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 哨 》
沈洪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逝去的光阴一去不复还。然而童年的快乐时光不时的在我的脑海浮现,有时候依然是那样的清晰可见。我耕耘教育事业,在一个学校就是近四十个年头,剛入校时裁的柳树苗子,现以变成迷人的大柳树,列成一道耀眼的风景线。

每当望着柳树的风姿,无数次梦见老屯的春天,水塘边杨柳荫荫,园子里杏花烂漫。之所以刻骨铭心,因为那里是我的出生的地方,那里有我苦涩生活的过往,那里有我天真无邪的童年。
记得我小时候, 在老屯的前面,就有个水塘。住在这里的人们常把水塘叫做大坑。在大坑的靠东面的一侧,还有一片滩涂。那里有生长了多年的柳树毛子,所谓的柳树毛子,就是指成片生长得较矮小的柳树。每年一到春天就会在的根部重新发出柳芽,待到秋天,会长到一两米高,密密麻麻的,成了候鸟的天堂。

平日里,这里少有人去,一个原因是这里紧挨着大坑,春天里泥泞不堪,再就是这里柳树长得密实,七丫八衩的,也没人打理。只有到了开春,这里才会热闹起来。初春的北方,乍暖还寒,不过这柳条却是不怕冷,早早的长出了毛毛狗,这时候,我们小孩子的乐趣才多了起来。
刚长出来毛毛狗是青灰色,毛茸茸的,像个趴在柳枝上的小兔子,很可爱,它是春天带给人们最早的讯息。在家里憋了一冬天的我,早已经有些急不可耐了,哪里还顾得上外面的冷,但凡天气好一些,不刮风,总会约上几个小伙伴儿,跑到柳条趟子去折柳条,每人都是折了大把,把毛毛狗贴在脸上,痒痒的,用鼻子嗅嗅,柳条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大家把柳条拿回家去,插在有水的酒瓶子里摆在柜上养着。
屯子里的柳条趟子,不知道生长了多少年,我记事儿的时候就有。实际上折柳条并不是我们最喜欢的玩法,再过一段时间,柳条发出了叶子,我们就可以用柳条拧哨吹了。

拧哨的柳条要选表面光滑的,这个时候的柳条正是吸足了地下的水分,柳条里边的木杆和外皮是分离的状态,只要是稍加用力去拧,木杆就和外皮分开,用牙咬出来木杆,外皮就是一个可以做哨的管了,用剪子剪成长短不一,再用小刀,把细的那端去掉一小块外皮,就是一个可以吹的哨了,不是每次做好的柳哨都能吹得响,这里还有一些窍门呢!剪成的柳条管要修理小头,剪口的时候,嘴里还要发出类似叫鸡的声音,要不然,剪好的柳哨不会发出声响,呵呵!说的似乎有点儿迷信。小伙伴儿们把各自做好的柳哨放到嘴里,鼓起腮帮子吹,有的憋的满脸通红,鼻涕泡都出来了,还是吹不响。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过了个把月, 柳条长出了长长的枝叶,我们就又鼓捣出了新的玩法,用柳条编草帽戴在头上,学电影的解放军侦查员,侦查敌情的游戏。现在回想起来,在我们的童年时光,柳条不知道带给了我们多少乐趣。玩的那是不亦乐乎,都忘了回家吃饭。

柳树趟子,每年春天就会长出新的柳枝。到了秋天,庄稼收获之前,大人们就用柳条编土篮子,以备秋收装苞米用。柳树趟子里的柳条多的很,大人们就会用镰刀割柳条回家编,不过也不是谁都会编,那得是手巧的人才能编得来,编得好。自家编的够用了,还得给亲戚邻居编。在那个物资缺乏的年代,用点什么,人们都是就地取材,自给自足。这不起眼的柳条正好排上了大用场。不用花钱就解决收地用土篮子的问题。
已是多年没有再去看看老屯的柳树毛子了,好像是搬出老屯就再没有回去过,这一晃有二十多年了。前几天,趁着周末,我特意回去了一趟。屯子里的大坑还在,不过柳条趟子早已是没了踪影。问了附近干活的人们,他们也不知道是哪年哪月被人毁掉了。同去的堂弟给我找了一些柳条拧哨,却是没有成功,或许是时间早了一些,柳条还拧不了哨。

从老屯回来之后,还是惦记着再寻柳条拧哨的事儿。昨天早上,我到路边的柳树上寻找了一些上好的柳条,拧了几个柳哨,拿到学校让几个学生吹,想让他们体验一下吹柳哨的感觉。现在的孩子,尽管是生活在农村,也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整天在外玩耍,至于吹柳哨,更是显得那么陌生。可能是时代不同的缘故,现在的孩子有他们的玩法,看手机,打游戏或许是如今的孩子的最爱吧!实际上,作为孩子的老师或是家长,应该更多的关心他们,多多的让他们走出家门和教室,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和感知世界。在四季变之中,去感受生活的快乐与美好。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更多的去接触自然,放飞梦想。在农村的田野上,池塘边,柳树下,能看到孩子们奔跑追逐的身影,热闹的,吹着柳哨的场景和他们阳光灿烂的笑脸。这才是孩子们童年该有的模样。

童年的一些趣事,在记忆中铭刻。春日里那或悠扬或低沉的柳哨声。就像秋天里的片片落叶,淹没在奔腾不息历史的长河里,消失在浩如烟海的大千世界。虽然我已是接近花甲之年,在这个美好的春光里,能和孩子们在一起吹柳哨,倒是唤起了我的童心。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感慨万千。教育不止是传道授业解惑,更也有文化的引领和传承。小小的柳哨,成了美好的寄托。如今的孩子们,赶上了好时代,生活在幸福里。有着我小时候无法比拟的学习环境和优越的学习条件。在这美好的春光里,在校园的老树下,洪亮的柳哨声还能再次响起,它就像孩子们向新时代进军的号角,真心的祝愿他们能好好学习,快乐成长,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