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安生
曾记否?发生在1967年真实的故事一一那个年代占据了我很多的记忆,总想执笔挥章忆往昔,可胸无点墨评述难,有幸一次我看过哈佛大学《傅高义的文字》颇受启发,虽是高端学者,但语言质朴,平铺直叙却一语中的,借鉴之余使我有信心地把文稿写下去。
我的文字很多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期的记忆,很多文字是写我的父亲,但母亲在那个年代和父亲一样贫困之时支撑着整个家庭,从母亲的经历感受那个年代最深刻的故事和那份厚重的情感。说起父亲是文弱的读书人,总是期盼动乱年代都能安生些,平静些但造反有理也在那个年代,但很少发迹的。时至今日我还在庆幸父亲在那个年代没有被批斗,记忆中更是砸烂了公检法,当时计划生育工作缺失,家家户户都五个八个孩子,又接触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打架骂人给他人起外号,文斗武斗盛行,农村也是一片热土。清晰地记得我所在的自然屯,一个叫全的同我同龄,都是1967年生的,他看到哪里有打架斗殴的那乐的,眉开眼笑的,耳朵眼都冒小角,就像过年一样高兴,要不在商品匮乏年代,恐怕他都去供销社买鞭炮放一放。俗话说“无知者无畏”,没有受到良好教育,人性的劣根也就展现的自然。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在动乱年代大背景下,是母亲用柔弱的肩膀为我遮风挡雨,给我勇敢和力量,使我能够有了前行坚强和自信。不识文字的母亲一生遭受的苦难同父亲一样真是难已尽述。
我在北京打工的日子里,工作生活环境心旷神怡,早春北京桃李绽放,早安北京一片祥和,北京是高平台、资源多,人文素质较高,比东北老家好的多了,与此同时,东北老家来电说:母卧病重速回,母亲的主治大夫来电征求抢救方案,此时我不顾一切让儿子抢票离京,正值五一客运高峰,我从北京朝阳站,风尘扑扑地乘高铁回到东北老家,辗转一小天时间来到所在的市中心医院,看到重疯监护室吸氧急救的母亲,心中难掩伤感,想想多年国企下岗后,我一直谋生在外,无法陪伴母亲身边,想起母亲最需要的时侯只有眼泪,这么多年更没能像成功人士一样,为老人办次体体面面的寿宴,不禁潜然泪下。经过一段时间医护工作者的精心治疗,母亲康复出院了,我也放弃了北京心仪的工作,亲力亲为地护理照顾着老人,长时间窝居在母亲病榻前,更思念北京还有远方。
和母亲一次闲聊中,禁不住问母亲:您的一生不识文字是多么的痛苦哇?没文化是多么可怕呀?母亲含糊不清地说:没念过先生没进过学堂,可想层次不同眼界是不同的,眼光是影响结局的。父母的一生真是苦不堪言:父亲九岁,母亲三岁丧父,恶劣的生存环境,繁重的农村劳作难已讲述,几次放马险些被狼吃掉,放马时才几岁,只能在马吃草时拽着马鬃爬到马背上,一次母亲光脚,马跑到田里,被继父看到,一脚把母亲踢出很远,一脚接一脚越踢越来劲,母亲跪在地上抱住继父有力的大脚求饶,才免遭毒打,童年记忆中母亲常在梦魇中惊醒说:继父又在家暴外祖母及母亲了。因此母亲当时在亲戚家寄人篱下时较多,性格变得孤癖偏执,母亲又历经过五八年挨饿、三年自然灾害、还有大跃进。虽然是几个字,却难以尽述母亲那段苦难和失去了本该五彩斑斓的豆蒄年华,那是生于旧中国长在红旗下,恰是社会变革时代变迁过程中所遭受的苦难,中共执政后人民生活不断得到了改善,改革开放后更厉害了我的国,惠及到了每个人互联网加时代人人有理想,有文化更不忘初心跟党走。 

作者简介高安生,笔名平和,55岁,吉林双辽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酷爱写作。曾服役空军某部,现离京返乡护理八旬卧床老母,还心存梦想有诗和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