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的家乡情怀
包焕新/甘肃
“文艺宣传队”这个我们熟悉的称谓,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有人说是来源于毛泽东“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也有人说是来源于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增强人民群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在我们熟悉的“上甘岭”影片中也出现“文艺宣传队”的身影,沿途为部队宣传毛泽东思想和战斗中英雄人物的事迹,极大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为取得战役的胜利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文艺宣传队”在文革时期改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这个称谓曾风靡一时,红遍大江南北,全国各个领域都成立自己的“文艺宣传队”,工厂、农村、学校及部队,部队每个连都有宣传队。

包庄文艺宣传队创立于1969年后,在时任大队支书包应孝的积极倡导和支持下,在段森潮,路保成的组织领导下,由包建新、陈家祥、张秉才、秦占荣、席耀智、郑新民、段万仓、张应福、焦有定、焦来学、包应戌、包应己、陈继萍、朱云凤、焦平川、焦义平、焦祖修、焦爱芬、焦金凤、刘新芝、白纯钰、焦夏英等人组成,后期又有段广明、包樱桃、包建全、董金娥、焦纪修等补充进来。那时候,他们一边劳动,一边排练,编演的剧目有《红灯记》《趣临泾》《四个老头子读毛选》《智取威虎山》《血泪仇》等,延续到1979年底结束。

2023年4月8日,远在西北师大的包建新教授借回乡祭祖之机,召集原包庄文艺宣传队还健在的部分老队员在村委会会议室欢聚一堂,座谈联欢。

参加座谈的老队员有包应戌、朱云凤、焦义平、焦天喜、焦祖修、焦爱芬、焦金凤、刘新芝、白纯钰、焦夏英等。虽然他们已经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但热情不减当年,大家兴高采烈,畅所欲言,忆苦思甜,心潮澎湃,仿佛又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现任包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秦小琪、党支部副书记包耀华、村委会副主任焦建辉在百忙之中,抽身列席。



包建新教授首先提议,向已经去世的老队员表示深切的怀念;向原任老支书、德高望重的包应孝先生能应邀参加这次聚会表示感谢;向远道而来参加这次聚会的各位老队员表示热烈的欢迎,他对当年包庄文艺宣传队排演的一些节目仍然记忆犹新,对一些队员的文艺特长回味无穷,在肯定了当年包庄文艺宣传队在生产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后再一次说明了聚会的意义,并为这次聚会提前组织联络付出辛勤工作的白纯钰表示感谢!


原任老支书包应孝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没想到在有生之年,还能与老宣传队员们见面,感谢包建新教授的精心组织”,老人家热泪盈眶,激动万分,慷慨陈词,连声称赞,歌颂共产党好、歌颂毛主席好!

看到年届九旬的老支书耳不聋、眼不瞎、声音洪亮、身子骨强壮,大家都分外高兴,纷纷祝他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党支部副书记包耀华代表村委会致辞,他说:“非常感谢老哥包建新教授情系家乡的这一善举,今后村委会将一如既往,力所能及地继续关心当年这些文艺宣传队员的工作生活”,并祝他们健康长寿。

原镇原县广播电视台主编包焕新表示,一定把包庄文艺宣传队编入《人文包庄》里,并向老支书包应孝老哥表示致敬,向参加这次聚会的老一辈文艺宣传队员表示致敬,向老哥包建新教授表示感谢,就编纂《人文包庄》的目的意义及进展情况做了说明。

这既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战友聚会,也是对往事的追忆和回味,更是包建新教授思恋故土、回报乡亲的家乡情怀。



座谈联欢结束后,包建新教授又宴请各位老队员,并给每人送了一份情深义重的礼品。
2023年4月9日于临泾镇包庄村
作者简介:
包焕新,甘肃镇原临泾人,中共党员。笔名惠风、黄山塬畔人,号惠风堂、忞齐斋主。曾任镇原县广播电视台主编,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故土情深》、报告文学集《原州新声》、书法学术专著《研田夜语》等,主编《镇原书画挂历》《刘生学国画作品集》《西苑志》。在《散文》《小小说》《书法报》《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陇东报》《九天文学》《江山文学》《北斗》《潜夫山》等报刊和中国作家网发表各类文章等200多万字。

编辑:包焕新
编辑寄语:我当绿叶君为花,与君采菊东篱下。舞墨弄文皆为友,诗词妙语任君发。政通人和万事荣,国泰民安百业兴,愿君多写正能量,文学助推中国梦。
投稿微信:138841229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