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
文/沈洪明
进入伏天,北方的天气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热,晴天里骄阳似火,闷热难耐。另一个是这伏雨,不下则可,一下定是大雨倾盆,水流成河。
这个季节,也是北方玉米生长的关键期,七月十五号左右,玉米就出蓼了。前些年,有的农民,会在玉米地里套种麦子,据说可以通风,还能增加玉米的产量。春天播种的麦子会在入伏之后收获。播种小麦,大多是在清明前后,古语说,二月清明麦在后,三月清明麦在前。实际上,当地已经好多年看不到有人种麦了,麦子产量低,再说,即便种了,也难以寻到打麦子的机器,磨面粉更是难题。都说黑土地更适合种植玉米,像黑吉辽三省正处在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东北平原,玉米产量高,品质好。我所居住的吉林省公主岭市还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评为中国玉米之乡的称号。这些年国家对种植玉米的农民实行耕种补贴,农民种植玉米的热情非常高。因此,这些年来当地普遍种植玉米,少有种小麦,大豆之类的作物。
今天提到的麦收,是我主张的利用校园的一些空闲土地,种的几垄麦子。在种麦子的同时,也种了几垄高粱,玉米和黄豆,还栽了半亩地的土豆。因为学校地处农村,有这样的优越条件,种的目的,无非是让在学校的孩子们能够认识几种常见的粮食作物,不至于生长在农村还不识得五谷。据说以前发生过类似的笑话,说的是有城里的人到农村来,把地里刚长出来的小麦说成了韭菜。实际上即便在乡村学校上学的孩子,也是难得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不像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经常下队参加支农劳动,都会干农活。如今时代不同了,也不奇怪。正因如此,我就动了在校园里种点儿农作物的想法,去年因为疫情和春季天气的原因,没能实现。今年疫情结束了,我就早早的安排学校后勤人员,提前采购好了种子,把地勾好了垄,准备种。小麦是清明之后种的,因为土地有限,所以只种了几垄,是老师负责撒种,安排学生观摩种的过程。
都说这麦子是种在冰上,收在火里,真是一点不假,小麦的种子耐寒,尽管播种的早,春寒料峭,冻结了一个冬季的大地,在清明前后,只是化了二三指深,犁趟过的垄底还有冰碴子,不过只要撒上小麦种子,不多日,就会长出了翠绿的麦苗,而不会像其他类作物那样容易坏种。小麦的生长期很短,大约四个月的时间,就成熟了,小麦成熟的时候正赶上伏天,天气热不说,还经常下雨,对收麦子影响很大,收麦子最好选在晴天,虽然天气热,但是对收麦子有好处,更适合晾晒储藏。
记得我小时候,生产队每年都种很多小麦,地里是头茬种麦子二茬种白菜萝卜。到了七月麦收时节,也是社员们最为忙碌的时候,那时候收麦子,都是连土薅麦子,再用脚踢掉麦根上的泥土,拧个绕子把麦子捆好,码在地上,再用车拉倒生产队的场院里,垛成高高的麦垛,选在晴日里,用牲口拉着石头滚子在场院打麦子了,此时正好是学校放暑假,我们男孩子此时都会集结在生产队的场院玩,胆子大的会爬上高高的麦垛上,往下跳,我打小就胆子小,只会在麦杆儿堆上打个滚,翻个跟头。弄得满头麦杆儿。略有潮湿的麦杆儿散发着淡淡香味儿。很好闻。玩累了,就躺在麦杆儿垛上,看天上慢慢移动的白云,若有如思。或是用麦杆儿给手笨的小伙伴编个蝈蝈笼子。那时候,生产队的场院很大,也没有人管我们这些野孩子。有时候,饿了,我们就偷搓麦粒儿放到嘴里嚼,有点儿像如今的小孩子们嚼口香糖,不过咀嚼之后的麦粒儿可吹不出好看的泡泡。
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虽然不如今天的孩子们物质生活好,但是远比现在孩子们的童年更有趣,更多的自由自在。
不同的时代,童年也是不能相比。此刻,思绪又把我从童年的快乐时光中拉了回来,说起在学校地里种的这几垄麦子,也到了该收获的时候,但此时,学校已经放暑假了,学生们没有赶上收麦子,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了,我和护校的老师还有工友,把成熟的麦子拔了下来,用剪刀把麦穂剪下来。昨天外出回来,我还惦记这些剪下来的麦穗,会不会被雨淋湿,好在麦穗被放在屋里晾着。由于放假的缘故,缺少人手给麦子脱粒,我就让老伴儿找来搓衣板,帮我搓麦子,没有干透的麦穗不好搓,麦芒还扎手,尽管是戴了手套,也是无济于事,后来我索性把麦穗挪到室外,用一个塑料铲子拍,弄得自己汗流浃背,灰头土脸。咳嗽了好一阵。搓下来的麦子也没有多少,好事儿老伴儿找来了秤,说要称一称麦子,看看到底有几斤。秤最诚实,不会说谎,这一称,才八斤。磨面都不够占碾子的,留做明年的麦种倒是绰绰有余。有耕耘才能有收获,虽然没打几斤麦子,,但是也从中体会到了收获的快乐,过日子一向节俭的老伴儿,还把洒落在地上的麦粒一个一个的拾起来,真是做到了颗粒归仓。
一粥一饭当知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杆念物力维艰。这句出自朱子家训名言警句,悬挂在学校的食堂的墙壁上。时刻提醒着学生们要爱惜粮食,拒绝浪费。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
这次麦收,虽然远没有我小时候,生产队麦收的场面那样热闹,没有宽敞的场院,没有高大无比的麦垛。但是,收获的麦子,颗颗饱满的,金黄色的麦杆儿散着的清香味儿依然如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