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包庄》后记
本书前言中曾经提到过,为了我们共同生活的这片热土拥有一份近似于完整的记录,记住乡音,记住乡愁,大量的历史资料、名胜古迹、美丽传说、风物故事急需挖掘整理,编纂成书,此举上可告慰先祖前贤,下可滋育子孙后人。而《人文包庄》正在肩负这一使命。这是一份良心,更是一种责任。
《人文包庄》对包庄村的历史现状,以及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人们,可以说是一个经得住时间检验的交代。包庄村是一个普通的农业村庄,以人文信息、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和历史事件为中心内容,精心地记录乡村的过去未来,不但有助于有朝一日我们对消失在城市化浪潮中的村庄的回忆,更会让下一代看到他的父辈母辈曾经生活过的状态,当然,如果书中所提及的一些民俗民风能够为社会学家提供研究的资料,则是我们非常高兴的事情。
本书在资料收集、采访、编篡过程中,由村党总支副书记包耀华负责收集提供村委会有关资料;由各村组组长负责收集各组的人文信息;由编辑焦照培对各村组的典型人物、历史事件负责采访、收集、核对,并撰写了大量文字资料;由编辑包玉泉负责收集图片资料;由主编包焕新统一协调、安排、梳理、整理,形成毛稿,先后打印成册7本(草稿);最后由编审包正刚统稿并校阅全篇。同时,邀请原镇原县政协副主席朱轩麟、包庄村原党支部书记秦统军、张志琪先生审稿纠错,对于他们的审读,我们表示由衷地敬意!
修史修志,历来都是一个大工程,需要众人配合完成,以一人之力,想完成一段历史或记录一个村庄的前世今生,几乎很难做到。今天之所以能够交出这份35万字1200多页的答卷,当然离不开众人的积极配合,对于他们的配合和无私的帮助,我们要道一声感谢。
首先要感谢包庄村全体村民。一片土地,正因为有了人们的聚居,才会形成村落;正因为有了村民和他们先辈们的代代生息,才为这片土地注入活力。从我们爬梳的历史来看,包庄村曾是一个移民村庄,四面八方的人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经历了百余年的汇聚,终于形成了现在的村落。他们汇聚的缘起,生息的经过以及建设这篇热土的历程,为我们书写编篡提供了必要条件,没有他们,不可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
其次要感谢村两委的领导集体和各村组长。没有他们首肯,编篡计划是很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他们在百忙之中,依旧能想到修志,实在是怀有一颗对历史敬畏的心。他们是修撰的发愿者、推动者,也是资料的采集者,没有他们的坚持和鼓励,本书难以完成。
三要感谢为编篡提供无偿帮助的人们。他们是历史的亲历者或知情者,他们或是他们的父辈经历了百年以来跌宕起伏的历史发展,为我们今天记录过去,提供了能够准确依靠的口述资料和文献记载。他们娓娓道来亲身经历或回忆其先辈轶事时的场景,我们是很难忘记的。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历史的亲历者和知情人的回忆和帮助,才使得我们的《人文包庄》变得有血有肉,鲜活起来。
四要感谢西北师大美术学院教授包建新先生为《人文包庄》题写书名。
最后要感谢为《人文包庄》付梓出版而提供帮助、资助的社会各界人士,已在功德榜提名鸣谢,如果没有他们的倾囊相助,也是难以面世的。
此次编篡,从开始筹划到最后完成,历时一年有余。中间虽然断断续续,历经艰辛,遇到资金、舆论、疫情等诸多干扰和困难,但好歹总算完成了。这是我们对发愿者和提供无私帮助的人们的一个交代。远在兰州的包庄村唐坬组夏堡人士、93岁高龄的原任甘肃省机械工业公司人事处处长焦省修先生浏览毛稿之后,兴奋不已,亲自撰文给予肯定和高度评价。至于其他是非功过,留待后人再去评议吧!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均以前面第一个字的英文字母排序。
如今,《人文包庄》即将付梓,虽然由于资料短缺,内容还显粗糙,但毕竟用力地记录了过去,给村民们留下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本村发展脉络。
限于编者学识水平有限,加之资料的详尽程度不足,我们深知,本书中还有很多不够完善之处,谬误在所难免。对于这些,只能寄希望于日后不断修订完善了。
编 者
癸卯中秋节前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