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萦情怀无尽
一一写给母校建校六十五周年
文/赵長民(旭东)
一九六五年八月三十日,我由西安市东郊的蓝田县坐汽车,乘火车,再转汽车,经过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穿越秦岭,进入汉中盆地,跨进了母校_汉中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八日由汉中大学毕业,五十五年来,三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一个个美丽的记忆,无时无刻不魂牵梦萦在我的心田。母校情怀,依然无尽!

一、陕南学府一明珠
汉中大学创建于一九五八年,当时国家正值建国后经济发展最困难和人才最匮乏的时期,汉中大学正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之急需而诞生的一所综合性大学。为了尽快为社会输送人才,汉中大学以教育,农学和医学为基础,相继设置了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农学,医学等专业。建校初期,缺少师资,一群有志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毅然离开省会城市从上海,西安来支援汉中大学,没有校舍,师生们在荒芜的土地上,平整土地,拉砖推沙,积极参加建校劳动,建起了几十排平房和第一栋砖混教学实验楼房。没有教学仪器,师生们自制教具,自己采集标本,绿化校园,师生亲自动手栽种花草树木,一边建设,一边上课,凭借辛勤的劳动双手和乐观主义精神,建起了初具规模的汉中大学校园。
二、三年亲历母校
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在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指导下,经国家高教部批准,原宝鸡大学,安康大学,汉中农学院,商洛师范学院停办撤销,汉中大学成为陕南学府唯一一所高等院校。
一九六五年我进入汉中大学后,学校领导班子配备已经得调整和加強,师资力量得到充实,扩大,提升,教学,图书馆,阅覧室,实验室的设备设施得到充实增加,体育活动场地,大礼堂,食堂,餐厅,洗澡堂,游泳池,印刷厂等后勤保障和公共文化福利设施建设也已完善,多功能,多层次的作用体糸得到体现和发挥,校园绿化,环境美化的秀丽美景至今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在学校,特别是中文系领导和老师们在同我们新生劳动和交流中谈到汉中和汉中大学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及五大优越条件至今还为老校友们津津乐道,印象深刻。
①,“汉中,秦岭屏障于北,巴山横亘于南,汉江平原贯穿于中,地形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位于祖国腹地,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必然能够发挥其重要的特殊作用”。由于“汉中地处战略纵深地带,地形要冲,地理条件优越,山川交错,气候温和宜人,物产丰富,水资源充足,是国家重要国防工业,国防科研,国家高精尖重要骨干企业建没的良好基础"。又是陕西美称的小江南,是陕南的一颗明珠,因此汉中被确定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而汉中大学就建立在汉中腹地的中心汉中市。听到此论,我们联想到远在北京的时任高教部部长蒋南翔指示把六五年已经被西北大学优先录取,后因国家援越抗美,要西北大学接收越南留学生,让把我们二十多名被录取的学生调剂到环境好,生活水平高的汉中大学来学习的良好初衷,(这件事原王湘主任,段永华老师可証。)
②汉中大学无论藏书种类和数量及人均数量在全国最高。学校图书馆图书是由分别盖有宝鸡大学,安康大学,汉中农学院,汉中大学等图章的图书组成,,便于学子们在书山学海中汲取知识营业,开阔科技视野,提高创新能力。
③教学仪器设备设施是由以上几个院校调整调拨过来的,加上兄弟院校支援,国家财政支持,得到极大充实和提升,便于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开发智力,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
④校园旷阔优静,风景如画秀美。汉中大学当时总面积二平方公里,东西宽一公里,南北长二公里,北近汉中市东关,南临汉中造纸厂,东接南北向的简易公路和路东的原医疗系医院和汉中大学双职工家属院,西挨着庄稼地农田。校园除前边提到的教学区,办公区,后勤保障区,生活区设施外,畜牧场(养猪场,养牛场,鱼塘),橘园,收割道场,农场等占了整个校园的五分之三。整个校园道路东西南北十字交插,错落有致,空旷广阔,水泥路两边果树成行,高树掩日,小径绿树成荫,花草树木,鳞次栉比,那淡淡的桂花香,微微的橘子香,浓浓的学府书香气,都是那样令人心醉神怡,那如画如诗的校园美景令人怡然欣然,令人难忘。
⑤领导班子強,师资水平高,老中青组成,结构合理。老校长李公,是汉中有名的教育教学高手管理者,老书记余达夫是文学副教授,副校长贾则复是九三学社成员,著名学者,副教授,体育老师是副教授,国家二级裁判;王湘和张仁镜分别是中文糸正副主任,王湘主任当时是讲师,有汉语言著作两部,是中文糸的有资深和权威老师,讲课一口流利的标准普通话,受到同学们敬佩和尊重,付主任张仁镜老师讲课,言谈举止俨然一个学者风范,绅士风度,讲台上娓娓道来,同学们洗耳恭听,很有吸引力,校园内外很有名气人气,学子们时时津津乐道。当年的刘毓贤化学讲师,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佘国炳老师是四川大学毕业。黄连生老师是中山大学毕业。刘斌,冉崇仁,李仲昆老师是陕西师范大学毕业。黄宝生老师是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何根生,诸玉龙二位老师是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还有一批年富力强的西北大学毕业的张福生,王同生,贺显颜,余希斯和汉中大学优秀留校生段永华,王邦余等老师。老师们学历高,责任心强,能力高,平易近人,师生关系融洽,相得益彰,促进了学子们的学习和成长。
总之,以上五点使新生同学们了解和身同感受,更加热爱母校,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巩固了专业思想,促进了学习积极性,为学子们奋发学习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 見証母校发展
十年文革,使汉中大学受到极大冲击,文革中停止招生,先后改名为陕师大汉中分校,在学校发展面临危急时刻,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的春凤为这所老校注入了生命的活力,汉中大学恢复并更名为汉中师范学院。恢复高考制度后的学校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打开了新局面,专业设置逐步齐全,师范特色逐步显现,成为了“陕南教师教育”的摇篮,经过多年的办学历程,形成了“教师教育”的良好基础。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春风还催生了另一个工科院校,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经省委批准,在原北京大学汉中分校的校址上成立了陕西工学院。
二零零一年,新世纪的钟声刚刚敲响,经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原汉中师范学院和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陕西理工学院,二零一六年陕西理工学院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原陕西省省省长胡和平和副省袁庄长兴参加了陕西理工大学揭牌仪式,二零一九年陕西理工大学提升为一本重点录取大学生院校,陕西理工大学成为陕南学府的一颗明星,冉冉升起,展现在广大人们视野中。
四、笑语欢声 凯歌高奏!
六十五载薪火传承,六十五年硕果累累。回首六十五年的奋斗史,我感慨万千,倍感自豪。改革开放的四十五年,也是学校获得新生和腾飞的四十五年,也是学校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四十五年。建校六十五年来,学校合理定位,准确把握,紧密结合秦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培训人才,形成了“扎根秦巴,艰苦创业,服务基层,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如今陕西理工大学旧貌换新颜,“风景这边独好”。
陕西理工大学如今的南北校园,拔地而起的一栋栋新楼,雄伟壮观;教室,实验室桌椅光亮崭新,明窗净几;先进的多媒体,不同类型的崭新设备,多功能多层次的设施一改旧观,今非昔比,沧桑岁月,包含着艰难困苦的创业历程。更多展现出六十五年来改革创新的巨大成就。
五、祝愿母校 只争朝夕再腾飞
陕西理工大学承前启后,谋划未来,开创陕西理工大学的美好前程。总结过去,研究现在,谋划未来,陕西理工大学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学校全局,全面落实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努力把学校建成省内外知名的高水平陕西理工大学,力争很快步入陕西省属高校强校之列。
现在的校园里充满了欢歌和笑语,洋溢着友谊和激情。二零一八年举行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和建校六十周年庆典是一个盛大的节日,是一场盛大的聚会,是一次盛大的博览,是一部盛大的乐典。她唤醒了母校封尘的记忆,牵动着母校感慨的思绪,她激发着母校沸腾的激情,催生着母校追求的梦想,鞭策着母校高昂前进的步伐。今年的六十五年华诞是陝西理工大学的又一次重要里程碑,是陕西理工大学又一新的起跑线。六十五年的纪念大会将又是一次动员会,是宣言书。随着王磊新任校长的履新陕西理工大学,祝愿陕西理工大学全体师生团结起来,同舟共济,拼搏进取,为把陕西理工大学建成省内外知名,特色鲜明的陕西理工大学而努力奋斗!喜看绽放光辉母校的今天,必將会展望灿烂的明天!
秦岭云横,阻碍万千,作为母校一位校友,我的心始终与母校在一起,与母校师生在一起,我將一如既往地继续关心和关注支持母校的一切。五十五年来,虽然我在母校学习生活的时光只有三年,但在我的心中,母校啊!你永远是我记忆里最惦记最美好最神圣的家园!陕西理工大学,祝你一路腾飞,争取早日跻身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著名高校之林!
母校情怀,魂牵梦萦,依然无尽……
原汉中大学1968级中文糸校友、 西安航天培训中心退休职工:
赵長民(旭东)
癸卯年八月初九
作者简介:
赵長民,网名,旭日东升。籍贯西安市蓝田县。陕西理工大学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航天第四研究院西安航天培训中心退休教师,髙级讲师职称。爱好文学,致力于古典词歌创作,诗词及文章多发表在《水为之文学》,《乡土蓝田》,《滋水美文》,《灞柳文艺》等文学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