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朝芹作品《文心墨迹》连载(九)
母爱万岁
——组诗《母亲的那时候》创作谈
殷朝芹
近期,我为纪念母亲而写的组诗《母亲的那时候》经都市头条网站的“文学会客室”编辑发表后,迅速引起了广大文友的关注,当天的阅读量就达到近两万人。许多文友说这组诗写得很亲切、很感人,也有校园文学社的朋友让我谈一谈创作感受。

其实写这样的一组诗,我认为谈不上是什么创作,只是借着母亲的口吻把她的那些故事真真切切地叙述了出来而已。如果说感人,是因为母亲的品格代表了她那一辈当母亲的妇女所具有的共同的特征,是触动了现今六、七十岁的读者对母亲的共同的记忆,触动了更多的读者对享有伟大母爱的幸福的共鸣。她们在解放前出生,经历了一次次战争和饥荒的岁月;她们成家之后,在贫穷和艰难中却又都拉扯着六七个甚至更多的子女,她们所付出的辛劳是当下的年轻妇女们想象不到的;她们到了老年,还有很多人要靠自食其力,即使儿女们都很孝顺,她们也不肯给儿女们添麻烦,坚持独立生活。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母亲那一辈人是共和国的功臣,有了她们的含辛茹苦、坚忍不拔又充满期待,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果说感人,第二个原因,就是作者满含深情的真真切切地表达,就像一位著名的作家说过的那样:“我哪里是在创作?只是在把生活的真实还原给读者。”我能够写出这样一组诗,就源于母亲在去世前的那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和妹妹轮流着晚上陪她住在一起,她跟我们讲起那些过去的事情,我把这些事情依照她的口吻原原本本地叙述了出来。其实母亲们真实的生活本身就是感人的,伟大的母爱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每一个人都是被母爱唤醒和养育的,都是被母爱所始终关怀着的,所以每每见到母爱主题的文章很少有人不去读一读,无论你的年纪是多少,享受理解母爱、温习母爱、传达母爱的共鸣也是一种幸福。
如果实在要从文学创作的体会方面来讲,对学习写作的文学爱好者们来说,有以下几点我似乎可以说道说道。

一是语言的通俗和一点点的幽默感。我们常说语言就是人物,什么样的人物才能说出什么样的语言。我母亲没有上过学,不识字,自然不会说出文绉绉的话,也很少会说出高大上的话,所以以她的口吻来写作,就要做到语言的平民化和通俗化,甚至要用上方言和当地的俗语。比如“就得像母鸡一样勤刨扯” 、“日子都是咬着牙儿过”、“ 你说歇了多少歇” 、“煮个鸡蛋八双眼睛都看着,娘怎么忍心只往自己嘴里搁”、 “别看你娘个子小,干农活我可一个顶两个”、 “气得我每回都想拧下他的大耳朵”、“ 你爹可是个勤快人,阴天下雨也不闲着”、 “想一想你爹真是没有享福的命”、 “毛笔字写得也不孬,还爱画画和刻戳”、 “就像是在牢房里坐”、“说什么怕庄邻说闲话,叫你们脸儿无处搁。”“你想你吃了多少回野菜渣豆腐啊,八十岁的老娘功劳多不多”等等,都是母亲平常说的口头语言,而且是代表了她的个性和思维特点的语言,这里也包含着一点点的幽默感,是她对生活看得开后一种洞达的和朴实的表现。母亲是有幽默感的,也许这是艰苦生活历练后的结果,或许这也是她克服苦难的一种精神胜利法。
二是表现一种乐观主义的乃至浪漫主义的情调。母亲那一辈人生活太不容易了,但就像每一个刚刚获得解放后的中国人那样,她们都是对未来生活怀着美好期待的。在千辛万苦当中,她们有着可贵的乐观主义的情调,正是这种乐观的期待支撑着她们的坚毅,让她们把每一天的生活努力延续着,有泪水只往心里咽,而对艰难的生活本身却有着极大的包容,从来不去怨恨,甚至有时会做出自得其乐的表现。我母亲在编席子和纺线车的时候,有时是会哼一哼听来的戏腔的,就常常显示着一种自得其乐的满足现象,这种状态也常常感染着家里的人。我在这组诗的第八节中这样写到:
“棉花缕,
装一箩,
一抽抽儿上线坨。
纺车摇把吱吱响,
煤油灯儿明又灭,
那棉线儿就像蜜蜂嗡嗡地,
为娘倒是挺乐呵。
把棉线织成本地布,
送去染房上上色,
全家人都做上一件新褂子,
过年也能摆摆阔。”

这里显然是有作者着意用心描绘的成分,母亲虽然冻得腿哆嗦着,但她在纺线时却是表现出一些快乐的,不仅仅是纺线车发出的声音仿佛寒夜中的轻音乐,更因为是纺了线、织了布,可以让全家人过年时穿上新褂子。因为母亲怀揣着这样一个小小的理想,她在劳动中才感到了快乐。还有第十三节诗中所写:
“埯上南瓜栽上葱,
韭菜一茬茬地任你们割。
茄子忙着打滴溜,
萝卜噌噌地长个个,
弥豆叶子盖满了墙,
大冬瓜爬到房顶上坐。
那可是绝对可靠的菜市场,
不用花钱你就能够装满车。”
这里所写的是母亲年纪大了之后,不能下田去种地了,却又闲不住,就把房前屋后开辟成了菜园子,其实她自己吃的很少,主要是供应子女们,也不断送给庄邻们,她觉得自己还很有用处,所以感到很快乐,诗句中就表现了这种快乐。 在最后的第十四节诗中,就是写了母亲去挖野菜给儿子家吃的事儿。母亲去世前两个多月的时候,还到田里去挖荠菜,这件事对我印象太深了,我把这件事作为全诗的结尾,是有所寓意的。一方面是表现母亲老年时仍有的的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是表现老母亲到她的最终的时间段仍然是为儿女们做着奉献,表现出母亲的情深似海、恩重如山。

三是在细节处表现人物形象。这一组诗其实也像是一首叙事诗,里面写了一些故事,也刻画了一些人物。其中母亲当然是主角,在凸显母亲的勤劳、善良、能吃苦、慈爱等方面,作者是注重了从细节处来表现的,比如“碾米磨浆娘都会,缝衣做鞋样样学”、 “挖野菜,撸树叶,也逮蚂蚱摘山果”、“两只脚掌都起泡,喝口凉水先解渴”、 “第一桶好歹拽上来,第二桶眼前发黑腿哆嗦”、“ 有好吃的我都是济着你的哥哥和你爹,还得想着孝敬你爷爷”、“ 割麦子没人比我割得快,锄地数我最利落”、“ 起五更,睡半夜,背回来青草、野菜一筐箩”、“ 蔑子劈的细又匀,编的凉席、枕头花样多”、 “脚上穿双草窝子,两腿冻得打哆嗦”、“ 如果锅里有稀饭,盛上一勺让他趁热喝”、 “还有咱家不养狗,你现在想想为什么”、 “真想包上一亩地,种种庄稼更快活”等等,在这些细节处都隐含着许多的生活情景和思想内涵,对表现母亲的个性是有很大作用的。
在表现人物方面,除了母亲之外,还有姥娘、姥爷、父亲和我等几个形象,这几个形象着墨并不多,也都是从母亲的口中说出来的,但都给人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也主要是从细节处来表现的。譬如在第一节诗中提到了姥娘,“见我推磨打了盹儿,照头就是一个烟袋窝。”说明姥娘是个脾气暴躁的人,是用严厉的棍棒教育来调教女儿的,后来母亲回忆说这样调教也是对的,要不她学不会那么多活儿,也许会让她以后的生活更苦。在第九节诗中写到了姥爷,“你姥爷上过几天学,懂得的道理多一些,我一辈子记着他的话,给人东西就舍得。”这说明姥爷是不同的,他调教儿女的方式是讲道理,是一个性格温厚的人,这种教育当然也是有作用的。第十节诗主要写父亲,首先突出写了父亲的勤劳和对子女的负责,也写了母亲对父亲的感情。“为了让你们弟兄们都能说上媳妇成个家,盖下的房子有四座,屋墙和院子都是你爹自己垒,直到上梁才请人家来帮伙。”第十一节诗主要写我,因为我爱上学,当上了老师,使母亲有了一个在城里上班的儿子,成为她的骄傲,她是经常在庄邻们面前夸我爱学习的。正像诗中所写的“人家的孩子都会跑出去玩儿,你猫在家里写作业,夏天蚊子叮你腿,冬天冻得直跺脚,一摞摞的书本放床头,眼镜换了好几个。”母亲常常把这些细节讲给别人听。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是很重视让儿女上学受教育的,我的哥哥们由于早早地就要帮着家里种地、割草、放牛、看孩子,学都没有上好,一直是母亲的遗憾。在供我上学的过程中,母亲常常是拿着鸡蛋去给我换来笔和本子的,在我读高中时,家里好吃的东西都先济着我,好歹把我供出来,母亲虽苦犹荣。

四是受了阅读现代诗人名作的影响。我喜欢写现代自由体的抒情诗,也喜欢写一些叙事长诗,其实是常常喜欢阅读一些现代诗人的名作的结果,从他们的诗作中接受到诗歌的营养,学习到一些写作表达的方法,接受一些创作的启示。比如我对艾青的《大雁河——我的保姆》、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的《漳河水》等长诗都印象比较深刻,所以我写的诗歌里都有他们的影子。自古就有“熟背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的说法,要想写出一首受欢迎的诗作,是必须以大量的阅读做基础的,有了阅读的基础再加上生活中的体验和阅历,写东西也并不难。
如果我的这篇所谓的创作谈,能够对初学写作者有一点点的教益和启发,那么我通过周末晚间的劳作写成的这篇文章就是有价值的。我也以此告慰母亲:“您的儿子仍然很努力。”
母爱无边,母爱万岁。
(2023年5月7日初稿,5月13日改定)



作者简介:殷朝芹,1963年生,教育工作者,现任职于临沂市兰山区教师发展中心。系山东省宣讲工作者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临沂市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临沂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兼任兰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荣誉称号获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