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五月五,
全国人民过端午。
虽有风俗略不同,
祈福安康多吃粽。


【话说端午及端午节】
年年过端午节,好多人可能和我一样,很少了解关于端午及端午节历史之说,根据搜狗百科上解说,仅端午节之说就达二十多种,这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是叫法最多的一个节日,没有那个节日能与端午节相比拟;关于端午节的历史起源,学术界也有数种观点,其中主要的有4种观点,就人物说也主要有4种观点,但以纪念屈原说为最多;关于端午节的民俗活动、节日饮食,也十分丰富多彩,不拘一格,其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一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稀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 《天问》、 《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屈原与端午节的历史意义】
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从唐人欧阳询转抄《风俗通》 (东汉末年应劭著)的佚文可见,也许东汉灵帝时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这也是屈原身后400多年的事了。虽许多端午习俗与屈原无关,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受端午文化影响的国家分别有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美国、德国、英国等等。这些国家也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庆祝过端午节。
端午节作为中国人最传统、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已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与春节相比拟,其主要体现在:
【文化意蕴】关于端午祝福是该说“快乐”还是“安康”的讨论,背后其实是民众对节日精髓、传统面目的探寻,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还原端午节的文化意蕴。
【爱国之情】人们纪念屈原,不只是因为他的艺术造诣,更是因为他伟大的灵魂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家国情怀】端午节里的家国情怀,更有大力弘扬的必要。对于很多人来说,端午节是个小长假,但对于医务工作者、社区工作人员、客运工作者、环卫工人等许许多多奋战在一线岗位的人来说,依然是“战斗”的节奏,正是他们的默默坚守和负重前行,才有了“安康”的端午节。他们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家国情怀的诠释,也值得全社会感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