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 改 歌
殷朝芹
民以食为天。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吃饱饭的问题曾是横在人们面前的一座大山,因地制宜,更新种植,提高产量,是一项英明而科学的决策。南稻北引,在地势较洼的地区改种水稻,勤劳的沂蒙人民响应党的号召,积极开展实验工作,当时临沂县太平公社的东张屯村就是其中的领先者。
万事开头难,两年试种失败,颗粒无收,但东张屯人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发扬愚公移山和战争年代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在寒风凛冽采石修渠、疏通水道,在炎炎烈日下耕耘水田,躬身插秧,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在一九六三年的秋天取得了一千九百亩稻改的巨大成功,打响了中国农民脱贫致富的第一枪,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江北稻改第一村”,在沂蒙大地上又树立起一面红色的旗帜,为伟大沂蒙精神注入了新的金色内涵。这是一场改天换地的伟大农业革命,这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荣历史。家家囤漲缸满,余粮上缴国家,稻改的成功,不仅使粮食产量有了保障,还改变了临沂农民群众的膳食结构,让沂蒙人民有了崭新的精神面貌。谨以此文纪念临沂稻改胜利60周年,献给敢于战天斗地、不肯服输的英雄人民。

(一)
岁月如车轮,
经冬复历春,
古来多少事,
史册留烙印。
民以食为天,
无粮苦呻吟,
舍得流汗水,
黑土变成金。
“稻改”动天地,
流传有精神,
听我《稻改歌》,
励志再前进。
(二)
三年困难期,
你说多惨忍,
天灾又人祸,
造成大饥馑。
家家断炊烟,
逃荒四处奔,
饿殍遍地有,
闻说人吃人。
往事不是烟,
教训今犹存,
历史不能忘,
淘井水才深。

(三)
昔日东张屯,
涝洼地上蹲,
有田四千亩,
蛙鸣乱纷纷。
旱就旱个死,
涝能愁煞人,
十种九不收,
饥荒岁岁临。
高粱常难熟,
地瓜沤坏芯,
种麦不长个,
蔬菜烂根根。
老少三千口,
户户都赤贫,
年年吃救济,
人称讨饭村。
少儿瘦如柴,
老者水肿身,
有女往外嫁,
男孩成光棍。
鸡鸭养不活,
小狗离家门,
自身吃不饱,
如何报党恩?
上级恤民苦,
百姓思生存,
想尽千百计,
渴望拔穷根。
(四)
稻子本野生,
华夏有其根,
籽粒怀白玉,
糯米见仁心。
本是善良物,
驯化更亲民,
江南多栽种,
江北迹可寻。
大米煮成饭,
满桌香喷喷,
稻草有大用,
缮房抗雨淋。
天赐此作物,
产谷胜金银,
古人喜莳之,
已历七百旬。

(五)
且说东张屯,
领航有一人,
大名李玉德,
革命先参军。
战场身负伤,
退伍回本村,
担任党支书,
为民把命拼。
身正影无斜,
干事最认真,
雷厉又风行,
激情更惊人。
粮食难糊口,
玉德痛在心,
要打翻身仗,
肩上扛责任。
(六)
民以食为天,
有粮人心稳,
要让地丰产,
必须换脑筋。
中央来指示,
作物需换新,
积极搞试验,
南稻要北引。
玉德听党话,
誓让土生金,
村民要活命,
稻改是福音。
说干咱就干,
试种做探寻,
摸着石过河,
下水知浅深。
两次均不成,
社员灰了心,
玉德不信邪,
咬牙顶重云。
参观看实情,
重新树信心,
人定能胜天,
失败找教训。
水利是基础,
整地功夫深,
建渠又筑路,
沟涵得理顺。
干部拼命干,
群众觉悟新,
男女都上阵,
苦干冬和春。
外出采石头,
汗水流成吨,
攻坚又克难,
怎计苦和辛?
上级来支持,
领导驻进村,
同吃同劳动,
助力重千钧。
世上无难事,
只怕铁了心,
坚决不松口,
愚公感天神。

(七)
一九六三年,
秋来喜盈门,
紫气东边来,
福临东张屯。
一千九百亩,
金稻浪滚滚,
千年老洼地,
变成聚宝盆。
镰刀刷刷响,
稻穗孩般亲,
捆束怀里抱,
喜泪湿衣襟。
割罢运上场,
脱粒腾雾云,
稻草垛成山,
街巷难通人。
狗儿撒欢跑,
鸡鸭更欢欣,
水牛嚼稻草,
满嘴也生津。
老人捧稻谷,
嗫嚅变口音,
儿童盼米饭,
巴咂小嘴唇。
上秤称一称,
亩产五百斤,
丰收头一回,
全村大振奋。
(八)
喜鹊喳喳叫,
锣鼓一阵阵,
消息不胫走,
捷报天下闻。
记者来采访,
广播上新闻,
报纸刊头条,
戏剧演绎真。
中央来视察,
参观人如云,
拍成纪录片,
全国放视频。
“稻改第一村”,
江北看张屯,
北京农展馆,
专区赞张屯。
摘掉穷帽子,
家家粮满囤。
余粮缴国库,
荣光耀家门。
辛苦终有报,
“江南”请进村,
幸福新体验,
天道真酬勤。

(九)
张屯不自满,
乘胜再使劲,
一九六四年,
缴粮百万斤。
树起一面旗,
稻改在延伸,
铺开六万亩,
遍布太平镇。
争相学模范,
赛歌有方阵,
村村喜讯传,
总产五万吨。
丰产贡献大,
惊动国务院,
“大寨式专区”,
表彰命名新。
(十)
产量保争先,
科研跟得紧,
品种更优选,
质量在刷新。
玉德当模范,
太平成先进,
时代新愚公,
沂蒙大精神。
经验在传承,
脚步迈得勤,
撸袖加油干,
不断奏强音。
一晃六十载,
往日如昨晨,
经营创品牌,
稻谷做功臣。
田园美如画,
振兴新乡村,
稻菽千重浪,
风光正宜人。

(十一)
火箭能上天,
要靠力推进,
列车高速跑,
车头做牵引。
大桥铺得长,
支撑有柱墩,
稻改能成功,
莫忘奠基人。
舒同、谭启龙,
沂蒙常挂心,
建议试种稻,
省委发公文。
最早推稻改,
要数薛亭君,
地委副书记,
一颗菩萨心。
人称“稻改迷”,
他叫李永臣,
县委一把手,
驻点东张屯。
公社掌门者,
走户又串村,
姓孙名运法,
稻改发起人。
稻改能成功,
有赖郑斯仁,
时任技术员,
田间献青春。
时光匆匆过,
长空驻星辰,
人间留碑刻,
永志众英魂。
稻改千秋业,
引路有斯人,
缅怀永不忘,
景仰感其恩。
(十二)
事业要成功,
关键看人民,
群众凝聚力,
挥手砍断金。
修渠需石子,
挥锤靠老人,
烟也忘了抽,
岂在为工分?
班长刘桂兰,
人称假小子,
摽着男子干,
忘记姑娘身。
女子郭秀贞,
劳动真勤奋,
十指磨出血,
插秧不停顿。
社员王朝文,
插秧快如神,
日逾两亩半,
比武得冠军。
团员许若堂,
遇事动脑筋,
创造拉绳法,
插秧定标准。
老农梁如贵,
发明整地耙,
不仅省人力,
平地还均匀。
插秧大会战,
老少齐上阵,
饭在地里吃,
两头见星辰。
苞虫食稻叶,
支书心如焚,
群众凑鸡蛋,
买药灭虫困。
稻改英雄谱,
事迹真感人,
礼赞老前辈,
不能忘他们。

(十三)
又是金秋至,
友人邀朝芹,
走近东张屯,
寻访稻改人。
朝芹一儒生,
说来挺幸运,
生于六三年,
稻改同诞辰。
打小有米吃,
你说多开心,
父辈田间作,
我做读书人。
观罢文化馆,
心中已兴奋,
进村听介绍,
思绪变深沉。
远眺万亩稻,
情浪同翻滚,
车上欲引歌,
归来不思寝。
埋头书桌前,
动笔做诗吟,
不计工与拙,
专注在精神。
(十四)
珍宝压箱底,
世代不受贫,
好酒百年酿,
开缸就醉人。
稻改大事业,
历史丰碑存,
前辈创经验,
后人少困顿。
脚步往前迈,
支撑是精神,
登山观远景,
莫忘铺阶人。
岁月有积淀,
经典需钩沉,
前事后事师,
温故能知新。
时代新长征,
路途仍艰辛,
追求中国梦,
奋发向前进。
一首《稻改歌》,
几多话外音,
但愿读诗者,
都是知心人。
愿我大中华,
岁岁皆丰稔,
祈我美田园,
寸土生寸金。
(2023年9月)

(作者系山东省红色宣讲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齐鲁文化之星、临沂市兰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