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难忘是乡音
焦省修(甘肃兰州)
在中国,那数不清的方言就是每个人的乡音。有如植入心间的一张“声”份证,留住乡音,也就留住了中华文化的根脉。
难忘的乡音,记忆中的土地,便是每个人心中的乡土情结。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乡音是无法改变的,那是人生永恒的福音。人来到这个世界,降临在这块独有的土地上,乡音如一把火热的烙铁印在身上。不管你是江南人,还是北国人,这个无法改变的乡音伴随着南征北战,成了终生的财富。 不管我们离开家乡多少年,不管我们旅行到何处,听到家乡的语音——家乡话,感觉特别的激动,特别的亲近,心里热乎乎的,一种发自内心的亲近感悠然升上心头。恰如那首歌所唱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就是乡音在彼此的心中形成一个共同点——亲不亲一家人,人不亲,土还亲,必定喝一条河水长大的人。
这就是乡音的积极作用。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家是人生的安全港湾,是心灵的栖息地;家乡是养育自己的地方,家乡的一切在自己的眼里、心里永远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和谐,那样的亲近,家乡的父老乡亲是那样的忠厚,那样的坦诚,那一张张和霭的面孔,特别是那浓重的家乡口音,永远无法忘记。
我的家乡——临泾包庄,再缩小一点,就是唐坬的夏堡子。特有的乡音,伴随了我的童年和少年,青年和老年。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都会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五泉品茗,黄河揽胜,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
正因为乡音的特殊作用,我爱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爱故乡一切的一切,也正因为如此,我自私,愿为故乡做自己能做的一切事情。要说我一生中唯一的以权谋私,那就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农资供应最为吃紧的时候,我为家乡特批过一车化肥;当生产队急需一辆手扶拖拉机的时候,我费尽周折,也给争取购买了一台;当得知周围村庄都解决了吃水问题,而家乡吃水还在深沟里的人挑驴驮,我联系省计委立项,争取国家投资,为他们修建了一处小上水工程。
不知不觉,离开故乡已七十年有余,其中虽然回去过多次,只是来去甚是仓促,还没来得及和亲朋好友把酒言欢,秉烛夜游,又急促的离开,惹了一股意犹未尽的愁,家乡的歌曲陪伴我度过最快乐最难熬的日子,家乡的方言更是难以忘怀,以至于每次跟同事攀谈时,他们脸上时常会有奇怪的表情,已屡见不鲜。现在连我自己也不清楚,家乡的方言为什么会在我嘴角里根深蒂固?这种带着家乡味道的生活,美到不可言喻了。随着年迈体弱的一天天加剧,加之疾病缠身,远山重阻,交通不便,再想回乡已成为一种奢望。
虽然远离故土,但令我无比欣喜的是,在信息网络发达的今天,我每天都能知晓家乡的人和事,能看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尤其是那些新农村建设的一页页优美画面,那些脱贫攻坚的一步步艰难历程,那些乡村振兴的一幅幅宏伟蓝图,都令我兴奋不已,看到故乡的人过上了好日子,激动的我老泪纵横,彻夜无眠。
树老怀根,人老怀旧,过去的一切令我无法忘怀,想念的久了,无论遇到谁,只要谈到故乡事,我顿时就来了精神,蹒跚的脚步立马就加快了,只要遇到故乡人,无论如何,我都要请到家里坐坐,叙叙旧,聊一聊。
正好,家乡的表弟包焕新到省城看望我来了,不光带来了浓厚乡音,还带来了故乡浓浓的亲情和泥土的芳香,还有他们精心编撰的《人文包庄》1000多页,厚厚的两本。
记得今年春季,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意外接到了老家堂弟照培的电话,说他和表弟包焕新、包玉泉,还有表侄包正刚,在村委会的支持下,正在编撰《人文包庄》,目的是为了记住乡音,不忘乡愁,把过去一些富有正能量和说教意义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并要将我的有关信息收录进去。听到这个消息,我既高兴又惭愧。高兴的是,家乡的这片热土,始终有一批忘我的劳动者,他们一边耕作不息,传承农耕文化,发展壮大地方经济,同时又笔耕不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讴歌先进,激励未来,这正合我意。故乡包庄虽然是一个小行政村,在中国地图上渺小的可以忽略不记,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更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平凡的不能再平凡,但却有很多值得记住的东西,比如清末进士焦国理拥护红军,疾恶爱民;比如清末乡贡包中廉主讲中峰书院,春风育桃李;比如抗美援朝时期的“人民功臣”刘积安;比如享誉中外的民间剪纸艺术大师祁秀梅等等。还有改革开放以来,奋战在祖国大江南北各个行业不同岗位的包庄籍人士,勤勤恳恳忘我地付出,有的为祖国建设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如果没有谁来笔下深耕,肯定将会被遗失或淡忘,这种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表弟包焕新作为主编,他们正好承担了这一光荣使命。编写村史,在镇原境内,也许后有来者,但却前无古人,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历史壮举。惭愧的是,我为家乡做的事情少之又少,简直微不足道,尤其是退休之后,身体不好,回乡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想再做些事情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他们却记住了我,还要把我写进书里,令我受宠若惊,无地自容,只能婉言谢绝了。
拿起这两本厚重的书,我深深体会到,这里面凝聚着各位编委们辛劳的付出和播撒的汗水。他们在无资金支持,无档案可查的情况下,翻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很多老人,搜寻了很多素材,可以想象到,在这5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利用农闲或休假日,白天爬山越岭外出采访,晚上挑灯夜读,奋笔疾书,终于完成了这部出自于“包庄”的巨著,先不管其文字质量如何,单就这沉甸甸的分量,已足以证明书中含有大量的信息和翔实的内容,正如一首歌唱到:“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为了谁,为了秋的收获,为了春回大雁归,满腔热血唱出青春无悔……”
岁月如歌,人生几何!如今家乡与我同龄人已大多不在了,九十岁以上的老人更是寥寥无几,唯有乡音伴随着我一天天老去。《人文包庄》让我再一次重温了乡音,那些逝去的岁月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又在我脑海里浮现。
美丽的包庄我们的家。咱们家乡的美,美在钟灵毓秀、人才辈出,美在历史厚重、民风淳朴,美在与时俱进、时代特征。但愿这部“巨著”尽快付梓出版,真正成为故乡包庄乡音的存储和载体,激励故乡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奋发图强,继往开来,为乡村振兴,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2023年中秋节前夕于兰州

作者简介:焦省修,男,汉族,1930年8月出生,包庄村唐坬组夏堡人。中共党员。毕业于平凉师范学校。原任甘肃省机械工业公司人事处处长,现退休在家,定居兰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