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夏天父亲在办公室
——————————————
父亲的家书
文/李国栋
——————————————
题 记
盛年稻谷香,慈父却远航。
捎书无人问,把酒醉斜阳。




父亲节将至。连日来,我的眼前总是时不时地浮现出父亲的身影,耳畔总是时不时地回响起父亲的话语,脑海里总是时不时地回忆起父亲在世时的一桩桩一件件往事。




1980年12月,我刚刚过完17岁的生日,就告别了家乡,离开了父母,参军来到了部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虽然那时战火已熄,鼓声已远,改革伊始,盛世华年,但父亲写给我的一封封家书,对于我来说依然是千金不换。40多年过去,父亲的家书保存完好,一封都没有遗失。




记得当兵的头三年,也是我在部队成长的关键阶段,每隔一两个月,都会收到父亲寄来的家书。当我思念家乡和亲人时,父亲的家书给我以关怀和慰藉;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父亲的家书给我以支持和鼓励;当我取得进步和荣誉时,父亲的家书给我以肯定和鞭策。

注:父亲信中所说的“听说你们变公安兵”,指的是由解放军内卫部队改编为武警部队。




从1984年1月提干,特别是1984年春节第一次探家回到部队以后,我每年都有探亲假了,与父亲的书信往来渐渐的少了,但每隔三四个月父亲总会寄来一封家书,介绍家里的情况,鼓励我在部队好好干。直到1995年以后,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程控电话普及到了我的家乡,父亲就很少再给我写家书了。


再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人都有了移动电话,从短信到微信、从语音到视频,多种多样的通讯手段更加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从此,家书也有了不同的形式,不再仅仅是一纸信笺了。但无论家书的形式如何变化,不变的永远是它特有的温度。

父亲写给我和妻子的家书

虽然父亲离世9年了,但每当我翻看父亲的家书,看着父亲那熟悉的笔迹,读着父亲那亲切的话语,感悟父亲那谆谆的教诲,泪水依旧不时地模糊了我的双眼。
如果说父子亲情是一条剪不断的血脉,那么父亲的一封封家书就是流动的血液;如果说我是一个在空中飞翔的风筝,那么父亲的一封封家书就是牵着我的那根线……
敬爱的父亲,儿子永远怀念您!
1982年暑假,父亲到华东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干部学习参观,途径沈阳时到部队看我。
1981年春节,是我入伍后的第一个春节,我非常想家,想爸爸妈妈,想弟弟妹妹。父母便带弟弟妹妹们到照相馆拍了这张没有我的“全家福”。除夕之夜,我怀揣着这张照片走上哨位,家人“陪我”一起为祖国站岗。
1984年春节,我第一次探家。因奶奶年岁大了,便把照相馆的师傅请到自家院子里拍了这张全家福。
2023年6月于福州马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