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
文/ 冯连贵
我今天要讲的不是《红楼梦》里那个走进大观园的刘姥姥,而是我老伴儿的老邻居中的一位刘姥姥。
刘姥姥,80多岁,原来居住在天津市河北区王串场纺织机械厂职工宿舍
。这是连排宿舍,每一排宿舍都有10户左右,实际上就是大杂院,但是众人的关系都很和谐,父一辈子一辈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更显得亲热。在改革开放之前,大家的工资差距不太大,贫富也不悬殊,都是紧巴巴的过日子,唯独刘姥姥家更显寒酸。刘姥姥的丈夫虽说是纺织机械厂职工,但她自己是农村来的妇女,大字自然识不了几个,既没有户口,也没有工作,又生了三个女儿,虽然有娘家接济点,但是也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一家五口人生活得很苦。
刘姥姥是个很能干的妇女,也很勤快,不怕吃苦。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她一边带孩子,一边找零活干,给街道或工厂糊纸盒(糕点盒、火材盒等),砸杏仁核,缝麻袋等,凡是能干的活,她都要争取到手,经常忙到夜深人静。她的丈夫和孩子们也都搭把手,虽然很辛苦,但是一家人很快乐。
刘姥姥的三个女儿放学回家后就帮妈妈干活,因为屋里的活动空间有限,她们写作业、温习功课的时候就在院子里拿个板凳儿将就了。我的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是在丈母娘家度过的。由于和刘姥姥是邻居,我女儿特别喜欢与三个小姨在一起玩儿,有时哭着喊着要吃她家的饭,劝都劝不了。
刘姥姥的三个女儿特别争气,陆续都考上了大学,毕业以后都分配了工作。生活好起来了,三个女儿成了刘姥姥的三个贴心小棉袄。这个女儿给母亲买衣服,那个女儿给母亲买鞋子,另外一个女儿给母亲买手镯,把刘姥姥打扮得像《红楼梦》里的贾母一样雍容华贵。
人要是生活条件好了,就要追求精神生活。刘姥姥不好打牌,也不好唱歌,她要向女儿们学习,要上大学。她们家与河北区老年大学很近,就报考了河北区老年大学,选取的专业是书法。
我是河北区老年大学的书法教师,在校教了十年书法课。刘姥姥偏偏报了我的课程,上课的第一天我就认出了她,她也认出了我,她管我叫大姐夫。这是从我老伴儿那儿论的。她的三个女儿管我老伴儿叫大姐。
刘姥姥上课非常认真,每次都由女儿接送,风雨无阻。她年纪较大,坐在前排。课上认真做笔记,不懂举手就问,对不认识的字,回家查字典,特别是繁体字。有时一种字多种写法,她都问得清清楚楚。对于课后老师留的作业,刘姥姥也做得十分认真,从不马虎。她每天上午练字,雷打不动。三个女儿也非常支持,这个买纸,那个买墨。老太太自豪地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次交作业,别人交几篇,她就交一打(好几十张)。她这种认真的态度令我非常感动,每次我都认真地给她批改作业,老太太也非常谦虚。经过几年的努力,刘姥姥的书法水平进步很快。为了检验我的教学水平,也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每年都搞一次书法展。刘姥姥拿出自己的得意之作,装裱好并挂在展室里,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老太太更是高兴得心花怒放。
后来,刘姥姥居住的片区拆迁,她又从纺织机械厂职工宿舍搬进了离校更近的高层大楼,鸟枪换炮,一步登天。老太太把自己的作品挂在宽敞明亮的房间里,她的女儿们和外孙们都伸出了大拇指,纷纷夸奖老太太字写得好。每逢节假日,老太太的女儿们还要带她去旅游,每到一处,她都要欣赏当地的文化和商家牌匾。现在,刘姥姥已经由一个农村妇女变成了一个文化人,她比《红楼梦》里的刘姥姥有文化,比她更幸福。
责编:许壮楣 张立巍
作者 冯连贵简介:1950年生。华世奎再传弟子。天津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榜书研究会会员、天津市老教授协会硬笔书法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十大藏书家”、“天津十佳读书家庭”、“红色收藏家”。
他以书法见长,多次参加国家级展赛并获奖。入编《中国书法家选集》《中国书协首届楷书名家邀请展作品集》《中南海胜迹诗联书法集》等。
从事少年书法和老年大学书法授课20余年。连续20次带领获奖学生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并代表全国书画教师在主席台上发言,荣获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授予“杰出贡献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