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客家诗歌与客家诗人
文/许晓鸣
我认为对客家诗歌应该这样理解,客家诗歌不仅仅是一个地域的概念,更是一个时空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客家诗人的诗歌,也是写客家的诗歌,他的文化滥觞应该是源于古老的中原文化,作为一个经历过阵痛的漂移的族群,它的主题应该有比较鲜明的印痕,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融入了区域的特点。客家传承的文化传统,是客家诗源源不绝的源泉,但是因为客家,以客地为家,这种风雨漂泊,背井离乡的日子,必然会为客家诗定下一个略带伤感的基调,必然会涌现出大量的抒写漂泊离殇的诗歌。余光中的《乡愁》,就具备客家诗的风格。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是一首中小学生都耳熟能详的诗歌。它通过时空的变化而外化了乡愁的形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象鲜明又熟悉的事物,让乡愁变得可感可触。作为一个漂泊者,他的精神始终都被乡愁所牵制,而具体的内涵,又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具有合理性。
客家人与客家话
客家人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区居住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一个重要群体,是广东本地的主要族群之一,也是江西和福建本地的重要族群之一。广东的几大族群,都是混合同化了岭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客家民系并不比广东其他民系形成的时间晚,因为客家语本是中原雅言,只是到了南方后吸收了一些土著语言,但其主体仍是中古雅韵。客家人也并不比其他族群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原古越诸族的客家先民。
而被称之为客家祖地的宁化石壁,客家先民的南迁,大都是属于第二次客家大迁徙。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由盛而衰,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加之中原灾荒连年,官府敲榨盘剥,民不聊生,许多城乡烟火断绝,一片萧条。不久,爆发了先后由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弛骋中原,辗转大江南北十数省。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迁汉民分布的地域。战乱所及,惟有赣南、闽西南和广东东北“堪称乐土”,于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赣江而上,来到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根据客家族谱记载,这时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宁化石壁洞者也不少。这就是中原汉人历史上第二次大举迁徙。这次南迁,延续到唐后的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有人把客家文化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三个基本特征:一、质朴无华的风格;二、务实避虚的精神;三、反本追远的气质。浸染“乡土情结”的客家文化 “乡土情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征之一,更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
宁化历史上的客家诗人
作为宁化的客家诗人,最早,最杰出的当属于郑文宝。郑文宝的竹枝词可算是其代表作。
【原诗】
亭亭画舸系寒潭, 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 载将离恨过江南.
此诗用清新柔婉的笔调,描写了一个生动的送别场面,极富诗情画意,诗风委婉细腻,情真意切,为后来许多词曲作者所仿效.周邦彦把这首诗改写为《尉迟杯》词:“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得离恨归去.”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西厢记》“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些词句显见地都是受了本诗的影响写出的。
而明末清初的遗民李世熊,更是客家先贤的代表人物。他虽然出生于穷乡僻壤,但他的深厚的学识征服了一个时代,他的志节和人格魅力也是一个文化之谜。
李世熊生平事迹,明清时有许多学者都有记录。李世熊所著《寒支集》,《钱神志》,《史感》《 物感》《 本行录》《 经正录 》《宁化县志》,明清时代的全祖望,蓝鼎元,赵尔巽,彭世望,邱复,刘鳌石,黄宗宪等为李世熊写的传记或者墓志铭,还有许多与李世熊一起交游的同时代的挚友留下了许多酬唱诗作,这些都是研究李世熊的宝贵的资料。李世熊的诗歌除了一部分是朋友间的酬唱之作外,还有一些是他人品的折射之作。他留下了相当一部分的和陶诗,姑且以《和陶归园田》为例。
自古养志者,遯迹于深山。一往将终焉,岂复知岁年。有时罹世网,如鱼脱于渊。归来不争里,治此无竞田。邈然云霞姿,潋滟眉睫间。相逢共谈笑,乃在义农前。试语宠辱事,寒灰久无烟。紫芝出磵底,元木生岩巅。心随麋鹿远,迹与鸥鸟闲。我愿从之游,朝夕同悠然。
从李的和陶诗不难看出,一方面,他对于隐逸的生活还是有所渴慕的,但他内心中积淀的深厚的儒家气质,却使自己常常从理想中剥离出来。他喜欢骚屈韩文,纵使不能成为士大夫,却在内心里浸润着这种忧国忧民的气质。思想者的沉疴和追求闲逸情调的居然不可思议的融汇在他的身上。
历史上的宁化,可谓是诗才辈出,无论是书画家黄瘿瓢,还是书法家伊秉绶,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诗人。黄慎给后人不仅留下了大量的书画作品,还留下了《蛟湖诗抄》,他的诗歌题材丰富,除了不少题画诗外,还有酬唱诗,写景抒怀诗,不少作品都闲逸自然,个性鲜明。如《忆蛟湖草堂》夜雨寒潮忆敝庐,人生只合老樵渔。五湖收拾看花眼,归去青山好著书。还有许多诗人就像散入天际的繁星,这里不一一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