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敦运 朗诵:杨建松

一方老石,篆刻着遒(qiú)劲的“世家”两字,而且还冠以儒雅的“青莲”,静静地矗立在江夏南乡一个偏远的小村,你相信么?
但这确是我们都生着左右手一样的真实。
这个小村,就是“李谱”。而且它还由更小的“大李谱”和“小李谱”合并而成。

1963年时,李谱属杨湖大队,为土地堂公社管辖。
1983年撤社建乡后属土地堂乡。
2001年机构合并后划归乌龙泉街道办事处。
今天,走进李谱湾依然可以找到当年规划整齐的“六纵四横”老屋遗址,可以看到每排房屋之间互通互联的石板路,只是往事如烟,繁华已散。

现存的“硬三间(gān)”,中间都是堂屋,两边为卧室,大门上还有石雕门楣,门楣上横书“青莲世家”,轻轻敲击石门,仿佛还能从铿锵作响的回应中透出当年古风古韵。
由于整个村子都姓李,的确容易唤起访客的遐想,而村中也的确有人说他们就是青莲居士李白的后裔。

村里有口保存得不错的“月塘”,在人们普遍信仰“山主子孙水主财”的传统里,这可是全村至珍。月塘附近的广场上铺满了青石,20多米长的塘堤上还排列着六根瓜棱望柱和五块栏板石,望柱立在抱鼓石上,上面篆刻着麒麟、蝙蝠、梅花鹿……

据说,千年前的李姓先祖躲到湖咀时就因看中这里的风水,才在此落脚,付汗耕读。只有一点让他遗憾,那就是村东有山似“龙”,而西边却无对应的“白虎”。为了补缺,睿智的他在村西栽种了一片枸骨树(猫儿刺,也叫老虎刺),这才满足了阴阳学的格局需要[1]。没想到几百年后树丛中有棵脱颖而出,腰围几尺,绿荫蔽日,不仅崛起为该湾的神木之最,而且被列入了武汉古树名录[2]。

诗仙李白果真与湖村李谱积有渊源?
就是这根问号扯出了三百年前的一件往事。
那还是康熙三年(1664),顺治九年(1652)的进士李昌祚(zuò,字文孙),由于患色痨(肺结核)从大理寺卿(正三品,掌握全国刑狱的最高长官)的位置上退下来病休时曾专访过李谱[3],还留下过一首诗:
祖脉葳蕤(wēi ruí)自赵来,
乡台摇落心未衰。
也谢两江圣德水,
甘润老李枝叶开。
他对族长说,我祖上也是李谱人,只是明末才离开江夏去了汉阳。儿时祖父就告诉他:李白到江夏时曾分别被李邕(yōng)、李景先以高朋,后当自家相待,所以在乾元元年(758)游览修静寺时才写下《题江夏修静寺》,于是有了开头那句“我家北海宅”的深情吟咏。
修静寺在哪?灵泉山[4]。

灵泉山的修静寺起先还真像崔敦礼所说的那样:“披蕊笈,诵云篇。朝朝香之篆炉烟”,但到了南宋末年,忽必烈命“荆湖行省”左丞相伯颜攻下鄂州(武昌)后,右丞阿里海牙之子忽失海牙,率1500骑兵奔袭灵泉,古寺就此化为瓦砾。明朝中期易地重建于小洪山南麓,抗日战争时期又遭日寇焚毁[5]。
知晓清王朝最高机密的李昌祚接着说,李谱之所以叫“李谱”,就在于李白试着与江夏李氏联谱时突然发现,他们几乎同出一源。
闻之,族长愕然。
他不得不愕然,他虽然也猜测过这些,但却没有一个人,尤其是没有一个有权威的人对他证实啊。
李昌祚的这次到访,仿佛在历史的铁幕上凿开了一缝,让他窥见了百寻难一的秘密。
投射在铁幕上的历史告诉李谱湾的族长,唐天宝六载(747)奸相李林甫仗杀李邕、查封了黄公乡的青菱酒肆后,李邕族叔李景只得避乱,东去三十里(直线距离其实只有13千米)于樊湖(梁子湖)大头咀重新开基求居。因为当初与李白谈起祖脉曾怀疑彼此间有点血缘,但却不知具体世系之差,所以揣着一点冒昧给新村取了个大名叫“李谱”,一则提醒后人要弄清江夏与陇西两李之间的关系,二则要传承从高祖李就经过李善、李邕而勃发的浓郁书香。
李谱族长明白,唐代之前李氏最盛的裔脉在赵郡,那是因李牧(今邢台隆尧县人,战国著名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所致 [6]。

到了东汉末年,李牧的第10世孙高阳侯李就徙居江夏平春(今河南信阳市西北)后才形成了今天的江夏李[7],传到李景这一代已经9世;而曾任括州(处州,今浙江省丽水)刺史的李邕则为李就的第10代后人,也就是李牧的第22世孙。

李渊灭隋建唐(618~907)后,陇西李氏之势迅速盖过赵郡而成天下第一大“李”。然而,在大唐立国后的第一个100年中,陇西李氏却一直不知道自家10世之前的高祖是谁,直到李隆基执政(712~756年)时才确认了是李暠(hào),并封他为李唐王朝的“兴圣皇帝”[8]。
在我国,皇族都是有专门档案的,而且档案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先秦,譬如那时出现的《世本》就集成了王室和诸侯公室的世系记录。入唐后,为了与民间“谱牒”相区别,皇谱有了专名,被称为“玉牒”,这可是深受国家保护的高度机密,不仅普通人见不到,就是像李白这样的名人大腕在没有成为“供奉翰林”之前也是无缘目睹的,上文中提到的清代李昌祚在任大理寺卿之前同样不能接触这类机密。
虽说民谱也为宗族之秘,但遇到李白这样的巨擘要与本姓联谱还是可以查询的,况且他还与本家骄子李邕有莫逆之交。
看完李“江夏李氏”的世系表,李白也觉得与李景有血缘,但就是确定不了准确的链接发生在何时,只好模糊地道了一声“一笔写不出两个李,五百年前我们应该是一家哩”。
然而,“应然”不等于“实然”,李景多么希望听到李白说出“实然”,可是没有。

天宝元年(742),李白因出类拔萃的诗赋和皇亲推荐,被唐玄宗青睐(lài)并降辇(niǎn)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之后又被拜为“供奉翰林”,陪侍左右[9]。由此,他终于有机会看到了唐玄宗钦定的“陇西李氏世系表”。
在这张表中他发现了自己熟悉的10世高祖“李暠”[8],也吃惊地看到李隆基为李暠的12世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样一来,被贺知章称为“诗仙”的李太白一下子逆袭成了李隆基的“皇爷爷”。
没办法,这是李隆基自己承认的。
好不兴奋的李白立即写了封信,托朋友带给驿道旁李家铺的李景,却没料到李景已于几年前因李林甫查封“青菱酒肆”而避居他乡。
其实李白是应该料得到的,因为他早就看过《邸报》,知道李邕被李林甫仗死公堂。

天宝十一载(753),李林甫死了且被抄家,李景这才敢在江夏的街衢露面。
至德二载(757年),辗转了几年的李白跟随宋若思到了武昌(今鄂州)[9],托朋友终于打听到了李景的消息,并请他过湖一叙。
就这一叙,李景不仅知道了自家高祖名叫李玑(jī),李白的高祖是李崇,还了解到崇、玑二人是亲兄弟。诗仙是李崇的37世孙,而李景只是第22代,辈分比诗仙足足长了15世!
李白不说自己是晚辈,因政治迫害而惊恐初定的李景怎敢吱声?
回到大咀头,他立即勒石为碑,雕木成匾,“青莲世家”从此播名乡里。

第二年,李白走进了李邕在灵泉山的故居,发现这里已经被李邕之子李洞(前长沙太守)改造成了修静寺,于是含泪蘸墨,上壁留下《题江夏修静寺》,诗云:
我家北海宅,
作寺南江滨。
空庭无玉树,
高殿坐幽人。
书带留青草,
琴堂幂素尘。
平生种桃李,
寂灭不成春。

李白见洞如见邕,因此语气格外亲切,缅怀之情溢于言表。而此时的李洞已完全放下了尘世烦恼,即使明知诗仙与父亲相交甚笃(dǔ),也只是一脸麻木相对。
颇为失落的李白,黯然神伤,悄悄离去。
李白走了,离开了本该打捞一点亲情的灵泉山,也离开了他曾魂牵梦绕的深情江夏。
走进了历史的李白,怎么也不会想到1400年后江夏人又想起了他。其实江夏一直都没有忘记过这位贵客、这位家门、这位根植江夏文脉的巨擘!
不是吗,你侧耳听听,那风中鼓动的不正是诗仙的倾心之作《江夏行》?!

2023.10.08写于江夏
注:
[1]彭敦运.青莲世家有遗痕[M].江夏地名纵横.武汉出版社.2016.7:318.
[2]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我市第二批一级保护古树名木目录的通告[N].武汉市人民政府文件.武政〔2006〕2 号.
[3]尹海金、曹端祥.上篇.清代进士辞典[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112.
[4]张高荣.灵泉寺记.新编灵泉志[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6:10:14.
[5]董玉梅.李北海和修静寺|三镇古今[N].长江日报.2023.3.21.
[6][南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M].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
[7]贾文丰.江夏李氏徙居平春考辨[M].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
[8]陳麗萍.唐代宗室研究[M].中西书局.2022.4:22.
[9]陈占标.谱牒与修志[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30.
[10][8][唐]李阳冰.李翰林草堂集序[M].全唐文/卷0437。
[11]杜甫.杜甫集:三晋出版社,2008.6:第239页.

彭敦运,男。湖北省学科带头人。湖北省地方教材审定专家。省教育厅重大项目(校本教研)组专家。中南三省班主任学术委员会执行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特聘专家。《中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线班级”专栏作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栏作者。国家NOC赛事班主任赛项设计人兼第一届裁判长。
诵读:杨建松,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诵艺术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湖北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认证编辑。

摄影:刘汉林,武汉市江夏区摄影家协会会员,城市规划工程师,擅长自然风光、城市风光。
彭敦运【工笔江夏】系列作品
(请点击标题阅读)
1 《心上的金口》
2 《华丽转身的纸坊》
3 《坊城夜话——关于纸坊的传说》
4 《似梦非梦法泗州》
5 《有笔难绘保福祠》
6 《江城茶仓》
7 《织女临津也相妒》
8 《草色烟光情深处》
9 《圣水黄家湖》
10《报春梅》
11《白云阿的传说》
12《焚香谭古城》
13《雨过天青照大湖》
14《等鲤》
15《传奇嵌在湖中央》
16《惟楚有才》
17《首县首树》
18《邟侯大伽》
19《乡思如海》
20《奶奶给讲梁子湖》
21《梁子湖味》
22《白马头》
23《鼙鼓声中湖州矮》
24《九月桂花红》
25《五里墩》
26《古山铁锦》
27《沉钩夜泊山》
28《丁家咀》
29《干鱼庙》
30《志在鼎甲》
31《涉湖边上的洋码头》
32《打狗湖》
33《橘说江夏》
34《神堂海》
35《八分落霞》
36《枯竹海》
37《女台山》
38《黄公兰》
39《江城第一店》
40《扎营咀》
41《金水闸》
42《关门堤》
43《英雄村》
44《五枫桥》
45《种个墨斗再探花》
46《𡘧门口》
47《鲤鱼撩花》
48《拾遗元丰》
49《叶家海》
50《翟家边》
51《上马厂》
52《后屋》
53《湖咀曾庙供张宪》
54《廖桥》
55《鲛之泪》
56《青埠湾》
57《陈博士》
58《夏祠》
59《青龙河》
60《笔架山》
61《官堤洲》
62《柱皮山》
63 《土库杨》
64《仙人山》
65《仙人桥》
66《黄质书房》
67《山因花扬名》
68《三潭印月》
69《诗醉李家铺》
70《青莲庵》
71《李谱》
编辑:杨建松 图片采自网络
请扫描关注《都市头条》
《铁马豪歌》主页
欢迎关注 感谢分享
