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就是幸福》
文/解智伟 画/孙德生

关注民生,拆的现实思考
画家孙德生在他创作手记里写道:一次偶然,我穿行在武汉汉阳大道钟家村路段,一头石狮背后的重器正在推倒一堵墙,那个强烈摧枯拉朽和瞪着双眼无语的石狮叠影的画面,一下让我驻足了一阵子;然后我顺着写有拆”字的“指引”,进入了平生第一次见到的“拆”的世界。
于是,孙德生有了用笔墨表现这一独特景象的冲动,他画下了一系列《拆》的作品。
德国艺术家伊门多夫说,“我赞成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它能够成为改变人类社会的众多途径中的一种。”
孙德生用中国画拆系列作品,直接表达了一个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的现实诉求。
拆是当代中国人面临的尴尬的生存处境,失去什么,又能得到什么?绘画有很多功能,有审美功能,有反思功能,有现实的批判功能,“拆”系列用它独特的话语结构表达了艺术的全部功能。孙德生在现实冲突大背景中,用中国画样式进行水墨思考更能凸显出一个画家的文化身份。

文明步履,拆的历史思考
一个城市的古老砖墙和旧式建筑总是梦萦魂绕的记忆,让人感伤和着迷,画家孙德生的老屋爬满记忆的藤蔓,他试图用水墨来解读老房子背后城市之谜和历史之谜。
废墟的里面,曾是人生存的场景。孙德生用酣畅的水墨,记录着一代人的生存际遇。
一个水龙头洗几家人汗水,大家共用一个厨房,你借我家的油,我用你家的盐,煨汤的香味串门在你家我家,遇到好吃的是你家一碗,我家一勺,小家如同大家,不分彼此。空间虽小,大家挤在一起却很亲热。
现在的公寓,空间大了,老死不相往来,门对门的陌生,喊不出对方的名字。疏远的陌生多了彼此的冷漠和防范。
孙德生一直在思考,个人的独立性增强、自由空间的拓展与人的疏远是怎样的交集。
空间的疏远是一种文明,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从原始人类的群居到封建的大家族,从四世同堂到父母与子女各居其所,现代人的孤独越来越强,家庭意识越来越淡漠,碎片化的现状让人越来越自我。
人们如何一面享受历史的文明带来的舒适与便利的进步,又能坚守和维系传统的情感,孙德生独自一人用画家的视角在观察,在思索。

留住乡愁,拆的人文思考
当代社会,乡愁云织。
“乡愁”不只是热词,也不是舆情工具,而是现实境遇的焦虑与惆怅,拆可能就是一处一辈子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现代的乡愁是时间的产物,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己雪满白头。
人生苦短,人生的乡愁就是时间。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美好的事物,或多或少带有哀愁的特质,乡愁是对生命的依恋,勿忘初心,可以是对美好事物的内心坚守,但守不住的还是时间。
拆,是一笔带过曾经的过往,更多的却是生命的期许,孙德生忠实地传达了底层人的精神品性,孙德生的画中有慈悲,画面充满着质朴的美感,有一种理解和爱的温度。
孙德生说,真是应了那句话“世上本没有故乡的,只是因为有了他乡。世上本没有思念的,只是因为有了离别。”

来去如尘,拆的哲学思考
以前,我们是推开小窗,满足于儿时对世界的认知,如今,拆让四周的墙壁轰然倒塌,我们竟然和世界站在了一起。
生存与毁灭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生存还是毁灭?究竟哪样更高贵?这是哈姆雷特的生死独白。
人类历史每前进一步,都是牺牲过往的美好为代价的,孙德生用“拆”表达的情怀,更是一种毁灭后的人文思考。绘画作品是画家个体的精神解读,同时也唤起所有人的普遍思考。

干预现实,拆的水墨思考
两千多年来,中国画家一直用花鸟山水赏玩自己的逸趣,真正关注现实生活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孙德生把批判现实主义带给了自己的中国水墨画创作,批判现实主义是指一种创作方法,更是一个画家的创作态度。
“拆”的真正价值还是作品的关注现实的价值取向,中国国画中的黑白有一种极简主义的艺术魅力;黑白构成有一种视觉张力,黑与白之间有一种自然的冲突,黑的收缩与白的扩张,构成了强烈的明暗对比。
黑是历史堆积的颜色,岁月的暗沉、时间的黑洞,吞噬了曙色微茫的白,而白仍然是投射在时代背景中的一道强光,孙德生用这道光肯定了底层人的生存价值,同时也用这道光象征了社会的未来希望。
老房子曾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灵魂住所,一个画家能想到这些古老的建筑曾经栖息着怎样的思想。他的作品就会有旷达的情怀和智性的深度。

孙德生《拆》系列组画题记一
悬崖的断裂产生了壮丽的瀑布,因而中国画山水画中都将它作为"画眼"来表现;城市大拆中建筑的断裂让人心疼的同时,我发现了画面感。有些人认为我怎么不去表现五彩缤纷欣欣向荣的城市高楼大夏,而尽表现这种黑色的破烂。我认为哲学上的"不破不立″用在这里很恰当。历史人物画题材中有表现战争场景的,我这也是一种表现城市建设前的"战争″。没有这个"战争″,后面的繁华气势从何而来?

孙德生《拆》系列组画题记二:
中国元素“拆”字,竟然火遍巴黎时装周,据设计师Bvien称,他是在中国旅行期间都看到这个拆字,当他向当地人询问这个字的含义时,大家告诉他:这个字在中国代表着家庭即将走向富裕,是幸福生活的象征,与“福”字同含义……

孙德生《拆》系列组画题记三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我们一起品味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感悟总书记一以贯之的文化情怀。“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到福州城的古老街巷沸腾起来。总书记步行察看南后街、郎官巷,参观严复故居,向游客和市民频频招手致意。“按照您推动的福州‘三山两塔一条街’文物规划,我们这些年逐一修复。”福州市的同志向总书记介绍。坐落于三坊七巷北隅的林觉民故居曾在城市开发建设中,险些“一拆了之”。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听闻这一消息,立刻叫停拆迁。不久后,故居修缮工程悄然动工。三十多年过去了,从“保下来”到“活起来”,三坊七巷活态遗产如今焕发着新的生机。“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总书记强调。

画家简介:孙德生,湖北省嘉鱼县人,现居武汉,湖北美术学院毕业,湖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自由画家。绘画文化符号为水墨鸵鸟、彩墨牡丹。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曾在省国画院美术馆主办以城乡大拆大建为主题的孙德生《触摸时代》画展,湖北卫视《真的在点》栏目曾以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孙德生为名头现场直播采访其绘画系列作品创作。《中国文艺家》杂志2018年第8期封面人物。

作者:解智伟,独立艺评人。曾任《书刊导报》编辑部主任,《决策与信息》杂志执行总编,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评论部主任、文学顾问。出版过诗集《再泊枫桥》、《隔岸的诗》、《贱解》等书。本诗是《我们的2020》少儿版。

诵读: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深圳文学学会诗歌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