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173期 总第392期



【编者按】读了这篇《彝山新姿》,我对作者刘玲老师亲切自然的文风和倾心民生民情的大爱深有感触。既是一名驻村工作队员,又是一个作家,刘玲老师以一个扶贫干部的责任和担当亲历了西三镇麒马村扶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的过程,又以一个作家的洞察和笔触,将过程中的起起伏伏,酸甜苦辣描绘得入木三分,情理交融。将山村里不为人知的艰难的扶贫和脱贫致富的感人故事呈现给我们。令世人知悉: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凝聚了多少干部群众的理想和梦想,又付出了多少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由于文章较长,我怕自己无法表达出原文的情感和文采,就不全文诵读了,在这里给朋友们作个推介,精彩的内容请大家细品全文。 一一 编者
彝山新姿
——驻村工作札记
作者 刘玲
在人生的工作经历中,总会有一些记忆深刻、刻骨铭心的岁月和人事,让你记在心头、流淌笔端。2021年5月,按单位的安排,我作为一名驻村工作队员到西三镇麟马村委会驻村工作,说实话心里还是有几许忐忑和惶恐,一是40多年的人生生涯没有在乡村生活的经历,二是担心自己没有担任此项工作的能力。
1.初到麟马
箭已发出,直达目标。
麟马距离县城32公里,还算不太远。麟马,麒麟和白马,飞翔于天地、奔腾于原野,好诗意的名字。车子穿梭在连乡公路与乡村公路间,美景扑窗而来。遍布于麟马的是石头和林木。在红色的母土大地上生长着无数石头,大的、小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有的如天女散花星星点点零散分布,有的相拥相抱绵延交错站成一道风景。与石头一样多的是林木,这些树木从石头缝里长出来,从山坡上长出来,从阿细人和撒尼人的手里长出来。车行高处,只见座座山峰相连,如多个彝家好兄弟牵手并肩而立,如大海的浪花腾起落下,波峰波谷奏响一曲雄壮的“命运交响曲”。我暗自窃喜,“她优美的自然风光没有辜负我对她名字的喜爱与期盼”。
第一天报到,总支书记常海锋接待了我们,这是一个年轻帅气的彝家小伙,1米8的高个,30出头,正是干事创业的好时机。因他在家排行第八,上面有七个姐姐,非正式场合大家都叫他老八。老八语速平和地说到,二楼是你们的宿舍,你们先慢慢收拾下房间,安放下行李,等明天我带你们去6个小组走走。第二天吃过早点,他驾车带着我们3个工作队员蜿蜒盘旋在松涛云海间,一路的桃红李白渲染出山间的美。几十年行走在故乡的大地上,哪儿有道湾哪儿有道坎他都十分清楚,车开得十分溜,新寨、老寨、青土厂、旧地基、大色多、小三家6个小组,还没到太阳落山就全部跑完了。6个小组,全部都是平滑的水泥路,弯道处还设置了防护栏,每个小组都建有党员活动室、小组办公地点和公房,大点的小组如新寨、老寨都有两个公房,村民们的红白喜事都在那里办。村民们的房子也焕然一新,大部分都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的楼房,还有许多设计新颖装有落地窗的乡村别墅,让我们暗暗感叹,“如果在城里,那价值几百万啊!”散落在村中的土基房基本都是原来的老房子,村民们建了新房后都闲置了,放放农具、堆堆杂物之类,显然这是前些年脱贫攻坚积累的成果,麟马作为弥勒的边远山区少数民族村寨,在交通、住房、饮水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改变。
2.产业托基
我们派驻的使命是乡村振兴,工作重心已经转向巩固脱贫成果、做好产业培植,实现五个振兴。通过对当地村情的熟悉后,我们工作队与村委会班子共同商量,要锁定产业发展方向带领乡亲们致富,确立以花、果、菜、粮、烟、畜六个高原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巩固粮、烟、畜三个传统产业,做强做大花、果、菜三个新兴产业,以种植大户带动当地群众发展。要实现产业的发展还得解决农田用水、田间道路、农田改造、产品交易等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大家齐思广议。常书记提议建农特产品交易市场、村监委高培忠主任说要进行坡改地提高农田产量,副书记佟金祥说要把到桃园、李园的路硬化修缮,副主任黄金鸿说做引水工程,说到热烈处,他们咿哩哇啦全都是彝语,弄得我们像听天书,不得不提醒他们讲汉话,最后综合大家的意见,我梳理汇总了20个项目上报西三镇政府。
果,在麟马主要是发展人参果、桃子、苹果、蜂糖李。人参果、桃子种植技术基本被村民掌握,已成规模,2600余亩人参果、500余亩桃子。
三月,桃花朵朵红霞绽,李花带雨美人娇,花开不过两月,采桃采李农人忙。夏才过,八月人参果上市,十月苹果上市,昔日的高寒山区,已用产业托起乡村振兴的基石。蜂糖李作为高端精品水果,才由副书记、上一届的老书记佟金祥引进种植,种植面积120亩,自2017年引进种植后历经疏花疏果、病虫害防治、资金积压等难关,2021年才产生经济效益,以20—40元每公斤的价格带来让人羡慕的目光。
但他说,要推广还是很难,前三年是幼苗期,基本没多少收入,农民垫不起呀,除非有政府的扶持政策。为做好产业培植,转变发展模式,我们工作队又先后联系了弥阳镇章保社区、朋普镇黑果坝村委会,带领村三委班子的干部一同去考察学习。
3.打井引水
制约山区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还是缺水的问题,整个麟马村827户3345人,户均土地25亩,但广种薄收,如果解决水的问题就可以多发展水果、冷凉蔬菜、鲜花等高附加值的产业。
2022年2月,老寨小组找来了一家打井公司在多次实地踏勘、寻找水源点后,签订了投资20余万元的打井取水协议。第一天、第二天,100米、200米都不见水,老寨小组的党支部书记常云奎有点着急了,本来就皮肤黝黑,此时更是阴沉着脸说“打不到水我们不给钱噶”。打井公司的也有点着急了,可凭他们之前的踏勘及多年的技术经验,他们不放弃,继续挖,10天后,在深挖地下400米处,水出来了,并且连续一周观察出水不止。汩汩冒出的清泉让村干部们激动不已,在这个村子多少代人了,祖先们都没从村子里挖出过水,有源源不断的出水,发展花果蔬菜的底气就足了。常支书高兴得急忙打来电话,“常总,叫上工作队的今晚一起到我家吃饭,我杀鸡打酒请客”。听说老寨打出了水,与他们一路之隔的新寨小组干部也不甘示弱,跑来村委会要求找这家公司为新寨打水。支书赵国强、组长李志东带着公司派出的技术人员顺着村庄四围的山到处跑,不放过每一个可能之处,“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在老密枝山找到了新的水源点,并多次观察后发现,水流量不错,昼夜不停。经过综合分析,新寨小组决定实施引水工程,从老密枝山5号水源点铺设引水管道至大路水塘蓄水,村民们需要用水来水塘拉。决定得到了村民们的踊跃支持,群众投工投劳填埋管道,短短两月,村集体投资13万元长2.9公里的引水工程很快完工,蓄水4000立方的水塘解决了种植烤烟、人参果、辣椒的生产用水问题。
4.彝村女支书
6个小组18名村干部,唯一一个“独姑娘”是青土厂的女支书常海兰。在农村多半是男人当家,在彝山女人要当家就更难了,特别是一个村的领头人,可青土厂的工作在整个麟马从不拖后腿,基本是样样走在前头,无论是收缴养老保险、医保,还是组织群众砌花坛、推广种植新作物、环境整治。2022年在西三镇组织的“好支书大比武”中常海兰还获得了三等奖。
为什么小组干部听她的,群众支持她,在一次次的进村入户开展工作中,我找到了答案。常海兰是土生土长的麟马人,她热爱自己的故土,她热爱这养育了一辈辈彝家人的彝山,她想着通过乡亲们的努力,彝山一定会美丽、富庶的。
当年初中毕业后,因为家庭贫困没能继续念书,她选择回村当了一名代课教师,一当就是11年,教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青土厂终于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2013年,她被选任副组长,当时工作也难干,虽说村子小只有64户279人,但分成两派,互相之间一边不服一边。常海兰就通过一家一户上门的形式做交谈、沟通,或利用村民来小组办事、打证明的时候及时进行交流,慢慢地两边互相抵触的情绪有了缓解,思想统一到了全村工作发展的大局,两个事关生产发展的大水塘修建起来了,村民得到了实惠。老百姓心中有杆秤,谁亲谁好,他们最清楚。常海兰把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哪家有困难她都刻不容缓,正是她的这种大爱无私,让大家服她。
2020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建档立卡贫困户陈金华突发疾病,疼痛难忍,他妻子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常书记,常海兰接到陈家的电话,二话没说,穿上大衣开着自己家的微型车连夜把陈金华往县城送。冬天的山路,白雾茫茫,能见度很低,汽车的灯光微弱得不如黑夜中的一支手电筒。常海兰一边小心地驾驶着车,一边安抚病人。到了弥勒县医院后,她又忙着帮陈家办理住院的各种手续……建档立卡贫困户陈金德的孩子生病,也是她自己开车连夜的送去弥勒县医院,垫交住院费、忙前忙后办理住院手续,等帮他们家安排好已是第二天凌晨四点多钟。常玉明的女儿,精神不正常,一个人常常沿着山路到处乱走,她赶忙叫上其他几个村干部,一同把常玉明的女儿送去专门治疗精神疾病的医院治疗。深夜下暴雨的时候,她也没有因为自己是女同志而退缩,她带着组长、副组长冒雨巡查。快到收缴期限了,有的农户却没钱交新农合、养老保险,她就先帮农户垫交。要播种了,有的农户却没钱买种,她也会先垫付给卖种的,等农户收割了玉米再去还。这样的情况就很多了,多了她都记不得名字了,但彝族人很讲信用,说好借的就一定会还。其实常海兰家也并不宽裕,现在两个儿子,一个在读大学、一个读高中,只是她觉得自己是一名党员,村民又信任她,连续两届当选书记,就不能辜负村民的信任和组织对她的厚爱。以情暖人,公正无私,爱民如子,是一块石头也会被捂热的,人心都是肉长的。
是啊,为什么这个彝族的女人能当家,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如今青土厂的面貌一片欣欣向荣,公房修缮了、公厕新建了、路灯安装了、花坛砌好了,她带领村民栽的78亩苹果、20亩花椒也初见成效,彝村越来越美了。
5.入户走访
11月,麟马的天气已经开始变冷,棉衣、羽绒服,冬装的行头都配上。我与农科局驻村的何大哥一同去走访脱贫户和三类人员,我们带上衣物、生活用品先去王德志家。像往常一样,家中只有王德志的媳妇一个人在家,丈夫从早到晚忙着地里的活,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上初中,不到周末不回家。王德志媳妇两年前在屋顶晒包谷不小心从屋顶摔下,住进重症监护室抢回一条命,人几乎残废,腿脚行走不便、语言障碍、大小便失禁,我们每次去她家,吚吚呜呜不知道她说什么。我们把拿去的东西给她看,她指了指屋内,示意我们把东西摆进去,我们走的时候,她竟然笑着说“拜拜”,惹得何大哥我俩哭笑不得,难道这就是带泪的笑吗?
对于这样的家庭,村委会开防返贫分析研判会的时候,我们提出来,纳入了脱贫不稳定户,从到户小产业扶持、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多渠道加大关心扶持力度。
在我们工作队走访中,还发现何福林户,媳妇患帕金森综合症,脚不能行走,卧病在床,一个孩子还在读大专。三个人的家庭只有一个客厅、一个卧室、一个厨房,住房拥挤、条件简陋。过去因为家庭收入高于脱贫标准,没有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样的家庭,通过村组会议后,也纳入了边缘易致贫户上报镇政府,通过到户小产业扶持、防返贫风险资金等措施帮扶这个家庭。新寨党支部也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党员义务出工为何福林家建房打地基,支部发出倡议后,党员们放下自己家的农活,拉石头、凿石头、拌砂灰、理石脚,不说苦不嫌累,叮叮咚咚干起来,一干就是一个星期,不是机关单位出去公园捡几张纸拍个照的那种做秀。
在各级的关心支持下,2022年9月,何福林家新建的砖混结构的房屋竣工投入使用了。高国民的老母亲独自住在老土基房里,老房子已经破旧危险,经过工作队、村组干部多次做工作,也搬回了新房同儿子、孙子一起住,住房拥挤不够住的问题,也通过各级想办法、筹资金得到解决。
6.美化家园
提升人居环境,改善村民们的生活环境,让乡村和城市一样美,是乡村振兴要追寻的目标。西三镇很重视这项工作,在全镇发起了评比达标竞赛活动。老八坐不住了,“麟马要怎么干呢?”。组织村民定期清扫村内环境卫生已是常态,要实现乡村美,还得在厕所改造、环境美化上下功夫,没有资金还得“借米下锅”。他把几家在麟马的石材企业邀请到村委会,我们工作队一起做说客,让企业参与到麟马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中。这些企业也很爽快,虽说疫情期间生意不如从前,但自己的企业每天都要从村庄拉出很多的石材,支持下村庄的发展义不容辞。5家石材企业很快就把10.5万元资金捐赠到村委会,村委会及时购买了花卉苗木分发给6个村民小组,美化村内环境,扮靓村容村貌。花卉苗木买来了,修砌花坛的工作就得靠村民投工投劳,在麟马,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群众的力量,300多个花坛都是群众义务修砌的,每家出一个人来做义务工。买来的木春菊、金叶满天星、玫瑰花、富贵红、玛格丽特、樱花、桂花等在村民们一双双勤劳的手上落地生根,绽放出艳丽的花朵,吐出嫩绿的新芽。现在去麟马,走在乡间的小路,木春菊如太阳散落人间的碎金,星星点点铺满路边,玫瑰花三朵五朵零星开放、娇羞美丽,玛格丽特如同女人的碎花裙铺展在树脚草间,樱花则在早春时节红霞绽枝把春报.....曾经的乡村多了许多明亮、柔和、温暖、美丽的色彩,少了很多粪堆、粪塘,那些打工回村的彝家姑娘、彝家小伙忙着打卡拍照,他们连连感叹,“我们的村子几十年来都没什么变化,真想不到花儿栽到了村子里”。在提升人居环境工作中,有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值得书写,小三家小组的巾帼志愿服务队。这支由18名妇女组成的巾帼志愿服务队,平日里负责每周两次清扫村内环境卫生,有任务时是突击队。在这次的全镇评比达标竞赛活动中,她们顶着烈日、冒着细雨、迎着晨雾,栽花、植树、清垃圾,引导每家每户收家治家,用勤劳和智慧建设自己的家园,让小三家以池水清澈、树木青翠、花儿艳丽、庄稼茂盛的美丽颜值示人,赢得了全镇人居环境评比二等奖。其实小三家有这样一支巾帼志愿服务队,是与小三家有一个优秀的支部书记分不开的。
小三家是一个彝族村,全村137户437人,只有5户是汉族,彝族占98%,但书记施正清却是个汉族。2010年初任组长的施正清也倍受排挤,但他想只要有一颗公心,凡事不优亲厚友、一视同仁,一定会得到大家认可的。他上任后与小组干部团结协作,积极带领群众及贫困户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发展新兴产业,种植了桃子420亩、蜂糖李168亩、万寿菊380亩。还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做通群众工作流转土地213亩,引进外地老板种植蔬菜,是麟马、也是整个西三镇第一家流转土地在山区发展蔬菜的小组。如今48岁的施正清已担任村组干部12年,以做事雷厉风行、身先士卒、敢于担当负责深得村民拥护和支持。记得今年夏天,弥勒暴雨袭击,村委会工作群提醒各小组注意防洪工作,关注农田受灾等情况。
民生问题大于天,深夜10点多钟,施书记穿上雨衣,拿上手电筒,叫上组长、副组长冒着大雨迅速巡察排洪沟,一直坚守到凌晨一点多,大雨减退,那画面一直深深留在我的脑海中。后来排洪沟也在镇领导的重视下,得到了加固改造。2022年小三家小组被西三镇评为“红旗村”二等奖,施正清也在好支书大比武中获得三等奖。
我常常跟小组干部开玩笑说,你们是共和国最小的“官”,拿着最低的“工资”,却操着操不完的“心”,全村几百口人老老小小,衣食住行无所不包。
7.兴建市场
麟马广袤的土地,丰富的农特产品急需建一个农特产品交易市场,一方面可以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推动麟马果蔬产业的发展。我们上报的项目得到了市乡村振兴局的支持,2022年初,20万元项目启动经费就划拨下来。地点却成了个难题。综合比较,只有麟马粮食收购点合适,交通便利、地点宽敞。我们驻村工作队几番对接,粮食收购点正在进行清产核资,资产将从市粮食局划拨市产发集团托管。
清产核资结束,我们又再次上门找市产发集团协商,又遇到市委巡察工作,面临资产账务审计等。可是不能等啊,年内不动工实施,项目资金将被收回,对基层来说,能争取到这点项目资金可不是件容易事。村委会常书记很焦虑,他带着班子成员几次到西三镇找书记、镇长反映,西三镇政协委员也从提案建议向上反映。好事多磨,市政协很重视这件事,市政协联系的副主席几次下来调研,商量解决办法。
7月6日,市政协邀请相关部门在麟马开了一个协商议事会,解决了这一难题,麟马村委会与市产发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期盼已久的麟马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得以动工实施。20万元只是一个启动资金,要把它建成集交易市场、仓储物流中心、冷库、农产品加工厂等功能齐全的生产、加工、销售集散地,村委会干部、小组干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8.规划家乡
村委会的办公地点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现在看来,地点狭窄,已不能满足办公、会议、活动、停车等多方面的需要。常书记与村三委班子几次召开会议后取得了共识,把两家相邻村委会闲置的房子买过来,扩建村委会办公场所。与村民几次谈判后,终于达成交易,签订了购买合同。房子买过来后,门口的电力铁塔变成障碍,还得搬迁。我们工作队找到电力公司一问,光搬迁这个铁塔的工程预算超20万元。村委会哪来搬迁的钱?工作队长带着我们缠着电力公司具体负责人不放,三番五次去找他们,他们也被我们的真诚所感动了,想办法以乡村振兴的项目积极往州级上报,最终项目得到上级支持审批通过。2022年7月开始动工搬迁电力铁塔,9月完成了搬迁。乡村振兴,村庄未来的规划建设也是重头戏,借助麟马在外工作干部的智慧及力量不可小觑。村委会几个干部纷纷动起来,他们分头联系邀请。
2022年7月16日,麟马村委会“乡村振兴暨家乡建设规划”专题会召开。对未来的发展大家信心满满!
9.小学支教
麟马小学就在村委会附近,建于1996年,现在看来稍微有点旧,但功能还基本齐全,只是学生宿舍有点拥挤。小学一到四年级在这里上,五年级开始到西三镇政府所在地上。走进校园,孩子们穿着艳丽的彝族服装,系着红领巾,他们很有礼貌,见到人就喊“老师好”。正值吃饭时间,看了下饭菜,还不错,两荤两素,搭配很好,山区的孩子比起我们小时候的伙食已不可同日,这是时代的变迁啊!看到学校有乒乓球桌却没人教,我向校长主动请缨,来给孩子们担任乒乓球兴趣班的授课老师。我有这样的一个信念,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结出什么样的果实,种下文学的种子就会长出文学的树林,种下体育的种子就会开出体育的花朵。于是每周一、三的晚上利用孩子们吃过晚饭后的一个小时,乒乓球兴趣班开课了。孩子们兴趣很浓,来了20多个同学,从一年级到四年级都有,由于大家都没有基础,我从最基本的教起,我告诉孩子们,上课的时间很有限,如果大家要想打好乒乓球,要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多练习,乒乓球是个技术性很高的运动项目,非几年之功不可得也。下课了,踏着夜色走回村委会,路上很寂静,偶尔有风的声音“呼呼”响过树枝,墓碑从树枝和草丛中显露出来,我有几分害怕,不敢作声,加快速度朝着村委会大步流星走去。第二学期,校长告诉我,有个学生参加西三镇的乒乓球比赛还拿了奖,我很高兴,我想的倒不是我的功劳,只是在人的学生时代,有老师引导培育你的兴趣,他会点亮你生命的火花,因为那么多的学生你不知道他们的禀赋及天分在哪里,而引导及启蒙很重要。来的时候觉得漫长,走得时候觉得短暂。
近一年半的时间仿佛从眼前飞逝的一朵浪花,翻开日记本上是一首首写给麟马的诗:《在麟马的大地上》麟是麒麟的麟/马是白马的马/这是一个传奇而飞动的地名/亿万年的生命穿越时空/排兵布阵在这块红土地/一代代一辈辈彝人/在石与石间躬耕劳作《别麟马》离别的时候才发现太匆匆/匆匆得还没凑够回忆的碎片/我美丽的麟马/我的大山之恋/庄稼从大山长出/树木从大山长出/我的父辈祖辈从大山长出/从此后,我的梦里总会有你的样子......
作者 玉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