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勇担当的冶氏“司马迁”
青海 马学忠
2023年8月18日上午10点,沟滩村冶氏家族的八九十位男女老少齐聚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川垣新区大丰收农家乐,为冶德明先生出版《冶土司冶姓回族纪略》、《青海冶土司及冶姓回族溯源》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祝贺活动,这让79岁的冶德明先生感到莫大的欣慰。

外人并不知道这位老人的姓名,更不知道他半生搜集整理冶氏家族史的艰辛,实际上,他作为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土生土长的本地老人,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历届县委、政府、政协的大力支持下,历经20多年搜集整理而撰写的《冶土司冶姓回族纪略》由民和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纳入结集出版计划,并经多次修订后于2014年12月出版。

《冶土司冶姓回族纪略》的出版,不但是民和县政协文史资料编纂出版的一大喜事,而且填补了青海冶氏家族史研究的空白,满足了冶氏子孙寻根问祖的需求。
《冶土司冶姓回族纪略》的出版,在冶氏族人和省内引起了强烈反响,600册的印发量远远满足不了众多读者的需求,要求再版的呼声很高。为此,冶德明老人不顾年老体弱,在冶德忠等亲友的陪同下,多次走访此前尚未涉足的省内外冶氏族人居住地,不断增添新的资料和内容,但此时的冶德明老人深感自己风烛残年、时不待人,于是自2022年年初便加紧整理资料,往往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终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青海冶土司及冶姓回族溯源》一书作为献礼与广大读者见面了。
“冶姓明清两朝青海土司中唯一回族土司,在青海回族历史上占重要地位。他们在今青海省民和县米拉钩地区曾统治500多年,对当地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马忠、马小琴著《青海冶土司评述》)
“知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天平省事,寻根问祖,虽已成文明新风,“冶氏本有家谱,有明迄今,世禄名家,忠贞世族,谱牒俱在,彰彰可考。然而经过事变,人口向外迁徙,冶氏家谱就此中断,再未接续达百年之久……”
“冶氏到也荣的儿子也祥一代,习汉俗改‘也’为‘冶’。冶氏家族,人丁兴旺,遍布全县各乡镇乃至省内海东各县甚至甘宁新……”(《民和县志》)
自清末一百年多来,冶氏子孙虽担任过青海省民和、化隆等县的副县长、县长、人大主任,海东地区人大工委副主任、青海日报编辑等职务,可谓人才辈出,但留心于族谱、家族史的人可以说凤毛麟角,恰恰是文化水平有限的冶德明先生勇担重任,挑起了撰写家族史的任务,在各级领导、同事的指导帮助下,在亲友族人的资助下,仅凭一己之力,撰写出篇幅如此之长、资料如此详实、考察如此详尽的两本书,该两本书的出版意义非常寻常,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重大意义愈发彰显,其珍重史料必将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
冶德明先生出生于青海省民和县联合乡(联合乡现撤并入巴州镇),在孩提时听父辈常讲冶氏人家来自米拉沟,还听说了一些冶土司的传说。1964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民和县大庄、前河、塘尔垣、巴州、川口等乡镇工作。1986年,担任川口镇党委秘书时,被提名参加《川口镇志》编写领导小组,从此开始了冶氏家族史的研究整理,迄今已37年矣!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冶德明先生以自己半生的艰辛付出,再次证明了这个大道理,并将当之无愧地成为冶氏家族中的“司马迁”。
冶德明先生是冶氏家族中迄今为止最优秀的一位家谱撰写人,也是民和县不可多得的一位文史资料编纂员,祝愿他的两本杰作愈来愈被学界关注、重视,愈来愈被冶氏族人喜爱、珍藏。相信他的历史功绩一定不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2023年8月28日星期一
作者简介:

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海东市人,法律研究生。曾任教师,情钟于史学,文学,哲学,国学,现为自由作家,善长诗歌,散文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