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苏晋云,文化学者,苏轼后人。
2023年7月5日愚受石家庄市栾城区盛情之邀,前往三苏祖籍纪念馆参观考察,内心深受感动。这次“三苏”祖籍纪念馆区域全面改造提升,是栾城区的一个大手笔,是各部门通力协作,逐使项目甚为成功。

愚本次参观考察的首站为“栾城集”品牌专营店,其原生态手工制作的“伴手礼”琳琅满目。栾城区行实为先首从苏辙的《栾城集》汲取美学生活的素养,将“栾城集”三个字注册作为燕赵大地上的一个特色品牌,“栾城”二字是拼音:LUAN CHENG ,而“集”字是灵活地采用英文:COLLECTION ,意译:集萃精华,我们是否可以理解此中汇集着“三苏”不忘故土的情结、和对“大美栾城”的反馈与感恩。“三苏”祖籍,味道故里,富硒栾城,名富特产,立意非凡。这不就是“三苏”祖籍文化赋能予栾城的一份中国品牌的无形资产吗?

下午,在栾城区相关部门领导的陪同下,参观考察“三苏”祖籍纪念馆片区,之前由于疫情,愚已三年没有去过那里了,今日此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湖中那满目的映日荷花,真是热风来四面,“三苏”沁荷香。愚以为本次栾城区的审美立意和主动的构建方案是聘请了中国美院、故宫博物院两支团队合力打造,这两支团队且也为栾城区对“三苏”祖籍文化的倾心倾情所感召。

“峥嵘燕赵,赵郡栾城”这个曾经东方故国的城市,倘若于今在文化复兴的环境建筑上失掉自有的文化艺术特性,在其由表及里的表现或观瞻上都可能留下遗憾,故任重道远矣!对此,栾城区领导们深知如何承前启后,在对“三苏”籍纪念馆片区的整体改造上,在其建筑风景设计研究改造中,必将“三苏”文化的知识结构、精神内涵高度和谐,方可向地方特色文化历史交上满意的答卷。由是,曾踏着苏太守当年的印迹走遍了杭城的山山水水,从而使历史文脉、城市环境、风景、建筑、室内、艺术、人文等在整体优化过程中的相交呼应,美美与共。尤其近三年以来,“三苏”祖籍纪念馆片区的改造并未随疫情而中止,尤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及苏东坡执政为民的典故,更加持了改造提升的能耐,促进了这片文化区域的工程建设。

“同宗同源”是“三苏”祖籍纪念馆区域的入门口,也是标志性建筑之一,当游客与苏氏后人及人文学者在此停留,其环境建筑艺术氛围的带入感使人对“三苏”祖籍地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先下台阶进入与湖面持平的下沉空间再抬阶而上的“韵律”在此营造出了一大特色,愚之解读其穿越的哲理又何尝不是来自于(苏辙:《上皇帝书》)“世未有不自下而能高,不自近而能远者。”(笔者注:这世上的任何事情都是自下而上,自低而高,自近而远,而认识事物又岂非如此乎?)“苏东坡祖籍纪念馆”主殿前新建东西两厢配殿,倘若从空中俯瞰是一“品”字格局。其两边的风景延伸,地形塑造,回廊蜿蜒,掇英叠翠,使我“恍兮惚兮”似漫步在杭州“苏堤春晓”,从而产生了心随境移的通感,不禁想起了苏东坡名句“此心安处是吾乡”。“三苏”还乡系赵郡,眉山发迹源栾城;为道执政能有名,占籍栾城无所愧!

从进入主大殿前言背景后的左右两边分别是:(右)苏洵、苏轼,(左)苏轼、苏辙,“三苏”的文札,似提示“宋四家”中的“苏体”不是苏轼一人而是三人一体。总之,从整体的布局来看,栾城区是花了大量精力的;囿于主殿的局限,能在璨若星河中掇取苏氏一门先贤、先进、先驱、先烈于栾城集萃,从苏味道“火树银花合”之唐风,到“三苏”宋韵文彩相呼应,栾城区所编织的苏氏知识之网,由博返约,实是“四两拨千斤”。

愚之拙见文学艺术创作,并非是简单的脑力劳动,而“三苏”的大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是思维极为敏捷、观察事物十分深刻的思想家并文学家,他们反对“世俗之辈蝇营狗苟的思虑”。从苏味道到“三苏”,“火树银花”,和光同尘,尚德若谷,“三苏”有幸!
愚生:苏晋云 2023、7、5子夜 于栾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