,四边和顶上无一例外的都非常光滑,象用水磨过似的。躺在那里的,高度刚好出土,高于地皮,大约十来厘米高吧,而立在那里的足有两米多高,最高的大概有三米多高。走近细看,它们的顶部,都是约90X230厘米的平面,若高度都象其中有的砼体那样,高50或60厘米的话,那我肯定确认,它就是二战时期死于非命的犹太人的坟墓。但它们都躺在或矗立在波浪状的地皮上,高低不一,从同样参差不一的边缘的低处高高矮矮的往远处延伸,至到3米多高度。这些砼体虽高低错落,却都纵成行,横成列,横纵的巷道约80厘米宽,可容一人通过。从巷道的一头可以看通到约两三百米长的另一头,中间,可以看见三三兩两的游人在里边游览,抬头观望。

后来一想,这些高矮不一而排列整齐的砼体,就是一些抽象的犹太人的坟墓,一排排的坟墓就组成了一道道墙。这就是犹太广场上的犹太墙,它的标准名称是欧卅被害犹太人纪念碑。
整个广场的平面约有一万米方米大小。在广场的一角,有七八十个游人在一间小房前排队,准备进入地下展览馆参观。
我们因为日程排得很紧,又見排队入口处进人很缓慢,便不无留恋地离开了广场,匆匆步行赶往下一个游览点——查理检查站。
从离开纪念馆一至到晚上,我都在纠结:虽然看见了犹太墙,但毕竟只见了外貌,未进馆里走一走,对它的内函却不甚了解,总想深入地再看一下。
在法国巴黎游览,虽然我们也沒有到卢浮宫内的地下馆参观,也未免遗憾,但那也是沒有办法的事。听说里边各类艺术收藏品成千上万,若看下来,几个小时就过去了,那我们游街区,看凯旋门的计划就泡汤了。当然也还有一个不好启齿的原因,进入内部参观,每个人要购12欧元的门票。若花了12欧,匆匆跑一趟,对不起那点钱;若细看,到是对得起那点钱了,又赔不起我的时间,况且,对艺术收藏品我们又不内行,就不装斯文,放弃内部参观了。
而犹太纪念馆,名声远不如卢浮宫大,想来里边不应该花很多时间,于是决定明天抽点空跑一趟马。
第二天, 又来到犹太墙地下馆出入口。已经有五六十人排上队了,我们排在后边。
出入口有一男一女两个工作人员守着,每次只进入七八个人。我见前边有个资料袋,便离队去抽了两份资料。回队一看,不知是英文还是德文,看不懂。那男工作人员手里拿着一沓资料,见我取了资料,便过来问我们,婷娃便上前跟他进行了一番对话。我听出了cHiNA这个单词,就见他从另外的资料袋里给我们又拿来了两册。我接过一看,是中文的纪念馆说明书,心想,人家的服务真是周到,而且温馨,让人感到心暖。
可以进地下馆了。下了一二十级梯子到了地下室,进入大门,一拐弯,迎面遇见的却是安检,这却是我沒料到的。
这次欧洲之行,出境入境,乘车登机,安检已历经了十来次,每到重要关口要安检,已习以为常。却不料进一个展览馆参观也要安检,这使我对这里的环境不免又耽了一下心。想,凡是安检的地方,场所,都是敏感的。这里安检更是应该,毕竟它涉及到对几百万人非常死去的看法,涉及到一些民族问题。若有持不同观点者,或对展览馆主办方有看法者甚至敌意者,来那么一下异常行动,岂不坏事。听说为了二战中被纳粹屠杀无辜死去的五百多万犹太人,德国总理还代表国家向世人下跪谢罪,以求得死难者及其家属,及当今世界的宽恕。犹太墙,展览馆的建立,应当与总理乃至国家意志是一致的吧。那就是让警钟长鸣,防止此类反人类的大屠杀事件再度发生。但事物多有多面性,残存的纳粹势力又会怎么反应呢?我想,展览主办方是应该顾忌到的。这应该是安检的头号任务吧,当然,一般的社会治安问题也是安检的目的之一。
进入展厅有个前言,不知是德文还是英文。但婷娃跟我说,它的大意是: 它曾经发生过,就可能再次发生,这就是我们需要强调谨记的。
随后就是一些大屠杀的血惺场面照片,横七竖八的尸体照片,一些受害者的现场惨状照片。还有一处类似工厂的烟囱照片,我知道那是尸体焚烧炉或毒气室。骇人听闻!杀人已经杀得手软,使用上了不费事的集体大屠杀方式——毒气室集体屠杀。所有照片下面皆有文字说明,但都是外文,虽不认识,然而根据画面可以猜个大概。
进入后面的展厅,皆是暗室。在昏黄的灯光复盖下,连游人都不太分辨得清。墙上是仅存的少量个体死者资料和照片。地上是一个个不规则出現的仿佛嵌在地下的灯箱似的凹形方块,也发出暗暗的幽光,上面玻璃上透出文字,大概是死者资料,玻璃面积与地面上的砼块一样大。抬头看砼材质的天花板上,也出现同样形状的凹体,沒有装饰,沒有灯光。总之,俯视仰看,見到的都是像地面犹太墙一样的坟墓状,区别是地面上的是凸出的,这里是凹进去的。再配上墙上的介绍,给人悽惨阴森的感觉。一个一个的暗室走下去,直到出口处,方给人透气的机会。
我想,这个展览馆,我这辈子是不会忘记的了。展览主办方说:“这就是我们需要强调谨记的”。他的目的通过匠心的设计,艺术的表达达到了。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